白丹琳 劉暢(遼寧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遼寧沈陽 110005)
某門急診建筑設計過程淺析
白丹琳劉暢
(遼寧省建筑設計研究院,遼寧沈陽 110005)
門急診樓的建筑設計肯定是需要強調功能設計的,目標是理性的,但是我們在塑造建筑形態的手法和過程中是可以感性的。在本次設計中,我們充分提煉中國傳統建筑的語音:“軸線”、“庭院”、“柱廊”,迎合了當地氣候炎熱的特點,設計一座符合當地地域特點的門急診樓,并對院區現有其他建筑進行梳理整治,為當地醫療基礎設施做出應有的貢獻。
軸線 庭院 半開放 空間
該門急診樓位于非洲東北部某鄉鎮現有醫院的東北角,該院占地3.8公頃,病床數143張,日門診量約200人,總建筑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由殖民時期建設的養馬場改建而成,條件十分簡陋。院內無硬化路面,平時塵土飛揚,雨季泥濘不堪,整體院區交通環境惡劣。本次設計主要新建一座門診綜合樓,并對現有院區路網和環境進行整體梳理改善。
工程要求新建一座門診綜合樓主要功能有:門急診部分、醫技部分、行政辦公部分、瘧疾防治中心、輔助用房。對院區進行整體治理包括:整體規劃院區圍墻和出入口、鋪設院區內道路、安裝路燈、設置休息座椅、增加公共供水設備、提供發電機組、對現有主要建筑物進行必要的外墻粉刷、新建一座公共衛生間。
2.1中國傳統理念“軸線”、“庭院”在規劃中的應用
場地現狀緊靠洲際高速公路,交通便利,位于現狀醫院內東北角的一塊三角形用地,用地面積5400平方米。根據用地形狀,新建門急診樓的平面可以設計成多種布局方案,比如三角形最能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但是在梳理醫院現狀的所有建筑機理和周圍居民建筑后,我們發現當地建筑紋理均采用南北向布局。所以經過多方案比較,我們放棄了最初三角形布局的模式,而選用方形的“四合院”布局,這種中軸對稱、方方正正的布局經過中國傳統建筑的長期發展、沿襲、傳播,最終成為中國建筑最正規普通的一種模式,還與周邊網格狀的城市布局存在某種內在聯系。
本次設計的門急診樓平面功能被安排在一個方形的格局中,中間有室外庭院。在南北和東西分別形成兩條軸線對著主入口和內部院區,強化了醫院的整體秩序感和導向性。這種軸線的應用繼續在整個醫院的總平面設計中得到應用,我們依據已有建筑的布局規劃了5米寬場內網格道路,有效理順醫院的整體醫療流程,保證門診、醫技、病房、后勤服務的各功能科學劃分和婦幼保健院的獨立運行。并在醫院的中心區域整理出一個面積最大的中心室外庭院,為這里的病人和醫護人員提供一個緩解情緒的場所。
新建建筑內部設有一個室外庭院,為所有房間提供了良好的微循環條件。考慮到當地四季炎熱干旱的氣候特點,我們在庭院中增設庭院景觀和步行道,為病人和醫護人員多提供了一種休息和交流的空間環境。
2.2開敞、半開敞建筑空間在濕熱環境中的運用
建筑的開放性程度應該和當地氣候環境緊密聯系,比如嚴寒地區的建筑考慮到節能保溫基本都是比較“實”的形態,而氣候炎熱地區的建筑則比較“散”,可以靈活的采用開敞的庭院或者半開敞的柱廊空間,這種空間為建筑本身的通風散熱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為使用提供了一種可以駐留、休息的舒適空間環境。
本設計中在主入口的建筑立面設計了半室外的柱廊,既豐富了立面層次,也為前來看病的行動不方便的人提供一個可以遮陰擋雨的緩沖空間。柱廊的理念依然來源于中國傳統建筑中的“廊”的元素的提煉,可以在使用中深深感受到中國元素的應用。
3.1總平布局
三角形地塊上,面向城市主要道路開口,并留出緩沖廣場提供救護車停車位;新建門急診綜合樓距離原有住院區病房樓留有13.7m的衛生視距,剩下的場地留出周圍的環形道路外,所剩位置平鋪一層建筑,使建筑的使用功能最大化,適應當地氣候炎熱少雨特點的同時,又關注了無障礙設計;100平方米的瘧疾防治中心獨立布置,強調功能的重要地位的同時,又賦予了場地無形的張力;50平方米的公共衛生間獨立設置在場區西南角;總建筑面積控制在1700平方米以內,外廊的設計運用伊斯蘭教建筑的典型元素拱券柱廊,形成統一序列,成為設計中的亮點,并有效的解決了當地建筑的遮陽問題。門急診樓中間掏出一個中庭,解決了通風采光問題的同時,提供一個景觀節點,活躍門急診區氣氛。
3.2平面設計
門急診部分在三角形場區的北側,獨立出口,通過東西兩側連廊分別到達醫技區和行政辦公區;瘧疾防治中心在場區西側,獨立對外掛牌“中國—蘇丹瘧疾防治中心”,與門急診樓部分有對位關系。
3.3剖面設計
門急診綜合樓(包括瘧疾防治中心)層高5米,外連廊4米,公共衛生間層高4米,門急診樓上設備夾層部分7米高。
3.4立面設計
根據立項建議書要求,立面設計兼具實用、經濟、美觀三點,并充分體系醫療建筑性質,立面采用伊斯蘭教風格和現代建筑的特點,以黃色涂料為主,采用伊斯蘭教建筑典型元素拱券和柱廊。
3.5建筑朝向
根據當地四季溫差較小,氣候濕熱的特點,建筑物采用南北朝向是比較合理的,本次設計中的所有單體均為南北朝向,中間采用內庭院,利于自然通風采光。
3.6防火設計
建筑防火等級為二級防火,建筑最不利疏散點到最近疏散口的距離均符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 中的規定,單體與單體之間的防火間距均大于6m,并設有環形消防車道。
3.7無障礙設計
每個單體的主要出入口均設有無障礙坡道,滿足無障礙的設計要求。新建建筑為一層建筑,不用設置電梯和樓梯等垂直交通,提高了使用效率。
3.8節能設計
設計依據:《全國民用建筑工程技術措施——節能專篇》
(1)遮陽:外廊可以充分起到遮陽的作用;(2)通風:主要采用自然通風的形式,因為單體平面進深都較小,大部分房間均可自然通風,手術室,檢驗室等局部設置空調系統,節約了后期運營的成本。(3)透水性地面:沿建筑四周設置大面積綠化,有助于降低室內溫度提高室內舒適性,降低地面熱輻射。
門急診樓的建筑設計肯定是需要強調功能設計的,目標是理性的,但是我們在塑造建筑形態的手法和過程中是可以感性的。在本次設計中,我們充分提煉中國傳統建筑的語音:“軸線”、“庭院”、“柱廊”,迎合了當地氣候炎熱的特點,設計一座符合當地地域特點的實用的門急診樓,為當地醫療基礎設施做出應有的貢獻。
[1] 《醫療建筑設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3.03.01.
[2]《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