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全 齊莉莉(.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安徽蕪湖 4003;.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安徽蕪湖 4003)
傳統節日文化的安全閥功能與符號重塑
張啟全1齊莉莉2
(1.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安徽蕪湖 241003;2.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系,安徽蕪湖 241003)
目前我國傳統節日文化保護和傳承所面臨的困境仍然沒有擺脫,既有的保護傳統文化措施中除法定節假日休假制度外,都存在著“潛制度化”的特點,這種制度并沒有充分起到社會成員的節日情感表達、情緒宣泄和傳統文化認同的功能。應該引入制度化的手段,從文化安全閥體制、符號重塑、儀式傳播、文化創新、活動引導等多方面建立制度化的節日文化機制。
傳統節日 文化安全閥功能 符號重塑
2012年,交通部出臺了節假日高速免費政策,為人們探親訪友和出游提供了便利條件。新的休假制度和“交通惠民政策”的實行,使得傳統節日在文化傳承、民俗保護等方面的重要性被重新認識與發掘。
當前,在傳統節日文化保護領域,國內學者做了很多研究,如周潤芝闡述了傳統節日文化與群眾文化的內涵[1];張秀芬分析了傳統節日的尷尬與出路,就如何實現傳統與現代的銜接問題進行了研究[2];韋順霞論述民族傳統節日的困境與出路[3];劉魅立分析了民族傳統節日與國家法定假日的關系[4];葛新論述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價值與重建[5];蕭放論述了傳統節日作為民族文化遺產的價值和功能[6];郭講用研究了傳統節日儀式傳播與信仰重塑[7];賀嚴闡述了國家法定休假的四大傳統節日的文化意蘊[8];耿波作了當代中國青年學生接受傳統節日符號與儀式的現狀與對策的調研報告[9];李靜從文化認同的視野分析了傳統節日文化建設[10]。綜上,國內學者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內涵價值、符號、儀式認同和傳播途徑上,還僅僅停留在文化學層面,而從社會學等角度對于傳統節日文化對強化文化認同、維護社會穩定、加強社會控制、豐富中國人的“中國夢”等方面作用的研究還非常有限。因此,筆者認為,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保護和傳承中必須加強“文化安全閥”機制建設。
社會安全閥的概念是由美國社會學家劉易斯·科塞最早提出的,科塞認為,沖突是普遍存在的,社會安全閥的功能是通過為社會成員累積的敵意和攻擊性情緒尋找替代目標和替代手段而實現的[11]。按照科塞的社會安全閥理論,我們可以在保證社會運行穩定、社會結構基本完整的前提下,尋找若干社會安全閥,把社會風險和沖突對社會運行的威脅和破壞程度降至最低限度[12]。
筆者根據科塞的“社會安全閥”理論,提出了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中的“節日文化安全閥”概念。按照安全閥理論,在當前傳統節日文化保護中所面臨的問題和沖突中,有些問題和沖突是可以作為文化保護的安全閥被利用的。換言之,雖然目前我們難以完全消除傳統文化保護中的一些問題和沖突,徹底擺脫困境,但我們有可能借助安全閥機制去緩和傳統文化保護與現代社會發展之間的沖突,把問題和沖突對傳統文化造成的威脅和破壞程度降至最低限度。
當前,我國社會安全閥機制具有明顯的潛制度化特征,主要表現在官方對這些機制的界定處于提倡與禁止之間的模糊狀態。當前,既有的保護傳統傳統文化措施中除休假制度外,都存在著“潛制度化”的特點,這種制度并沒有充分起到社會成員的節日情感表達、情緒宣泄和傳統文化認同的功能,同時由于“潛安全閥”的隨意性和非組織性特點,使它在運行過程中無法被有效地規范與弘揚[13]。我們在傳統節日文化保護和傳承中過程中,不僅需要對原有的節日習俗和文化進行挖掘和規范,更重要的是需要利用傳統節日文化保護中的問題和沖突,引入制度化的手段,用 “顯節日文化安全閥”替代“潛節日文化安全閥”,在制度建設、符號重塑、媒介傳播、文化創新、活動引導等多方面建立節日文化安全閥機制[14]。
3.1加強政府和民間節日文化組織建設,建立節日文化保護安全閥機制
目前我國處于經濟的快速發展期,各級政府都在主抓經濟,在文化事業方面在缺乏政府引導和資金支持的情況下,很難組織一些大型文化活動。當前,政府必須強化這些組織的文化保護功能,在傳統節日這一中國人文化認同感最強的時刻,充分渲染我國傳統節日氣氛,促進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我國目前在傳統節日文化保護方面,應該成立相關的政府和民間組織,充分研究和利用傳統節日文化保護中的問題和沖突,制定詳細科學的節日文化保護制度。
3.2整合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社區等各種資源,重建傳統節日符號體系
傳統節日文化的符號系統包括時間、空間、儀式、樂舞、造型物、語言、服飾、飲食、祭品、游樂等,相關部門應研究、重構和規范各個節日的標識、禮儀,將具有民族標志、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重新引人各類節慶活動并作為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政府在推行和保障新的國家法定節假日休假制度的同時,可嘗試將傳統節日文化納入公共服務體系,為弘揚傳統節日文化提供必要的經費、場所和人才保障,增加硬件設施投入的力度,為人們提供充裕的活動場所和文化空間。要注重搭建節日集體文化活動平臺,引導人們從家族封閉式的過節方式中走出來,參與到行業、社區乃至地區的集體狂歡中,從而由小家庭的團聚和睦延伸到民族大家庭的凝聚與團結。同時,要關注傳統節日在當代社會生活和文化語境下的呈現狀態,創造出與現代生活相交融的節日文化元素,使之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接受水平和心理特點,促成傳統節日文化的現代轉型。
3.3加強媒介宣傳,推動傳統節日儀式與信仰重塑調查顯示,目前大多數學生及其家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精神內核的認識和理解都比較膚淺,年齡越小重視傳統節日的意識越淡薄。現代化思潮之下,節日儀式中的“靈魂的共鳴”、“精神的體驗”被表演儀式所提供的感官層面的娛樂所代替,信仰的精神深度被身體的感官享受所填平。從傳統節日的意義呈現來看,我國傳統節日的世俗性、娛樂性較強,而信仰特有的神圣性較淡。
[1]周潤芝.淺談傳統節日文化與群眾文化的內涵 [J].內江科技,2003,(5):75-76.
[2]張秀芬.傳統節日的尷尬與出路[J].市場論壇.2006,(3):151-152.
[3]韋順霞.民族傳統節日的困境與出路[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41-42.
[4]劉魅立.民族傳統節日與國家法定假日[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
……
……2007,(3):1-18.
[5]葛新.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價值與重建[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7,(1):89-90.
[6]蕭放.傳統節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7]郭講用.傳統節日儀式傳播與信仰重塑[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4):29-32.
[8]賀嚴.國家法定休假的四大傳統節日的文化意蘊[J].山東社會科學,2012,(10):75-78.
[9]耿波.當代中國青年學生接受傳統節日符號與儀式的現狀與對策報告[J].藝術百家,2012,(4):58-68.
[10]李靜.文化認同視閾下的傳統節日文化建設[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2):84-88.
[11]劉少杰等譯.當代社會學理論[M].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3:150-189.
[12]張敦福.現代社會學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182-213.
[13]周長城,唐勃.社會安全閥運行與和諧社會構建[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1):145-149.
[14]張鋒,宋瑭杰.論社會安全閥機制與風險社會治理[J].企業導報,2012,(5):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