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玲(青海省大通縣水務局,青海西寧 810100)
當前我國灌區管理的模式之我見
劉秀玲
(青海省大通縣水務局,青海西寧 810100)
灌溉一直以來都是我國農業生活和生產中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我國農業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完善和發展,我國灌區管理模式的不足之處也逐漸暴露出來。文章就我國灌區管理模式的現狀分析入手,對國外灌區管理模式進行了分析,淺要論述了我國灌區管理模式的改革途徑。希望能為我國灌區管理模式的完善提供一些淺薄的意見。
灌區管理 管理模式 改革
灌區管理模式是農業生活生產過程中的重要部分,一旦管理模式出現問題,農業生活生產受到的影響將會無形增大。我國農業經濟和農業生產不斷發展,現階段的灌區管理模式也面臨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所以,針對我國灌區管理模式的分析和探究,尋找一套符合我國灌區管理模式的改革途徑是實現我國灌區管理長遠發展所必須的。
建國以來,我國政府對于農業水利的發展都是相當大的。上世紀末,在政府不斷加大投入的情況下全國實現了5000多萬bm2的有效灌溉,灌溉水量高達4400億m2。灌區管理取得了超越性的進步,但是,我國灌區管理模式單一,灌區設備落后,修繕資金短缺這些問題也不容樂觀,需要我們不斷加大灌區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創新管理模式。
2.1歐美地區灌區管理的模式
在諸如希臘、英國、法國以及意大利等典型歐洲國家,小農戶相當多。大部分農戶的土地不足3平方公里,規模較小。所以,大型灌區的建設也就較少。例如,在法國農戶農場范圍以外的水利灌溉設施歸屬政府建設,而范圍內的則由農戶自己進行建設。法國政府會長期性和經常性的針對歸屬農戶的水利灌溉設施進行監管。而政府建設的灌區灌溉設施則交還給用水者(包括生活用水、城市用水等)
反觀美國的灌區管理模式。大部分美國地區灌區的建設需要由用水者發起,政府借款進行建設。政府債務還清之前的資產歸政府,肅清之后交還用水者。而交還于用水者之后整個灌區的管理則由用水者組成相應的理事會或者董事會進行管理。但是,這種管理和運營是一種非盈利性質的。
2.2亞洲地區灌區管理的模式
大部分亞洲地區的灌區管理模式都較為統一。如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國家大多都有著“政府注資修建—建成收費—費用不足—維護不足”的不良管理模式。也有諸如泰國等地區的在實施用水無償。但是,類似無償用水的灌區管理也只是在小范圍進行。而諸如日本韓國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在管理模式上效仿了歐美國家進行,農民負擔的較少。
我國農業耕地總面積大、農民數量眾多。因此,我國灌區的管理應當尋找一套符合我國人多地廣、人均用水資源少等特征的改革途徑。
3.1建立健全管理機構
當前我國灌區管理模式應當首先建立健全管理機構,即根據自負盈虧和自主經營的理念構建企業經營模式針對灌區工程運行、稅費征收以及水資源調配等進行管理。同時,以村或者鄉為單位建立用水協會,實施基層管理體系。其次,針對以往權責不清和政事不分、投入機制不完善等管理模式進行改善,加大認識改革,不斷降低成本,進而實現農民負擔的減輕,實現全民參與的灌區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在管理過程中一旦摒棄以往傳統的粗放式管理,實施科學配水、合理調配和計量用水的管理模式,不斷提升管理水平,逐漸讓管理機構成為灌區管理主體。最為重要的是,灌區管理模式應當有相應的法律法規,確保管理能夠依法辦事、依法治水,走法制化灌區管理道路。
3.2加強用水者協會的參與
現階段我國灌區管理模式的改革重點和管理運行機制改革關鍵在于加強用水者協會參與灌區管理。這就要求灌區管理過程中以農民用水者協會的成立作為突破口,構建民主管理制度和民主決策機制。在整個灌區管理模式中實現分級管理、分水源管理、分渠道管理等。管理人員的相關費用都統一從灌區管理收入的水費當中支出。而就田間工程的管理則交于用水者協會進行管理,確保用水能夠分配到付,實現水費收取和工程管理的科學化和標準化。用水者協會參與灌區管理使得廣大農戶和用水者能夠及時得到灌溉用水,讓灌區的所有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科學合理進行了分配。而且,灌區的渠道、灌區設施、田間工程等也得到了更為良好的維護。同時,灌區用戶直接進行灌溉管理實現了公平、公正和公開,權責更為明確、監督更為民主、浪費更加縮小。
3.3構建新型水價激勵機制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灌區管理中農業灌溉的水費收取標準較低,很難達到供水成本。而供水價格又是調節用水資源和用水需求的重要杠桿。所以,灌區管理過程中應針對灌溉作物面積、灌溉時間、灌溉量等進行收集和分析,為水費核定奠定基礎。這樣,灌區管理就能夠將供水成本和適當利潤的總和當做灌區管理的合理水價。
針對我國大部分灌區管理模式的情況來看,應當在水價改革的基礎之上根據“定額基本水價、超額水價累計、限價協商浮動和到戶收取水費”的模式進行水價激勵制度的構建。構建新型水價激勵機制不僅僅是灌區水價管理改革的重要途徑,也是灌區總體管理模式發展和改革的必然選擇。
3.4增強政府投入
政府投入是灌區管理模式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這是因為政府的投入能夠確保灌區相關配套設施和灌溉設備的更新改造能夠順利進行。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大型國有灌區已經不能適應灌溉要求,折損現象相當嚴重。所以,灌區管理應當積極爭取政府投入,盡量確保政府預算和宏觀調控能夠將灌區配套建設資金和改造資金納入。其次,針對節水實驗和灌區防洪的資金也應當積極爭取。另一方面,灌區管理憑借著其抗旱防洪等公益性任務應當獲取政府相應的資金補償。所以,各項損耗費用也應當加大投入。
就上文歐美地區的和亞洲地區灌區管理模式的借鑒來看,我國可以結合起自身發展情況實施一種“政府投資、農民投勞”的水利投資模式,實現灌區管理投資的多元化。
灌區管理不僅要有好的體制,更需要好的機制。國外發達地區和發展中地區的灌區模式中能夠借鑒和參考的是我國灌區管理模式中亟待進行運用的。所以,我國灌區管理模式的變革應該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之上,不斷借鑒和參考國外模式,深化社會主義發展模式。最終實現灌區經濟的穩健發展。
[1]高鑫,李雪松.國外灌區管理分析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08,08:98-101.
[2]陳玲,黃介生.灌區管理模型與GIS的集成及應用[J].灌溉排水學報,2003,03:29-32.
[3]杜學梅.國內外灌區管理信息化建設現狀分析[J].科技信息,2010,14: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