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需求、資源與能力:旅游開發致貧效應的機理分析
——基于贛瓊兩個旅游村的實地調研

2015-07-03 13:19:49李耀鋒
學術論壇 2015年10期
關鍵詞:旅游資源

李耀鋒

需求、資源與能力:旅游開發致貧效應的機理分析
——基于贛瓊兩個旅游村的實地調研

李耀鋒

旅游開發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反貧困與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但旅游開發并非總帶來扶貧效應,也可能存在致貧效應。基于海南與江西的調研發現,旅游開發對當地居民的致貧效應涵括了經濟、心理、社會和權利四個層面,其實踐邏輯是居民需求和能力與各類資源的結構性不匹配。致貧效應的產生源于多因素的綜合作用:旅游開發政策與制度不完善制約了旅游地資源形態與關系格局的優化;旅游管理模式與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助長了權力和資本對居民的強勢;社會工作與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缺位加劇了旅游地治理結構的不均衡;旅游地的快速市場化與人口流動引致了旅游地社區支持功能的弱化。探明旅游開發致貧效應的機理有利于提升旅游地貧困治理的精準性與實效性。

旅游開發;致貧效應;機理分析;旅游扶貧;旅游地貧困治理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旅游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反貧困與促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顯著的作用。國務院2014年8月發布《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加快旅游業改革發展推動中西部貧困地區脫貧致富。2014年12月,國家發改委、國家旅游局、國務院扶貧辦等七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推進旅游扶貧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要支持6000多個貧困村開展鄉村旅游。

盡管旅游開發的扶貧功能被寄予厚望,但現實難題是,旅游開發并不必然帶來扶貧效應,它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會由于旅游收益分配不合理、旅游地社區功能受損等原因使居民陷入基本生活需求無法有效滿足的不良狀態,形成不同程度或類型的貧困。筆者的先前研究也發現了旅游開發所引致的居民貧困[1](P152-160)。因此,要真正發揮旅游開發對旅游地民生改善的促進作用,克服傳統旅游扶貧“幫富不幫貧”[2][3][4]的悖論,提升旅游扶貧的精準性與實效性,不容回避的關鍵問題是:旅游開發致貧效應的機理是什么?

本研究選擇的兩個案例旅游村分別位于海南和江西兩個旅游大省,以兩個案例村為基礎開發建設的旅游地都是國家五A級景區,知名度很大,在各自省份很有代表性。之所以這么選擇,是由于五A級景區的旅游開發相對更成熟,許多潛在的矛盾都已暴露,更有利于問題的剖析。海南N村屬于黎族,有兩個小隊,合計1200人左右,1998年開始進行旅游開發。江西D村屬于漢族,有四個小組,合計600人左右,2007年前后進行旅游開發。筆者對知情的關鍵人和其他居民進行了正式與非正式訪談,出于研究倫理考慮,部分訪談沒有錄音,而是事后憑記憶及時記錄下來,資料分析中的模糊之處,筆者與受訪者通過電話予以澄清。對兩個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村進行比較分析是為了更全面地探究旅游開發致貧效應的內在規律,但筆者無意把研究結論進行過度推廣。基于匿名和保密等學術原則,文中的地名和人名進行了相應的處理。

二、文獻回顧與理論分析工具

旅游開發對當地居民生活的影響研究是一個伴隨現代旅游業發展而日益受重視的學術領域[5][6]。由于對貧困問題認識不一,學者們基于不同的研究視角開展研究,相關文獻呈分化狀態。整體看,國內外研究主要圍繞如下維度展開:(1)經濟維度。旅游發展對窮人的經濟收益能否實現并不確定,還取決于貧困線的設定等因素[7]。旅游業波動及貧困人口缺乏資金和技能威脅著貧困地區發展,使貧困人口難以得到旅游收益,旅游業的經濟利益更多為富人享有[8][9][10],貧困地區的經濟基礎差,外來資本主導旅游市場,貧困地區獲得的經濟利益很有限[11][12]。(2)文化與心理維度。旅游地文化環境在旅游活動介入后面臨風險。若貧困問題沒得到優先解決,快速的旅游發展和文化商品化可能使貧困地區兒童走上犯罪道路[13]。傳統文化的商品化或消失會引發居民文化認同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乃至沖突[14][15]。與此相關的是,旅游開發還會引致居民的貧困心理,如居民遭受不公平對待會產生強烈的相對剝奪感[16],居民對改變貧困的無奈感和由此引發的對旅游公司或政府的敵對心理[1](P154)。(3)社會關系維度。旅游開發會給居民家庭關系、鄰里交往和社區活動帶來消極影響[17][18][19],旅游地居民的社會資本差異會導致當地社會差距拉大[20]。盡管社區旅游研究興起后,社區利益及發展受到更多重視[21],但并未區分窮人的受益情況。(4)權力維度。在旅游地不同利益主體的權力格局中,權力不對等使旅游開發的積極影響較多被相對富有的人占據,消極影響更多轉移到貧困者身上[22],貧困者很難公平享受旅游收益,被排斥在受益之外[23]。普通居民往往處于無權狀態[24],弱勢的居民因權力缺失造成參與旅游開發的失敗[25]。

綜合來看,國內外研究已取得較多成果,但仍存在如下不足:(1)研究視角單一,缺乏整合性,難以對居民貧困的結構特征與實踐邏輯進行全面把握,特別是對經濟、社會、心理和權利等結合而成的綜合性貧困及其困境缺乏深入剖析,制約了旅游地貧困治理的精準性與實效性。(2)研究層面偏重于旅游經營與開發、旅游管理、旅游政策等,而沒有深入到居民的內在需求和能力層面進行考察;內容上側重旅游經濟收益,對貧困人口的受益和發展關注不夠,缺乏社會治理框架下的思考。這兩點不足在國內研究中更為明顯。

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旅游地治理的戰略視角,把貧困看成是一個系統整體,從其內外因素的交互作用切入,通過不同旅游村的比較分析探究旅游開發對當地居民致貧效應的機理。本文所言的“貧困”①貧困的內涵界定復雜多樣,尚無定論。相關研究參見(印)阿瑪蒂亞·森:《貧困與饑荒》,王宇、王文玉譯,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0/2001:Attacking Poverty》,Washington DC,2001年版;沈紅:《中國貧困研究的社會學評述》,《社會學研究》,2000年第2期;周怡:《貧困研究:結構解釋與文化解釋的對壘》,《社會學研究》,2003年第3期;王小林:《貧困測量:理論與方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指人們基本生活需求無法獲得有效滿足的不良狀態。廣義來看,人們基本生活必需的資源有四類:物質性、社會性、精神文化性與政治性,每一種資源的缺失或人們獲取相應資源能力的缺失都對應一種貧困類型。因此,本文把“貧困”視為一種綜合性狀態,涵括經濟、心理、社會和權利四個彼此關聯的基本維度(如圖1所示)。

圖1 旅游地居民貧困的結構與維度

基于“需求-資源”是人們生活的核心矛盾與本質邏輯這一客觀事實及“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本文以“需求、資源和能力”為理論分析工具剖析旅游地居民貧困生成的結構形態、實踐邏輯和影響因素并由此揭示旅游開發對當地居民致貧效應的發生機理。本文所言的需求②心理學角度的“需求”指有機體、個體和群體對其生存與發展條件所表現出的內部狀態,是人心理活動與行為的基本動力。參見黃希庭:《簡明心理學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3頁。指個體內心期待被回應與滿足的不均衡狀態,這種不均衡狀態具有剛性,是個體存在與發展的客觀必然;資源③“資源”是指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的來源。參見夏征農、陳至立:《辭海》(第六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2540頁。本文從其與需求之間的矛盾關系出發對其進行界定。指回應和滿足內在需求的現實載體,包括物質性、社會性、精神文化性與政治性等類別。資源與需求的匹配狀況直接制約人們的生存方式及生活質量,并決定其生活自主性與能動性。能力①心理學角度的“能力”指人們成功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參見黃希庭:《簡明心理學詞典》,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62頁。作為資源和需求連接的中介,指達成某種目標的個體素質特征,在本文中具體指獲取資源滿足自我需求的各種素質特征。能力不僅有個體性,也有社會性,受到不同層面結構性與制度性因素的影響。

三、旅游開發致貧效應的結構層面與實踐邏輯

(一)經濟貧困:居民需求和能力與物質性資源的不匹配

1.不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持續制約著居民獲取物質性資源的能力。對海南和江西兩個案例村的調研均發現,旅游開發的利益分配格局是由地方政府、旅游開發公司和普通居民等利益相關者共同構建的,但各個利益相關者的資源和權力是不對等的,普通居民明顯處于弱勢地位,這直接導致旅游開發收益及相關資源的分配不公平,居民之外的其他利益主體獲得的收益較多,普通居民獲得很少。不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從根本上限制了普通居民參與旅游經濟體系并獲得物質性資源的能力。

在海南N村,景區每年在居民原有土地上獲得巨大的經濟利潤,而失去土地的居民卻只能在景區附近通過賣零食、香火和工藝品獲得微薄的外圍收入,環境變動使居民很容易失去收入來源而陷入生活困境。同時,海南旅游業的興盛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涌入投資或落戶,導致物價上漲速度遠超過居民收入增加幅度,使居民適應經濟變動的能力進一步弱化,無法有效分享旅游發展的成果,無奈被動地一步步走向旅游市場體系的邊緣。

2.物質性資源的缺乏制約著居民的需求滿足程度與生活適應能力。海南及江西兩個案例村的居民失去土地后,經濟資本、文化資本、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等的缺乏使他們難以有效獲得生活必需的物質性資源,但同時,旅游經濟的發展和外來人口的涌入又刺激了他們不斷生發出新的生活需求。資源缺乏壓抑著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滿足,增強了居民內心的不均衡度,降低了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和適應力。

“搞旅游開發以后,東西都那么貴,以前哪有那么貴。生活能不受影響嗎,你說。”(對江西D村村民WXH的訪談)

“(生活)比以前苦多了,以前可以種地,菜和米都不用買,現在沒有地了,什么都要買。前頭(居住)的那個人,連米都買不起,還要跟別人借,以前是沒錢但好歹不會餓肚子呀。”(對海南N村村民FGY的訪談)

獲得正式的謀生手段是旅游地居民適應生活變化的重要依靠和訴求。但是,很多普通居民由于物質性資源的缺乏不僅自身經濟能力弱化,家庭生計所迫也致使很多家庭讓子女過早輟學走向社會,從事較低層次的崗位而失去了進一步接受教育的機會,限制了其子女通過教育實現向社會上層流動的能力。這種狀況極易形成惡性循環,深層次制約居民家庭的經濟適應能力,使其內心需求均衡度與生活可持續改善受到挑戰。

(二)心理貧困:居民需求和能力與精神文化性資源的不匹配

1.功利性價值觀的不斷增強沖擊著居民社會關系中的精神文化性資源。價值觀是個體用以區分好壞、輕重與益損等的觀念體系,是個體心理的關鍵組成部分,對人的行為起到調節與引導作用。調研發現,旅游開發推動形成的利益結構和市場觀念給當地居民的價值觀帶來了強烈沖擊,使居民在生活壓力之下越發地關注現實利益,而逐漸看淡社區內傳統的情感關系。海南N村曾有堂兄弟因為利益沖突而鬧翻臉[1](P151)。江西D村很多村民失去土地后由于沒有其他的就業機會,就在景區外銷售小商品,商業競爭關系使他們有時為了一點小生意便置鄰里情感于不顧而發生爭吵乃至沖突。

“我們都是一個村的,以前關系蠻好,有個什么事都會幫忙,現在一起做生意,免不了會競爭,生意好的時候還好,碰上生意不好就容易鬧矛盾,都是因為那幾塊錢的事兒,哎!”(對江西D村村民WY的訪談)

旅游開發后當地居民逐漸增強的功利性價值觀對其社會互動產生了重要影響,沖擊了居民社會關系中的精神文化性資源,使社會關系的情感支持、風險防范、信息傳遞等正向功能弱化,長遠來看,不利于居民的心理健康及其生活質量的提升。

2.對自身需求及現實境況的認知不協調弱化了居民的心理調適能力。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Festinger)1957年提出了認知不協調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對自身特點和行為的認知及其對周圍環境的認知在特定條件下會出現不協調狀態,隨著認知失調的增強,個體會產生不愉快等消極情感。具體到旅游地居民,他們希望分享旅游開發收益,期望景區能提供就業機會,如果這些期待與需求被冷落或遭挫敗,他們內心就會產生不滿。尤其是當居民看到景區在自己原有的土地上獲益越來越豐厚而自己的生活卻由于失去土地而越來越艱難時,他們對自身需求和現實境況之間的認知不協調就會加深,內心不滿與憤慨隨之增加,最終弱化了他們應對環境變化的心理調適能力。

“去年我們和景區鬧翻了。(景區)開發以后,我們的地都被征了,他們用我們的地賺了那么多錢,我們一點好處都沒有得到,讓我們老百姓吃什么呢?不僅是我們這代人,后面還有很多代呢。”(對江西D村村民WFY的訪談)

“(旅游)開發公司用我們村的地每年賺那么多錢,但我們一點都分不到,就只能眼看著他們在我們的土地上發財,我們什么都沒有。”(對海南N村村民FYH的訪談)

兩個案例村不同的是,海南N村居民中已出現較嚴重的貧困心理,居民多對改變貧困產生無奈感,很多居民平時消極度日,把時間都花費在賭博上而不是用于自身人力資本提升等更為積極的事情上[1](P157-159)。這些都嚴重制約了他們改變生活的信心與能動性。江西D村可能由于開發時間短,目前在此方面尚未有顯著表現。

(三)社會貧困:居民需求和能力與社會性資源的不匹配

1.居民社會關系的工具化與斷裂減少了居民個體層面的社會資本。社會資本根植于社會關系網絡中,是嵌入于一種社會結構中的可以在有目的行動中攝取或動員的資源[26]。旅游開發帶來的利益格局沖擊了居民之間傳統的情感性關系,使其社會關系出現明顯的工具化傾向①臺灣學者黃光國把中國人的社會關系分為情感性關系、工具性關系和混合性關系。參見黃光國:《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游戲》,巨流圖書公司,1991年版,第13頁。,減損了居民之間的社會資本。在海南N村,村領導職位的特殊性使其可以從旅游開發中獲得一些額外收益,這使得村領導崗位的競爭很激烈,有的居民出錢賄選,落選的人甚至報復收了錢不投票給自己的人,最終釀成打架斗毆事件。

調研還發現,普通居民社會關系網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斷裂,可持續性面臨挑戰。不同的是,海南N村主要表現為橫向社會關系網的斷裂,江西D村主要是縱向社會關系網的斷裂。海南N村的村領導在利益分配上偏袒自己的親友與支持者,漠視或侵占另一部分村民應得的福利與收益,利益關系的分化對居民的社會關系產生了負面影響,減弱了居民間的信任與互助,甚至使利益對立的村民后來在一些婚喪嫁娶活動上也很少再邀請對方[27]。相比之下,江西D村的縱向代際延續和子女教育問題更為顯著②海南N村也存在代際溝通及子女教育問題,但由于海南N村很多失去土地的村民選擇在臨近的城鎮工作,沒有像江西D村村民那樣大部分選擇在廣東沿海地區做工,所以縱向社會網延續問題表現相對較弱。,很多青年人在家沒土地,常年在外打工,小孩被留家中而無法接受完整的家庭教育,社會關系的代際延續受到影響。

2.旅游地社區功能的轉變減少了居民社區層面的社會資本。社區作為生活的共同體,在滿足居民需求中扮演重要角色。旅游開發的強大沖擊力推動了旅游地的人口流動與社區功能轉變,使旅游地社區受到商業觀念與外來人口的影響,整合與支持功能大大減弱,居民社區層面的社會資本受到很大影響。海南N村和江西D村在這一點上表現出很大共同性。社區內的普通居民由于忙于生計而相互分離,村里缺乏公共活動的場所和儀式,一些村民甚至對作為公共活動組織者的村長平常做什么都不知道。

旅游景區建設征地后很多年輕人沒有了土地又無法在景區內實現就業③兩個案例村在最初征地時,地方政府和旅游開發公司曾承諾每年給村里一定用工指標,吸納村民進景區做工。但此承諾逐漸失效或被否認,僅有的指標也被村領導截留或不合理分配而難以惠及普通居民。,于是紛紛到外地去尋找工作機會,老人、婦女和兒童被留守家中,居民對當地社區的認同與投入大大減弱。社區社會資本的減少與社區支持功能的弱化使較為弱勢的居民更易遭受到生活變動的風險,難以在經濟與社會變遷過程中有效發揮自身的心理與社會功能,逐漸淪為相對弱勢的群體。這種狀況的惡化勢必加大社區貧富差距,使居民在接觸到游客及外來經營者的高收入高消費后產生極大心理落差,相對剝奪感將隨之增強。

(四)權利貧困:居民需求和能力與政治性資源的不匹配

1.權力關系失衡制約著居民可享有的政治性資源及其回應自身需求的能力。旅游開發后形成的權力格局由強勢的地方政府和旅游開發公司主導,普通居民由于知識、資金和社會關系等資源的缺乏,在權力體系中處于相對弱勢地位。權力的不足使他們在正當利益受損時只能無奈接受。他們難以靠自身努力來擺脫劣勢處境,多次維權失敗后甚至放棄努力而選擇被動忍受[1](P153),知識缺乏與法律意識薄弱使一些居民在利益受損時不知如何維權,甚至逼于無奈用生命去對抗,這種不合理的維權方法反而惡化了其弱勢處境。

村領導的角色分化是影響普通居民權利貧困的重要原因。由于旅游開發征地需要有村領導代表村民簽字才能生效,同時村領導又可以給村民做調解與動員工作,這使得他們在旅游地的權力關系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在海南N村,旅游開發使村領導角色出現明顯分化,他們逐漸遠離村民而向旅游開發公司靠攏,試圖尋求額外收益,旅游開發公司也希望他們在協調村民矛盾方面發揮作用,雙方的默契與合作強化了普通居民的弱勢[27]。江西D村略有不同,村長的權力在景區征地之初較大,后來隨著征地的完成逐漸變小。

2.政治性資源缺乏所形成的扭力引發了居民的消極心理與群體行動。旅游開發不僅占用了居民的生活資源,還使他們承受旅游開發帶來的經濟、社會與心理成本,鮮明的現實反差使他們迫切期望能捍衛自己的正當權利,他們希望能在旅游開發決策中擁有話語權,表達意愿并分享收益,而不是被排斥在外。但他們又難以靠自身力量獲得對旅游開發的參與權、決策權和受益權等政治性資源。居民對政治性資源的渴望與其獲取能力之間的矛盾形成一種扭力,使居民心中有強烈受挫感,無奈和怨言并存。

海南N村比江西D村更嚴重的是,權利缺失帶來的挫敗感及生活窘迫感使當地居民內心變得更加敏感與脆弱,消極情感也隨之增加。政治性資源的不公平分配固化著既有的不均衡利益關系,使地方政府、旅游開發公司和當地居民之間的緊張關系難以消除,扭力增加最終導致兩個案例村的居民都選擇了群體行動方式來宣泄情感和達成目標。

“景區沒給人家(征)地的錢,就要動工,推人家房子。我們去攔車不讓動工。后來越鬧越大,武警都來了,我們村很多人都去了,不讓開工,他們答應用一個月來處理,最后又拖著不處理,我們就又去跟他們(旅游開發公司)鬧。”(對海南N村村民FC的訪談)

“去年五一節,全村人都去堵住了景區的門口,不讓游客和車子進,鬧了兩天,本來是要鬧三天的,他們答應了,我們也就沒再鬧了。”(對江西D村村民WXG的訪談)

四、旅游開發致貧效應的影響因素及其作用機制

(一)旅游開發政策與制度不完善制約了旅游地資源形態與關系格局的優化

我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市場化、全球化和工業化等推進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快速發展,但是,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卻沒有實現同步發展,很多政策與制度設置落后于市場化進程與民生需求。在旅游開發領域中,具體表現為旅游開發的相關政策與制度滯后于和諧發展與改善民生的時代要求,一些旅游地盲目開發,地方政府與旅游經營者缺乏利益共享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一心只為吸引游客與促進旅游收益增長,這種政策與制度的不完善構成了旅游開發對當地居民致貧效應的宏觀性和基礎性影響因素,制約了旅游地總體資源形態與關系格局的優化,并最終帶來了對當地居民的負面效應。海南和江西的兩個案例村之所以存在居民的貧困問題,首要成因是旅游開發政策與制度設置中過于關注旅游市場和旅游經濟收益,忽視了居民的需求回應及其生活改善能力建設。

在我國旅游開發熱潮中,地方政府本應承擔起公共責任,維護旅游政策與制度的公平公正,確保社會穩定有序及民眾普遍受益,但現實中卻出現地方政府把自己當作企業或其他經營主體,以各種方式獲取收益的“地方政府公司主義”現象[28]。在此種政府運行邏輯下,資源受制于地方經濟發展之需,為社會提供公共品的政府目標被懸置,地方政府懈怠了為民眾提供公共物品的動機,而選擇與旅游開發公司等企業主體相互聯合,共同謀利,這導致旅游地的資源形態偏向于地方政府和旅游企業,使它們能獲得豐富的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資源,并構建起了維護這種資源優勢的整體關系格局,使旅游地居民的生活需求難以獲得足夠的資源與能力支持,生活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這一點在兩個案例村都有體現。

(二)旅游管理模式與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助長了權力和資本對居民的強勢

旅游開發致貧效應的直接成因是旅游管理模式及利益分配機制的不合理。旅游開發之初便開始形成的旅游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機制盡管問題不斷,但在權力與資本捍衛下卻有相當的穩定性與持久性,它產生的結構扭力持續影響當地居民可享有的資源條件并制約他們獲得資源的現實能力。居民內心的不滿和無奈以及不間斷的群體性事件都與此緊密相關。旅游管理模式制約居民的旅游參與能力,而后者又影響他們能否從旅游開發中獲得應有的收益和資源支持。旅游開發占用了居民包括土地在內的諸多資源,但旅游開發的決策、管理與監督機制又往往把居民排斥于外,使其參與旅游的需求與期待被漠視,獲取基本生活所需的各類資源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兩個案例村中,相當多居民的信息、知識和資源條件都很少,大量居民難以融入旅游發展的主流體系,處于被排斥乃至邊緣化的弱勢境地。

海南與江西的調研還發現,盡管旅游地居民千方百計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取自己想要得到的旅游收益和參與到旅游發展中去,但在權力與資本的強勢面前,他們顯得弱小而無力。透過此表象向里看,可以發現,旅游地居民所進行的維權及抗爭活動并非旅游地所特有,特別是兩個案例村圍繞景區開發的征地事件所發生的利益糾葛與貧困問題,直接與最近一些年我國基層治理的現實問題密切相關,體現出我國基層治理環境惡化的一面[29]。因此,若不能對不合理的旅游管理模式和利益分配機制進行改革,基于公平公正理念創造有效的制度與機制限制在資源與權力上占優勢者過度占有旅游收益,使資源、權力和能力相對劣勢的普通居民能得到必要補償和適當照顧,進而推動形成均衡化的博弈關系,旅游地社會的良性發展以及普通居民在需求、資源和能力上的協調狀態就只能是一個空想。

(三)社會工作與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缺位加劇了旅游地治理結構的不均衡

旅游開發引發的居民貧困不僅有微觀成因,還受宏觀及中觀因素的影響,是中國經濟與社會轉型中階段性特征的體現。如果把旅游地社區放在中國社會總體框架內審視,可發現旅游地居民貧困背后的治理結構不均衡問題,從致貧效應的發生過程可清晰看到其背后“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的力量及居民在它們面前的弱勢。因此,社會力量的缺位與不足無疑構成旅游開發致貧效應的重要影響因素,加劇了旅游地治理結構的不均衡。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現代性因素的滲透破壞了農村傳統功能性組織延續的文化與制度基礎,農民越來越難在家庭之外達成合作[30],以農村社區為基礎開發的旅游地正體現了這一現實問題,迫切需要有社會力量給居民提供幫扶,促進居民的自助互助。但旅游地往往為了吸引游客和獲取收益而偏重于旅游吸引物建設與形象塑造,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社會建設,使居民生活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處于分散弱小狀態,難以掌握更大的自主權和能動性。

旅游地居民在旅游開發中面臨生活方式的重大轉變,很多需求無法滿足,心理失調增加,社會支持網出現破損,生活與環境之間的平衡被打破。但目前來看,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致力于應對上述問題的重要社會力量尚沒有在旅游地治理中引起足夠重視[31]。因此,要破解旅游地治理結構的不均衡,使居民生活的改善能在良性的治理結構中獲得可持續的保障與支持,就要超越旅游經濟的框架局限,引入現代治理理念,發揮社會工作在創新社會治理體系中的作用[32],同時注重“用行政資源培育社會自組織能力,以社會組織力量制約行政行為,形成良性的行政與社會自組織相互合作、制約的制度和行動體系”[33]。

(四)旅游地的快速市場化與人口流動引致了旅游地社區支持功能的弱化

市場化與全球化對旅游村落社區的沖擊乃至破壞在以往研究中已受到較多關注[5]。但中國的旅游地除了受到旅游市場化和全球化等一般性因素的影響外,還受到中國城鄉二元體制和人口流動等社會轉型發展的特殊因素影響,使中國旅游地社區的變遷顯現出獨特的一面。從中國農村社區發展的總體趨勢看,市場化的快速推進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將以個人權利本位的現代性因素強有力地滲透進村莊,傳統的地方性規范被消解[30],旅游地村落社區作為我國農村社區的一部分,體現了這一變化趨勢,其社會文化功能發生著巨大改變,其中最為顯著的一點即是旅游地社區支持功能的弱化。

海南與江西兩個案例村的調研都發現,旅游地的快速市場化呈現出了很明顯的自發性與盲目性以及隨之而來的負面效應,它使許多居民吸納了市場價值觀念,人際關系出現明顯的工具化傾向,人們為了維持生計與經濟利益而相互競爭,社區的整合與支持功能弱化,大大減損了社區對居民生活的保障作用,限制了居民的自助互助能力,這種狀況無疑會加劇居民的分化與貧困。同時,受旅游市場競爭性與開放性的影響以及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等因素的綜合作用,旅游地在開發之后出現大規模的人口流動,旅游景區的開發建設導致很多居民失去土地,他們為了謀求生計會選擇外出務工,旅游地社區的社會網絡與精神文化生活受到很大沖擊,居民的社區認同減弱,再加上缺乏趣緣、業緣及互助類社會組織,普通居民缺乏彼此合作的機制與載體,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及抵抗生活風險的能力隨之降低。

五、討論與總結

海南與江西是我國兩個旅游大省,旅游業在兩個省的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盡管海南N村和江西D村具有較高典型性,但如果僅從這兩個案例就概括出旅游開發致貧效應的一般規律,則實證資料和方法上還存在不足,正如前文所言,不能對研究結論進行盲目擴展和推廣。但是,旅游開發作為我國一個戰略性產業,是我國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日益深廣的影響力①2014年《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及國家旅游局、國務院扶貧辦等七部委下發的《關于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推進旅游扶貧工作通知》都強調了旅游業在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類似如N村和D村的情形已經出現、正在出現或可能將會出現,勢必成為我國社會治理創新中不容忽視的重要事實。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本研究的結論又有很大代表性,可為我國旅游地治理提供重要啟示,且可為透視我國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的問題及路徑提供新視角。

綜合來看,旅游開發致貧效應的機理涵蓋多個層次的內涵。首先,就其結構形態與實踐邏輯而言,經濟貧困、社會貧困、心理貧困和權利貧困等四種貧困類型在實踐中參差不齊、表現各異又相互作用,使旅游開發對當地居民的致貧效應呈現為一個復雜的、動態的綜合體。從“需求-資源-能力”這一居民生活最為本質的邏輯關系分析可以發現,貫穿旅游開發致貧效應的核心問題是需求、資源與能力三者之間的不匹配在居民身上所形成的扭力與困境。其次,就其影響因素和發生過程而言,居民需求和能力與各類資源的結構性不匹配緣起于宏觀及中觀層面多個因素的綜合作用。旅游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在經濟發展、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等影響下呈現多元化與動態性,是旅游地居民對其外在生存與發展條件的主觀映像,亟待對等的資源來回應。但現實矛盾是,不夠完善的旅游開發政策和制度、不夠合理的旅游管理模式與利益分配機制、旅游地治理結構的不均衡和旅游地社區支持功能的弱化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從質與量兩方面減損了旅游地居民可以獲取的資源,也同時弱化了他們攝取資源的能力,使相當多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無法得到有效滿足,生活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受到壓制,甚至可能陷入一種靠個體力量難以掙脫的結構性貧困狀態。

從社會治理的戰略視角來看,旅游開發致貧效應的發生依賴于特定的情境與條件,并非邏輯上的客觀必然,它的存在與我國當前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建設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密切相關,國家、市場與社會之間博弈關系的不均衡和不協調成為旅游開發致貧效應的深層次誘因,使其發生有了某種現實必然性。正是基于這個原因,要真正發揮旅游開發的扶貧效應而克服與防范其致貧效應,促進旅游地民生的可持續改善,就必須充分發揮“社會”的力量來彌補政府及市場的缺陷和不足。只有旅游地的社會力量真正成長起來了,才能從根本上改變“強國家、強市場、弱社會”的不良格局,制約國家權力和市場力量的強勢與“亂為”,實現國家、市場與社會之間良性互動的格局。

實現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在我國進行國家治理能力建設,必須首先調整社會利益結構,讓社會各階層真正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27]。旅游開發的致貧效應首先體現的就是旅游地社會各階層難以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的現實困境及其背后的結構性和制度性成因,因而,旅游開發的致貧效應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國加強治理能力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由此,要破解與防范旅游開發的致貧效應,讓旅游地各個階層都能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為我國整體社會的善治提供支持,必須站在社會治理創新的戰略高度,探明旅游開發致貧效應的機理并制定系統全面的治理對策(如圖2所示)。

[參考文獻]

[1]李耀鋒.旅游地文化生產的社會結構困境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2]姚元浩.旅游扶貧中貧困人口受益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10).

[3]李沛.湖北大別山區旅游脫貧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4]黃國慶,謝鵬飛.關注連片貧困區居民的旅游受益[N].光明日報,2014-05-25.

[5]瓦倫·L·史密斯.東道主與游客:旅游人類學研究[M].張曉萍,等,譯.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2.

[6]張文.審視陽朔旅游的發展:社會文化影響的調查與比較[J].旅游學刊,2003,(5).

[7]Thomas F.Addressing the Measurement of Tourism in Terms ofPovertyReduction:TourismValueChain Analysis in Lao PDR and Mali[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4,16(4).

[8]劉筏筏.旅游扶貧的經濟風險及應對策略探析[J].商業經濟,2006,(12).

[9]Adam Blake,Jorge Saba Arbache,Thea Sinclair M,Vladimir Teles.Tourism and Poverty Relief[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35(1).

[10]Vanegas M.Poverty elimination through tourism dynamics [J].Handbook of Tourism and Quality-of-life Research,2012,(1).

[11]Walpole J M.,Goodwin J H.Local Economic Impacts of Dragon Tourism in Indonesia[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0,27(3).

[12]張小利.西部旅游扶貧中的乘數效應分析[J].商業時代,2007,(7).

[13]Nicholson T.Culture,Tourism and Local Strategies Towards Development:Case Studies in the Philippines and Vietnam[R].Research Report submitted to ESCOR, London:DIFD,1997.

[14]張曉萍,李芳,王堯,林晶瑾.從經濟資本到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對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的再認識[J].旅游研究,2009,(1).

[15]J·迪瓦恩.拉丁美洲的旅游與社會文化變遷[J].張進福,譯.旅游學刊,2013,(12).

[16]彭建,王劍.旅游研究中的三種社會心理學視角之比較[J].旅游科學,2012,(2).

[17]R·郎卡爾.旅游和旅行社會學[M].陳立春,朱邦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8]吳悅芳,徐紅罡.大理古城旅游房地產的發展及社會文化影響研究[J].人文地理,2010,(4).

[19]Yim King Penny Wan,Xiangping Li.Sustainability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Macao,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13,15(1).

[20]陶偉,徐辰.旅游地居民職業轉換中社會資本的影響與重塑——平遙案例[J].地理研究,2013,(6).

[21]Giampiccoli Andrea,Mtapuri Oliver.Community-Based Tourism:An Exploration of the Concepts from a Political Perspective[J].Tourism Review International,2012,16(1).

[22]Shah K.Tourism,The Poor and other Stakeholders:Asian Experience[Z].ODI Fair-Trade in Tourism Paper, London:ODI,2000.

[23]劉旺,吳雪.少數民族地區社區旅游參與的微觀機制研究——以丹巴縣甲居藏寨為例[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2).

[24]左冰.旅游增權理論本土化研究——云南迪慶案例[J].旅游科學,2009,(2).

[25]夏雪艷.基于生活形態的古村落居民旅游增權感知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26]Lin Nan.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J].Connection,1999,22(1).

[27]李耀鋒,董敬畏.旅游開發進程中當地村落居民社會關系網的演變[J].社科縱橫,2013,(11).

[28]夏永祥.“蘇南模式”中地方政府公司主義中的功過得失[J].蘇州大學學報(哲科版),2012,(4).

[29]于建嶸.國家治理能力與地方治理的困境[J].東南學術,2014,(6).

[30]賀雪峰.農民行動邏輯與鄉村治理的區域差異[J].開放時代,2007,(1).

[31]李耀鋒,程良.旅游地開發中的弱勢群體與社會工作的介入路徑探析[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3,(5).

[32]王思斌.社會工作在創新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社會工作,2014,(1).

[33]王春光.城市化中的“撤并村莊”與行政社會的實踐邏輯[J].社會學研究,2013,(3).

[責任編輯:戴慶瑄]

李耀鋒,井岡山大學政法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社會學博士,江西吉安343009

C91

A

1004-4434(2015)10-0116-08

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江西農村群眾文化需求調查與政策建議”(YG2013065)

猜你喜歡
旅游資源
讓有限的“資源”更有效
我們一起“云旅游”
少兒科技(2022年4期)2022-04-14 23:48:10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資源回收
小A去旅游
好孩子畫報(2018年7期)2018-10-11 11:28:06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資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海外英語(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好吊日免费视频|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色综合手机在线| 欧美第一页在线|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在线|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国产杨幂丝袜av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全部毛片免费看| 国产久草视频|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区一区| 综合网天天|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天堂自拍|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伊人婷婷色香五月综合缴缴情|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色综合成人| 中文字幕啪啪|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99久久精品视香蕉蕉| 国产日韩欧美黄色片免费观看|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欧美日韩91|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久久伊伊香蕉综合精品|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欧洲欧美人成免费全部视频 | 国产欧美视频综合二区| 毛片网站观看|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综合色天天|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欧美另类第一页| 天堂成人av|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丁香婷婷激情网| 日韩性网站| 另类综合视频| 制服无码网站|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拍首页视频8| 国产99免费视频|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av在线人妻熟妇|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