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懿之
據報道,目前我國2/3以上的城市人口生活在中度和嚴重的大氣污染環境中,全國超過七成河流水質處于中度和嚴重污染,全國每年環境污染事故多達2萬件。究其原因,環保執法乏力是重要因素。環境法學專家王燦發對此表示,法律的真正威力,不在于其數量的多少,而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被執行和遵守。我國環保法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是已經頒布的法律法規不能得到真正、徹底的執行和遵守。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環保法修訂案》,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新法已于2015年1月1日施行。環保法是全面協調人與環境關系的一門獨立的法律。人與環境的關系包含人與自然和人與人兩方面關系,這是環保法與大多數以協調人與人之間關系為全部內容的其他部門法的明顯區別,也是其所具有的顯著特征。雖然環保法對各類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但企業環境違規問題依然突出。
一是舉報案件增多。據環保部2015年4月8日通報,2014年全國共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73160件,下達行政處罰決定83195份,罰款數額總計316832.6萬元,分別比2013年增長10.5%、25.5%、34.4%,僅“12369”環保舉報熱線一個月受理群眾舉報環境違法問題就有114件,其中企業類型最多的是化工業(39件),其次為加工制造業(24件)和非金屬礦產加工業(19件),這些企業因為污染物處理不到位、管理不善、設備故障等原因,對群眾生產生活造成影響。“12369”環保舉報熱線群眾舉報的污染問題案件中,大氣污染排名首位,其次為噪聲和水污染。
二是環評問題普遍。從5月28日環保部公布的案件情況來看,主要涉及環保設施運行不正常、未履行環評審批手續等問題,其中,環評問題最具普遍性。值得注意的是,義煤集團旗下企業三門峽義翔鋁業有限公司因“年產30萬噸氧化鋁項目需要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未經驗收,主體工程正式投入生產”問題,被要求停產并處罰。而早在去年1月,環保部就曾因上述問題,責令該公司年產30萬噸氧化鋁項目停止生產,并處罰款10萬元。另據人民網6月2日報道,山西中煤平朔低熱值煤發電新建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也被環保部拒批。
三是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西部欠發達地區財政收入較低,小企業特別是資源型的企業稅收在當地財政收入中占據一定比例,對經濟發展貢獻較大,鑒于此,盡管一些企業工藝設備落后,但當地政府難下決心徹底關停排污小企業。現實中,一些黨委一把手的干預常常讓環保監管掣肘重重。
顯然,環境危機主要是由人的經濟活動造成的,如果人類活動只關注環境的經濟屬性而忽視其生態屬性、精神屬性,單純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容易造成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枯竭。依筆者之見,在《環保法修訂案》實行的當下,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解決環境危機。
一是加強法制意識和責任意識,把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的監督、問責落到實處。新環保法最大亮點之一在于提升環境執法,新法規定了按日計罰、查封扣押、區域限批、黑名單制度甚至行政拘留等強硬處罰措施。然而,新環保法能否實施好,一把手對法律的敬畏之心很重要,政府考核機制如何落實非常關鍵。應督促各地將環保法中的新規真正落實到考評機制中,對干部提拔使用真正產生影響,使環境執法人員及時了解和掌握新環保法的修法背景、內涵外延和準確運用。另外,通過案例討論、案件交叉評查等多種形式,將新環保法的培訓教育貫徹其中,促進執法人員執法能力水平的提高,切實完成新環保法實施的能力準備。同時,建立環境信用評價制度,將環境違法企業列入“黑名單”并向社會公開,將其環境違法行為納入社會信用體系,讓失信企業一次違法、處處受限。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等損害公眾環境權益的行為,鼓勵社會組織、公民依法提起公益訴訟和民事
訴訟。
二是建立倒查機制,終身追責。新法被稱為“長著牙齒的法律”,而環保部門能否“強勢”,是這副“牙齒”是否“給力”的關鍵所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也明確了地方政府和工作人員的責任追究事項:該查不查、該處不處、該移送不移送等四種監管不作為行為要被追究責任,對涉嫌犯罪的,一律迅速移送司法機關;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越權審批但尚未開工建設的,一律不得開工;對未批先建、邊批邊建的,資源開發以采代探的,一律停止建設或依法依規予以取締;環保設施和措施落實不到位擅自投產或使用的建設項目,一律責令限期整改。對偷排偷放、非法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非法處置危險廢物、不正常使用防治污染設施、偽造或篡改環境監測數據等要依法嚴厲處罰。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建立倒查機制,對發生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任期內環境質量明顯惡化,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后果,利用職權干預、阻礙環境監管執法的,要依法依紀追究有關領導和責任人的責任,對負有連帶責任的環境服務第三方機構,應予以追責。
三是保證經費充足,適應環境監管新需要。據媒體報道,盡管有了新環保法這個利器,但環保部門的環保監察能力、監察隊伍遠遠無法適應當前環境監管需要。環境執法隊伍普遍存在人員編制少、隊伍小的問題。環保監察隊伍普遍是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但需要監管的企業數量、監管范圍卻大大增加,往往五六人管幾千家企業,管理難度極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提出,推進環境監察機構標準化建設,配備調查取證等監管執法裝備,保障基層環境監察執法用車。2017年底前,80%以上的環境監察機構要配備使用便攜式手持移動執法終端,規范執法行為。強化自動監控、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監控手段運用。健全環境監管執法經費保障機制,將環境監管執法經費納入同級財政全額保障范圍。
本文作者系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政法學院2012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