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陽
相信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歷:得知這周末是霧霾天,便在周五下班后到超市買足食物,回到家里把冰箱裝滿,把門窗關緊,然后開始烹飪美味。足不出戶,便能享受兩天的饕餮盛宴。然而,這看上去美滋滋的小資情調背后卻藏著一些常識性的隱患,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們需要引起注意。
5月17日是中國科學院第十一屆公眾科學日,記者與前來參觀的市民一道走進大氣物理研究所,體驗“與科學家一起看霧霾”的科普活動。在研究所內的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向參觀者做了一個“美食實驗”。
當天是一個霧霾天,實驗室內的空氣監測儀連接的電子屏幕上顯示著室內PM2.5指數是172微克/立方米。實驗開始,研究人員將窗戶關上,啟動電磁爐,倒入花生油,然后將掰好的大白菜葉放入鍋中翻炒。隨著鍋里的油煙升起,實驗室里香氣撲鼻。
這時,研究人員關閉電磁爐的電源,大家的目光開始聚焦電子屏上的數據。據介紹,屏幕上的數據每一到兩分鐘更新一次。鍋里還在“嗞嗞”地響,屏幕上的數據開始不斷刷新:207、405、582、644…… 八分鐘過去了,數值達到最高——720,一個恐怖的爆表數字!
現場不少市民大呼吃驚。一位姓劉的阿姨說,“為了省電,我在家里做菜經常不開抽油煙機,或者看到油煙太大了才打開一小會兒。”60多歲的吳先生則說,“一般霧霾天的室外PM2.5指數是200左右,本以外關上門窗就可以少呼吸些PM2.5,沒想到炒菜的時候廚房里的PM2.5濃度比室外還高出一兩倍!”
一些市民原本以為,家庭烹飪排放與室外工業排放不一樣,因此烹制食物的油煙對身體健康沒有影響。但其實不然。實驗人員要黎寶先生解釋說,烹飪過程產生的油煙中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顆粒物,還有丙烯醛、環芳烴等有機物質,對身體危害相當大。要黎寶介紹,降低油煙污染的方法,除了加強廚房的排換氣系統,還包括盡量改變烹調方式,比如,少煎炸,多使用微波爐、電飯煲,減少廚房明火的產生。
中國人飲食文化偏愛炒菜,喜油好煙,覺得這樣熱鬧、有氣氛。據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介紹,由于中國的飲食烹飪習慣特色,烹飪源在我國大城市中的貢獻十分明顯,平均約占20%~40%。油及食材在高溫下會揮發出許多有害物質,對鼻、眼、咽喉粘膜有強烈的刺激性,可引起鼻炎、咽喉炎、氣管炎等呼吸系統疾病,長期吸入這種油煙,還會導致哮喘惡化,從而增加患肺癌的機會。
據上海同濟大學腫瘤研究所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非吸煙女性肺癌危險因素中,超過60%的女性長期接觸廚房油煙;有32%的女性燒菜喜歡用高溫油煎炸食物,同時廚房門窗關閉或通風欠佳。另有研究發現,長期從事餐飲業的廚房工作者肺癌發病率也比一般職業高。
英國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上一項關于疾病風險評估的研究項目中,已將廚房空氣污染(煙霧)列為高血壓、吸煙和酗酒之后最大的健康隱患。每年因持續吸入廚房用火所產生的煙霧而死亡的人數,比瘧疾、結核病和艾滋病的致死總數還要多。
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戴秋丹女士表示,這個實驗的目的在于讓普通民眾對廚房油煙污染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不過大家不必恐慌。”她說,“首先,做菜的時候室內PM2.5指數升高只是短暫的,當火熄滅之后,它的濃度就會慢慢降下來。第二,只要在做菜的時候注意兩件事,一是開窗通風,二是打開抽油煙機,就可以大大減少室內PM2.5的濃度。”
隨后,研究人員啟動空氣凈化器,其功能類似抽油煙機,顯示屏上的數據開始下降,不過,PM2.5指數下降到初始數值的整個過程用了13分鐘。這說明抽油煙機吸引炒菜過程中產生的PM2.5是需要一段時間的。許多人在做菜結束關火的那一刻也同時關閉油煙機,而科學的方式應該是關火后再讓油煙機繼續運轉一段時間,這樣才能更好地減少室內的PM2.5濃度。
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的數據顯示,京津冀地區的PM2.5來源中,燃煤和餐飲分別占了34%和6%。民以食為天,但普通百姓的飲食同樣助推了霧霾的產生。專家建議民眾本著對公共環境負責的精神,盡量少吃露天燒烤,過年盡量減少燃放煙花爆竹,遇到油煙污染嚴重、“烏煙瘴氣”的餐飲單位,可通過市環境保護局網站進行舉報。
○ 綜合對各專家學者的采訪,記者總結出以下幾點建議:
·烹飪時開窗通風
·油煙機早開晚關,點火前就打開抽油煙機,炒完菜過一會再關閉
·烹飪(包括煲湯)時打開抽油煙機
·關火后再讓抽油煙機繼續運轉一段時間
·選擇信譽好、質量好的抽油煙機,加強、更新廚房的排換氣系統
·少煎炸,以蒸、煮、燉、煲、拌等方式代替
·改變“急火炒菜”的烹調方式,最好是“熱鍋冷油”
·盡量少放油、用中火
·油溫不宜過熱,不要超過200℃(以油鍋冒煙為極限),選擇沸點較高的橄欖油、茶油、色拉油等
·盡量少吃露天燒烤
·遇到“烏煙瘴氣”的餐飲單位,通過市環境保護局網站進行舉報
·家庭內過濾空氣,推薦使用HEPA型空氣凈化器,性價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