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望70年前戰火紛飛的巍巍太行,抗日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在原遼縣(今左權縣)麻田鎮一帶駐扎五年之久,這里曾是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楊尚昆等老一輩革命家長期生活和戰斗過的地方。1942年5月,因著名抗日將領左權將軍在麻田“十字嶺”突圍戰時光榮犧牲,遼縣于是更名為左權縣。抗日戰爭,只有7萬余人的山區小縣,為革命做出了1萬人支援前線,1萬人參戰,1萬人犧牲的卓越貢獻。那里有一群再普通不過的婦女,她們冒著生命危險用甘甜的乳汁,無私的母愛,呵護著一大批革命后代。她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太行奶娘。太行奶娘是太行革命區一個偉大的革命群體。
關鍵詞:左權縣;太行奶娘
“一份圣潔高尚、義薄云天的母親情懷,一個無怨無悔、樸實善良的奶娘群體,一段感天動地、可歌可泣的人間大愛,一首太行軍民、攜手抗日的壯麗詩篇”。
歌舞劇《太行奶娘》講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烽火硝煙的太行山上,一對年輕的八路軍夫婦張團長與向紅將剛出生一個月的女兒杏花交給了當地的老鄉巧梅和石娃一家收養。八路軍轉移后,日寇在漢奸的帶領下,進村掃蕩收繳八路軍的后代,奶娘巧梅與丈夫石娃為救杏花,犧牲了自己的一對兒女,奶娘巧梅為此哭瞎了雙眼。后來,在一場慘烈的戰爭中,張團長以身殉國,向紅只身回到村里尋找奶娘巧梅和女兒杏花,卻看見整個村莊已經被燒光踏平。
16年后,新中國建立,為了報答太行山老區百姓對革命的養育之恩,毛主席派來一支解放軍醫療隊重返太行山巡回醫療。在左權縣的一個鄉村,向紅遇見了一位雙目失明的大嫂和杏花,幾經周折,卻發現杏花正是她尋找了多年的女兒。恩人相見,母女重逢,這意外的驚喜讓全家人百感交集,而心情最為糾結的是女兒杏花,一位是十月懷胎把自己帶入人間的生母,一位是為救自己獻出女兒,有含辛茹苦把自己養大的奶娘,多年來對母親的盼望,對奶娘的依戀,對奶爹的感恩,對太行山鄉親的深情,這熾熱的情感終于像火山一樣爆發。
作品分為《序幕》、《社火》、《燃燒》、《重逢》、《深情》、《尾聲》六部分,全局首先在“元宵鬧社火”的軍民聯歡場景中開始,用秧歌、旺火、花戲來襯托在殘酷的戰爭下,軍民攜手保衛家園的血肉深情,同時也為“向紅戰前托女”“巧梅用桃花換杏花”等劇情做鋪墊。
在這部歌舞劇,圍繞著母親巧梅的“三次選擇”展開,第一次是國難當頭,外強入侵,她選擇了撫養八路軍的后代杏花,第二次是在日寇進村獵殺革命后代時,舍棄了自己的女兒救了杏花,第三次是在16年后革命勝利,杏花的母親重回太行山時,她放棄了自己多年難以割舍的親情把杏花送回到自己母親身邊。三次選擇,三次的精神升華,舍小家顧大家,“情”字貫穿全劇,黨群情,軍民情,母子情,整場演出蕩氣回腸,觸及靈魂,在不經意間沖擊著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讓人們為人性的善良和母愛的偉大而震撼落淚,從而記住“太行奶娘”這一偉大的全體,牢記那段腥風血雨的歷史。歌舞劇中一直出現的歌曲《桃花紅,杏花白》,“桃花你就紅來,杏花你就香,望見那太行就想起娘啊,想—起—娘”歌曲感人至深,讓人聽之落淚,全局從這里出發,一路感情飽滿,充滿張力,表現出神奇的藝術魅力。
歌舞劇《太行奶娘》在劇本、唱詞上即傳承了山西左權傳統藝術形式“小花戲”及“開花調”音樂等原汁原味的表演特色,又加入了現代時尚色彩“大型歌舞劇”的藝術形式,把“中國的民間藝術歌劇化”,使之中西合璧而又不露痕跡。這是在傳統文化積淀的基礎上,經過對藝術的提升、融合、創新而后融入西方歌劇的特點而形成的新的藝術形式。在舞臺呈現上保留了民間小花戲中的彩服、彩扇等道具,沿襲“蝴蝶扇”等基本舞蹈動作,每場之間分別用一段“間離”出來的舞蹈《倔強的樹》、《母親的樹》、《生命的樹》來承上啟下,推動劇情的發展,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在音樂創作上以左權傳統藝術形式“小花戲”“開花調”等原汁原味的民歌作為素材進行了全新的創作。使之既有民族地方色彩,又通過全新的音樂創作在節奏和曲式上推進劇情,使人耳目一新。在伴奏上,采用大型的交響樂隊與山西地方特色樂器板胡、竹笛、鑼鼓镲等樂器的融合呈現,使得這部歌舞劇既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又氣勢恢宏、震撼人心。
歌舞劇《太行奶娘》在傳承“小花戲”的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對左權縣豐厚的文化藝術和歷史積淀加以整合放大,在藝術表現運用上對原有的小花戲的基本元素都加以放大,使戲劇結構更加完整,表達方式也更加豐富,再加上現代的舞美、燈光、道具的綜合使用,使得整個劇目場面恢弘、效果震撼,特色鮮明、感染力強。
這是一部革命性、藝術性為一體的地方戲,感人至深。主題鮮明又極具傳統教育意義,之前只是聽說過太行奶娘,并不了解,而這場歌舞劇,把這么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串聯起來,一幕一幕、一曲一曲的民歌和原創結合得天衣無縫,讓人不禁為之震撼。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今天,《太行奶娘》用一種藝術的形式再現了這種軍民魚水情,是我們黨之所以能夠從弱小走向強大的一個有力的證明。當中華民族處于危難時刻,共產黨領導八路軍和人民群眾全民抗戰、一致對外,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那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是一個弘揚愛國
主義、弘揚革命傳統教育、弘揚軍民雙擁關系最好的一部生動的教材。
【參考文獻】
[1]《太行奶娘》研討會專家發言摘登.《太行奶娘》演繹人間大愛、花戲歌舞詮釋魚水情深[N].晉中日報,2013(/11):003版
[2]袁建華.杏花白桃花紅楊柳青青——豐富多彩的左權民歌簡介[J].黃河之聲,2013(06):102-103
[3]高厚.太行山,英雄的山———《太行奶娘》編撰故事[J].先鋒隊,2012(28)
作者簡介:王依妮,安徽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