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佳玲
摘要:陸儼少是一位不可多得有著自我個性的畫家。陸儼少一生漂泊,歷經生活的艱辛,但是他從沒有放棄對畫畫的熱愛,逐漸地形成了陸氏山水的繪畫風格。他對畫畫的執著和倔強,以及他對中國畫的殉道精神都值得我們去深思和學習。
關鍵詞:浮沉;手不輟筆;傳統;自我變法
一、陸儼少少時得忘年之交引入馮氏門下
陸儼少在中國畫壇上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郎紹君曾說過,像他這樣的畫家,實際上而是世紀不會超過十個。
陸儼少出生于上海市嘉定縣南翔鎮的一戶米商家庭。他從小性格內向,交友不多,但是卻十分喜愛看書,尤其喜歡杜甫的詩集。對于其它的詩集他只讀選集,杜甫詩集確是通體讀過的。這也為他日后創作《杜甫詩集百開集》埋下了種子。當時頗具盛名的大學者王同愈十分欣賞陸儼少,覺得他天資聰穎,是個可塑之才。王同愈經常教授陸儼少學習詩文,陸儼少也十分勤奮。這一來二去,兩人便成了往年之交。王同愈與當時譽滿滬上的海派畫家馮超然關系甚密,他將陸儼少引入了馮超然的門下。陸儼少拜馮超然為師后,馮超然對他說的第一句話便是學畫要有殉道精神。這句話陸儼少終身銘記,但是殉道藝術往往意味著與世俗的疏離。
二、陸儼少經歷戰亂寄情于以農養畫
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變爆發,日軍侵犯上海,陸儼少一家被迫到上海租界避難。在一個多月的逃亡中,他患上了肺氣喘。一九三四年,陸儼少在浙江德興買下四十畝山地經營一片梨園竹林,安頓家室。他打算就這樣以農養畫,終老一身。這是陸儼少殉道國畫的最初之舉,他曾認為靠著農場安家立命,便能做一個自作主張,不因人熱的畫家。一九三七年淞滬戰爭,日本攻占上海,陸儼少不愿做倭寇順民,帶著一家老小憤然走上流亡之路。歷經數月。到達了當時被稱為大后方的重慶。以農養畫的夢想就此破滅。
三、陸儼少生活顛沛流離,竹筏上觀峽江山水成就陸氏技法,編纂山水畫芻議
晚唐詩人杜甫因戰亂被迫入蜀的一段經歷,一樣的顛沛流離,一樣的哮喘頑疾,一樣的城春國破,避地懷鄉的憂國懷鄉讓同樣漂泊流浪的陸儼少深感共鳴。陸儼少當時只是個名不見經轉的青年畫家,舉步艱難。經親戚的介紹,他在重慶二十兵工廠謀了份文職的工作。后在同窗好友吳一峰的勸說和幫助下先后在成都,樂山,宜山等地舉辦了一系列畫展。他通過畫展賣畫,借以飽覽巴蜀山水。這是一位歷經戰亂,對國土淪喪,有著切膚之痛的畫家。八年抗戰勝利后,陸儼少思鄉心切,帶著一家人坐上朋友運送木頭的木筏,歷時一個多月才到達上海。在途中他常常坐在木筏邊看著漸漸遠去的蜀山和翻滾東下的江水。這危急四伏的返鄉漂流竟然成為陸儼少國畫生涯中的一個關鍵轉折點。七百里峽江山水,層云斷谷,古木長林,浮水暗流,懸瀑奔澗,盡收古今歷家山水。從此他逐漸拋棄摹依,師法自然,慢慢地形成了獨特的陸氏山水畫技法。陸儼少在山水畫中獨創了兩種新技法,一是“留白”,二是“墨塊”。所謂“留白”就是以水墨留出白痕,這種白痕在陸儼少的作品中多數用來表現云霧,也可以被看成是泉水,山徑和浪花。“留白”要以墨色反襯,所以陸儼少又創“墨塊”法,以濃墨積點成塊。陸儼少還擅長用長線條描水勾云,他的水紋描繪寫盡了江波萬態。他的勾云是以比較細的拖筆中鋒畫云的陽面,比較淡而毛的環曲線條勾云的陰面。另外先生畫石每每空勾無皴,只用一根起伏變化的線條來表現山石的結構,往往起筆墨跡厚重,直到墨色淡干飛白,才蘸第二次。陸儼少主張在傳統中國畫的基礎上面進行創新,不能丟掉傳統。陸儼少被扣上右派帽子,剝奪畫師身份,只能在畫院資料館做雜活。這也使陸儼少免去了各種應酬,他開始著手編寫一本傳統山水畫技法的講稿。陸儼少每天白天到畫院勞動,晚上就在弄堂邊的路燈下放上兩只方凳編寫畫稿,直至深夜。畫稿經過補充修訂,編成山水畫芻議。后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整理出版,印數十多萬冊,并多次再版。
四、陸儼少潛心繪制杜甫詩意圖冊
一九六二年,正逢杜甫誕辰一千兩百五十周年。為了紀念杜甫,陸儼少開始著手繪制,杜甫詩意百開冊。三個月中,他總共完成了一百零八幅杜甫詩意圖。他從中精選了一百幅裝裱成冊。這部冊頁很快在畫界流傳開來。潘天壽很欣賞陸儼少的才華,他以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的身份邀請陸儼少到浙江美院兼課并將杜甫詩意百開冊展示在教學大樓走廊里,一時間引起全校師生和院外人士的注目。文革時期陸儼少收到了巨大的沖擊,杜甫詩意圖也丟失了近半。一九八九年,陸儼少終于又拿起畫筆,憑著記憶以晚年的風格補齊了文革中丟失的三十五幅詩意圖。一九七六年文革結束,陸儼少的右派和地主身份徹底得到了糾正。他的藝術開始重新煥發光彩,他的成就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和重視。晚年成名后,他依然不拘成規,力圖自我變法。
結語:陸儼少一生沉浸于筆墨之中,就是居住在昏暗的石庫門底層他也沒有輟筆不耕。生活對于陸儼少來說是漂泊不定的,是艱苦的。但是陸儼少筆下的山水畫確是清泉繞階,山徑農耕,儼然一片避于亂世的桃源凈土。坐竹筏從重慶回上海的途中,歷經驚險,他沿途看著遠去的蜀山和江水。他有所悟,形成了自己的作畫風格。他的山水畫用筆之巧妙,畫水之靈動,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繼承的。
【參考文獻】
[1]陸儼少、徐建國[M].陸儼少畫集,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