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莎
摘要:趙孟頫作為元代著名書畫家,不僅在書畫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而且在文學、音樂等方面均有較好的修養。“以書入畫”是趙孟頫重要的繪畫思想理論之一,他將書法的筆勢、筆法合理的運用在繪畫中,使書法與繪畫相融合。“以書入畫”的理論思想早在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就有論述,趙孟頫提出的“以書入畫”論深化發展了張彥遠的觀點,成為元代有代表性的文人書畫觀點。這一觀點不僅在他的繪畫作品中有很好的體現,而且影響了整個元朝的繪畫,也對后世的書畫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中國繪畫具有更鮮明的民族特色。在時代觀念不斷發生變化的現今,多元藝術與新媒介的出現使得中國畫的傳統精義所剩無幾,為找回中國畫主體精神就更要注重書畫關系,“以書入畫”理論具有更深刻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趙孟頫;以書入畫;書畫同源
在中國畫中書畫關系非常密切,魏晉時期由于統治者的重視,書法最先成為一種藝術形式,與書法同源的繪畫隨之得到發展,文人士大夫的參與使書與畫的關系日益密切。我國最早論述書畫關系要追溯到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了。在書中張彥遠明確的提出了“書畫異名而同體”,“工者多善書”的觀點,這是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書畫同源的思想。之后的書畫家們提出的此類觀點數不勝數,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趙孟頫提出的“以書入畫”理論。張彥遠只論述了書畫的關系與淵源,主張書畫一體,畫是由書演化而來的,強調了書畫源頭的相同,而趙孟頫則具體的說明了如何把書法的筆法、筆勢運用在繪畫中,增添了繪畫的豐富意蘊和藝術表現力。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浙江吳興人,著名書畫家。他主要繼承了唐與北宋的繪畫技法,提出了許多繪畫理論,其中“古意”論和“以書入畫”論最為重要,這位著名的人物在中國歷史上既備受推崇,又極富爭議。他以宋朝皇室之后的身份出仕元朝,受到當時南宋遺民的諷議,在民族氣節上倍受詬病,同時又遭到蒙古貴族的猜忌。在蒙古政權統治下趙孟頫的理想抱負無法實現,雖身處高位卻徒有虛名,他自己也在極其矛盾的思想掙扎中過完一生。不論趙孟頫在史學界的評價如何,他在美術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他不僅是一位名滿四海的畫家,還是一位功力深厚的書法家,他提出的思想理論給書畫界帶來了一場革命,席卷了大江南北,主導了元代的繪畫風格,影響了后世的文人畫發展,而趙孟頫也成為了元代文人畫的領袖人物。
趙孟頫的書法師智永、宋高宗,上溯晉唐大家,深得二王精髓,結體妍麗、化繁為簡、平整均齊。《元史》中評價過他的書法:“(趙)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元四家特別推崇趙孟頫,黃公望更是自稱“松雪齋中小學生”,流露出對趙孟頫的敬仰,在繪畫上受趙孟頫的親自指點。倪瓚對趙孟頫的推崇也是不遺余力,他的“搖毫動筆長風起,葉藏戈法枝如籀”①正是從趙孟頫的“以書入畫”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
從趙孟頫的畫作中不難看出,這些書法的特點被運用到繪畫上。畫面簡單恬淡,素靜平和,處處透露出優雅的氛圍,是書法與繪畫的完美統一,將中國畫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趙孟頫是一位全才型畫家,不論花鳥、山水、人物或鞍馬方面都有所建樹,在他的作品中繪畫不再斤斤計較于形似的準確,而是通過書法化的用筆更多地去表現筆法運動所帶來的丘壑林木、人物花鳥形象的創作。在《秀石疏林圖》、《雙松平遠圖》、《鵲華秋色圖》、《人騎圖》等幾幅不同題材的作品中,書法筆勢在繪畫中有著完美體現。
《秀石疏林圖》是以書入畫的代表作品,在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對后來的繪畫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畫中的題畫詩也成為畫家解釋書畫關系的依據。這首題畫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清楚明了地揭示了畫中所運用的筆法。表現石頭的力度和質感是運用了飛白的筆法,簡括而流動;畫樹木則用“籀”的筆法,追求蒼老渾厚的效果。這里的飛白是指一種不影響筆跡基本形態的干筆,而“籀”是指籀文,也被叫做大篆。其中八法是指永字八法,通過不同的楷書筆法去表現枝干和葉子的形態與姿態。把畫面中的石、木、竹這些自然物象抽象化,成為了書法的具體筆法,擺脫了對于真實物體的描摹,將書法中的點畫,線條等視覺因素融匯于畫中,從筆尖流露出對自然物象的情感。這首詩體現了趙孟頫對書畫關系的深刻認識,將書法用筆提高到繪畫用筆的高度,在欣賞畫作的同時又可以欣賞到書法的筆墨情趣。
“以書入畫”是中國畫的精華,也是中國畫以線造型,詩書畫印結合特點的體現。把書法的線條融入到中國畫的血液中,使中國繪畫區別于世界上其他畫種的特殊形式,是更適合中國人的書寫性藝術形式。中國畫最常見、最重要、最善于表現的形式就是點與線,而中國畫的點與線本來就具有書法藝術的特色。中國畫的造型可以說是以書法用筆為基礎的,中國畫中強調書法用筆,正由于書法線條具有豐富變化,完善了中國畫的表現力,增強了中國畫的耐讀性。
“以書入畫”是對傳統中國畫的理解與繼承,它發掘出了中國畫的氣韻,加強了筆與墨的聯系。運筆速度的快慢、方式、節奏的變化帶動了畫面的韻律,用筆的疏密快慢,用墨的濃淡干濕直接關系到畫面的視覺感受,筆與墨的統一性與協調性。“以書入畫”是對傳統中國畫的繼承和創造,具有無法衡量的藝術價值。
繼承與發揚并存的近現代繪畫在時代觀念不斷變化的環境下,受西方繪畫理念的影響,大多數人已經淡忘了書法對于繪畫的重要性,想要拋棄書法轉而用西方繪畫理念和手法來發展中國畫。書法與繪畫藝術本是同源的,同法的,如今慢慢呈現出分離的趨勢,中國畫處在一個危機與機遇并存的的環境中,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國畫家卻不應對傳統文化失去信心。如果沒有人愿意花費精力去整理中國畫的傳統精髓,中國畫就無法向前發展,這才是真正的危機。
只有理解“以書入畫”的本質,中國畫與書法才能完美的融合,才能使他們的融合不拋開中國畫以線造型的審美特征。中國畫家應該從博大精深的傳統筆墨中汲取養分,使中國畫藝術在新時代綻放光彩,只有這樣中國畫藝術才能立足于本土的藝術土壤發展的更為繁榮。
【注釋】
①倪瓚《題曹云西畫松石》卷二
【參考文獻】
[1]薛永年,羅世平.中國美術簡史(新修訂本)[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209-211.
[2]湯麟.中國歷代繪畫理論評注[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9,25-48
[3]洪文慶.書藝珍品賞析第五輯[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1-3.
[4]高居翰.隔江山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