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云 王小童
摘要:多點透視是在焦點透視之后發展起來的,是一些大膽創新的畫家打破常規之舉。它不像焦點透視那樣只有一個固定的視點,而是將移動視點所看到的多角度景物描繪下來組合。繪畫一方面受著透視法則的指導,另一方面又不被透視法所約束。西方繪畫中的多點透視,讓我們明白,藝術家的創造不能受制于機械和機械觀念,而應回歸藝術的本性,讓透視法受“意匠”的支配。
關鍵詞:多點透視;打破常規;繪畫應用
一、多點透視的概念
多點透視的概念是相對于焦點透視而提出的。兩者都被古往今來的西方繪畫所運用。焦點是指能聚集在一起的一個點,而多點是指聚集在一起的多個透視點。畫家的視點不受“定點”的約束,隨著畫家自我主觀意識而移動的。多點透視是一種復元性的透視方式,用視覺錯覺的方法進行多視域的拆分組合,將看到的大自然有序地組織到畫面里,給繪畫創作帶來更多的自由性。
二、多點透視產生的必然性
多點透視的產生有它的必然性。隨著畫家利用焦點透視作畫地不斷深入,藝術家們發現了焦點透視的局限性,它只能用來畫小幅場景。但這并不能滿足畫家的創作愿望,漸漸地開始打破焦點透視的束縛,出現了違背焦點透視法則的嘗試。凡愛克、馬薩喬、烏切羅、弗朗切斯卡等都不同程度地逾越了法則,嘗試新的透視。對于西方繪畫中的透視理論,我們有必要以科學的態度,進行全面深刻地研討與自省,重新發現和認識它。
三、多點透視在畫面中的靈活運用
焦點透視法,在很長時期一直影響著西方繪畫。直到后來,才明顯地出現了有意識地違背“透視”法則的現象。那就是,西方繪畫中的多點透視。如果說文藝復興時期對焦點透視的突破是一小步的話,那么到了19世紀,畫家有意識地違背焦點透視,根據畫面場景需要,創造出的多點透視則邁出了一大步。多點透視在表現的場景、效果、作用等方面,與之前的焦點透視比,彌補了焦點透視的不足:
(一)多點透視擅長表現宏偉場景
由于焦點透視視點的固定性,表現的場景常常僅限于畫家所看到的的一個角度。這不僅限制了畫家的思想以及想要表達的情感,而且構圖創作時,也是嚴格按照其透視規律生搬硬套,顯得僵硬、不自然。喜歡探索的畫家們發現了這一局限性,他們打破原來的教條,采用多點透視來對多個場景的景物進行組合,在畫面上重新創造了一個新的大自然。在意大利畫家保羅·委羅內塞的《加納的婚禮》中,保羅·委羅內塞他無意刻畫主要人物,而是著力描畫婚禮宴會的巨大場面,畫中成百的賓客在飲酒慶祝,樂師、奴役穿梭其間,各種人物栩栩如生,表現了基督在加納城參加婚禮宴會的金碧輝煌的景象,人物多達130個左右。這幅畫中的透視點達到五個之多,有俯視的、仰視的、側耳交談的,畫面情景生動活潑,動感十足,好像在看多個畫面組成的剪短電影一樣。
正是因為這種自由性,讓畫家的藝術靈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們不再受限于單一的場景,而是挑戰大幅的、場面宏大的、氣勢輝煌的多元化場景,豐富了畫家的創作元素和素材。多點透視,讓表現的場景范圍更大、更隨心所欲,渲染雄偉壯觀的氣勢。
(二)多點透視使得繪畫風格多元化
20世紀,西方繪畫對現實的看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體現在藝術家在創作時的觀察角度和表現方式上,延續了西方繪畫幾個世紀的經典焦點透視原則仿佛在眨眼之間被拋棄。浪漫主義主張釋放個性和表達情感,反對死板、單調的畫風。在現代派畫家中最早進行多視點透視實驗的畫家是馬奈,在《草地上午餐》中,一個畫面同時存在三種透視關系,這完全打破了傳統繪畫中的透視原則。畫中兩個紳士和一個裸女構成一個互相交織的三角形,肢體互相交纏,在畫法和技法上都做出了新的嘗試,表達人性中的道德混亂。這時的繪畫語言更富有寓意,畫家更多的注重內心的感覺,強調表現性和內涵性。到了立體主義時期,太多視點的運動則很難讓你辨別清楚。畫家從整體或者局部展示或夸張或變形的物體,隨心所欲的表現自己所能看到的東西。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為了突出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他解剖了有形的世界,不僅把眼睛看到的東西表現出來,而且把我們所感受的也表現出來,譴責法西斯獸行。畫家從不同的視點去表現戰爭場面,把它們重新組合在一起。即忠實描繪事物,又不滿足于繪畫的記敘性描繪,帶有豐富的象征性。
(三)多點透視充分地體現了畫家獨特的情感
多視點的觀察方式擺脫了禁錮藝術家近500年的傳統表現理論,不僅僅把繪畫當作視覺的真實,還勇于創新象征性意義,更好地表現心境。印象派解放了色彩,立體派解放了形體和空間。多點透視已然成為畫家表現自我的一種方式了。多點透視讓繪畫的形式更為豐富,為畫家營造想要的神秘空間氛圍和更好的表現藝術家的思想情感提供契機。
拉斐爾的作品《雅典學院》,畫家想表達的思想,就是崇拜希臘精神,歌頌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拉斐爾企圖以他最擅長的肖像畫為手段,把代表了不同階級、不同思想的五十多個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聚集在雅典學院中,進行一番深刻的討論,象征著人類智慧的凝聚。然而這么多人物,怎樣才能增加畫面的空間深遠感呢?僅僅用焦點透視來畫,可能無法滿足拉斐爾內心的需要。情感的表達需要借助更大更宏偉的場面,而多點透視為他帶來了創作契機。畫的左右上下都被拉斐爾用作創作的場景,三五成群的人們側耳交談,姿勢各異,多點透視使得畫面的空間無限延伸。多點透視的運用,打破了繪畫只能表現現實中的一瞬間,為創造三維空間、四維空間或者更多維度的空間提供了一座橋梁。
四、總結
多點透視帶我們回歸藝術的本性,在二十世紀推陳出新、思潮涌動的背景下,畫家如何以平靜的心態去深入研究西方傳統繪畫中的透視學值得我們思考。繪畫不是科學,畫家沒必要在表現時受制于理論的束縛,而應該傳達人的藝術思想,并且不斷從傳統藝術中吸收營養,堅守傳統的同時勇于創新,才能與時俱進,回到最初畫家的內心感受。
在如今這個提倡創新求發展的社會,對于繪畫理論知識:三庭五眼,近大遠小,三大面五大調我們總把它當成萬能鑰匙,畫畫的時候用筆或者手指準確計算著大小距離,這樣的畫畫習慣已經開始束縛我們的藝術靈感。多點透視,這一打破常規之舉,彌補了焦點透視的不足,更好地豐富了繪畫的創作形式,為創造三維空間、四維空間或者更多維度的空間提供了契機。這實際上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在創作的道路上應該重新調整自己的學習觀念,勇于打破常規,敢于創新實踐,重新回到藝術的本性中去。
【參考文獻】
[1] 馮民生.中西傳統繪畫空間表現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05)
[2]潘耀昌.西洋透視和中國界畫[J].新美術,1986(04)
[3]蒲新成.繪畫與透視[M].湖北:湖北美術出版社,2007(0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