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大鵬 陳閱敏
照片在繪畫之中的運用可以說由來已久。古代藝術家利用暗箱來進行創作,以便更好地寫實自然,而從攝影術發明開始,藝術家對照片的運用就越來越廣泛,可以說在當代具象繪畫創作領域,不利用照片的藝術家幾乎是很少的,我們進入了一個攝影圖像時代。
一、照片在繪畫中的運用源于最原始的繪畫目的——模仿自然
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將藝術活動歸結為人類對自然的模仿。他還寫到:“人從孩提時代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與禽獸的區別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模仿,他們最初的知識就是從模仿得來的。”在以前的藝術家的眼中,外部自然是一個紛繁復雜,充滿神秘色彩的不可思議的世界。自然中的所有事物都以一種完全特定的形式存在著,而這種存在是通過觀察者的眼睛來實現的。因此藝術家們運用自己的雙手竟相模仿著由他們眼里所觀察到的一切事物。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受模仿說的影響,繼而提出了“鏡子說”,把繪畫比喻成反映現實的鏡子。他說“鏡子為畫家之師,若想考察你的寫生畫是否與實物相符,取一鏡子將實物反映入內,再將此映像與你的圖畫相比較,仔細考慮一下兩種表象的主題是否相符。”達芬奇提出“鏡子說”其目的是希望我們的繪畫像鏡子一樣,能夠真實的描繪客觀存在著的自然物象。而這種真實再現物象的繪目地直到今天仍然被大多數藝術家所信奉,同時也是大多數人評判藝術品好壞的普遍標準。而隨著攝影的發明,照片成為了這個世界除繪畫之外的又一模仿者。而且它對客觀世界的再現模仿能力更快捷、更穩定、更詳細。照片的出現為繪畫模仿客觀現實打開了方便之門,為藝術家的繪畫創作減輕了人力,節省了時間,縮短了藝術家的創作過程,照片自然而然地被藝術家們廣泛地應用于繪畫實踐。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運用照片來作畫起源于最原始的繪畫目的——模仿自然。
二、從繪畫與科學的關系來看,運用照片來作畫是科學發展的必然結果
著名英國學者阿納森曾經說過:“科學對于藝術而言,永遠是一股強勁的力量,而我們寧肯將科學視作是一個充滿無窮引力的源泉。正是有了科學這個作為技術方式的手段,才有了西方藝術最基本的支撐。”19世紀中葉的攝影術的發明一方面對傳統古典繪畫有著巨大沖擊,面對攝影如此逼真再現現實,畫家必須放棄原有的再現摹仿觀念,走上了不斷實驗探索的道路,進而促使了從印象主義到達達主義等一波波藝術流派的產生,推動了歷史向前發展,正如桑塔格在《論攝影》一書中這樣寫道:“攝影所從事的就是篡奪畫家的任務,提供精確地模仿現實的形象的任務。為此畫家應深表謝意,就像許多攝影家在此之前和從那以后所表達的那樣,將這種篡奪看成是事實上的解放。”而從另一方面來看,攝影也不同程度地廣泛應用于現當代繪畫中,藝術家們順其自然地運用著這一科技成果。這主要是由于攝影與繪畫天生有著某種“親緣性”,主要表現在攝影與繪畫都是靜止,二維平面的視覺形象,都有瞬間性的特征;攝影與繪畫都是以圖像視人,都帶有最為通俗的因素,都能使不識字的人讀“圖”知意。而且攝影具有更客觀更精確地再現細節的能力,給了繪畫一個冷靜的作標與參照,也給了它一個更廣闊的探索空間。所以攝影應用于繪畫是科學發展的必然。
三、照片在繪畫中運用的歷史沿革
在1420年,這正是一個時間點,“在那時,歐洲繪畫產生了一次飛躍”。英國著名畫家攝影家大衛霍克尼說:“在那時每個畫家的繪畫水平都突然間提高了”。霍克尼詳細地考察了意大利佛羅倫薩的布朗卡奇教堂的壁畫,發現那時的人物形象就已個性鮮明,有強光對比,霍克尼認為在當時藝術家就利用了類似于暗室透鏡一類的繪畫輔助器材。在17世紀的荷蘭,美術史上誕生了一位舉足輕重的藝術家——維米爾。從畫面來看,他的畫透視合理比例精準,畫面充滿空氣感,局部竟有類似照片中的失焦的體現。維米爾巧妙地運用了“觀察式相機”,也叫做“暗箱”。所以這些作品具有強烈的照片的觀感。霍克尼讓人做了畫中的實物模型,在相同觀測點拍了照片,發現與原作驚人的相似。在18世紀,照相暗箱被廣泛地運用于繪畫。風景畫家卡納萊托用過一個照相暗箱。英國著名肖像畫家雷諾茲也有一個暗箱,存放在倫敦科學博物館里。這個暗箱可供折疊,折疊后就像一本書,畫家顯然有意要保守這個秘密。在1839年化學攝影術發明,在此之后攝影便大量被運用于繪畫之中。安格爾的素描作品中的線條有類似安迪沃霍一樣的照著投影儀的投影勾勒而成的痕跡。所以他很有可能運用了照片和投影儀。而德拉克洛瓦則是以開放的心態贊嘆攝影術在描繪事物方面的神奇能力。他不無惋惜地公開表明攝影術的出現對于他來說來得太晚了,因此沒有充分享受攝影的好處。在二十世紀上半葉,藝術史出現了一次重大的藝術變革,繪畫也主動逃避了攝影所長,朝著表現、抽象、點線而、色彩、筆觸等繪畫自身語言系統的方向發展。—波波的藝術運動也洶涌疊起,層出不窮。——立體主義野魯派,抽象主義,表現主義……而到了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攝影圖像的深入人心與廣泛普及,攝影圖像以不可抵擋之勢漸漸地改變了人們的視覺經驗與習慣,從而也改變了人們的審美觀念與思維模式。攝影被以不同方式大量地運用于各種當代流派的繪畫作品中,其呈現的面貌紛繁復雜,作品觀念與視角各異。可以說當代具象繪畫中,很少有不運用照片來作畫的藝術家了,我們已完全進入了一個攝影圖像的時代。
勞森說:“照片是當今世界”。這句話明確地指出了照片在當代視覺世界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攝影正在傳統的繪畫形象世界之外又建立了一個更為龐大的世界,而這一世界也不斷滲透到傳統世界之中。我們青年一代成長于一個圖像藝術的多元時代,影像傳遞的間接信息遠遠超過了親眼目睹的直接信息,所以我們借助照片來認識世界表現世界已成為一種必然。而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社會形態地進一步演變,最傳統的架上繪畫還會在影像的影響下產生出新的觀念與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