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禪宗是印度佛教和中國文化結合的產物,自從它產生之日起就對中國的哲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它傳入中國周邊國家之后,同樣影響著那里的文化,藝術以及審美情趣。這其中最深淵的莫過于對日本文化產生的影響。日本文化藝術,因為禪宗的傳入開始有了新的面貌和特征。中國是擁有濃厚的文化底蘊的國家,有著自己的思維模式和創作風格,而禪宗文化集儒、釋、道三家思想精髓于一身,具有中國獨特的文化底蘊。
關鍵詞: 禪宗美學;空間;枯山水;茶庭
一、禪意空間的來源
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當代建筑空間日漸趨同,漸漸地沒有了自己的態度和個性。不同國家、不同背景的設計師為了防止設計同化而開始根據自身的文化特點和民族獨特之處設計極具當地情感特色的作品。
禪意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呼之欲出,具有東方氣質的禪宗思想,成為了空間設計在情感上追求的目標。禪意空間的營造目的是為了通過禪宗的“輕視物質,強調精神”的理念來傳達“素·簡·美”的精神追求,和空間的延續性。平面設計師原研哉也在訪談中說過“最美的設計是虛無的”,這正與禪宗思想不謀而合,面對各種變更的時候,把繁瑣的、雜亂的東西歸到一個永恒的的開端來審視。
(一)禪的由來
“禪”一字最早出現在《莊子·寓言》中的:“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相環,莫得其倫,是為天均。”后來由梵文中的“禪那”音譯過來,譯為靜慮,就是靜靜的去思考。原指“三昧”的一種,是一種思維活動的修持。
禪宗思想的形成有一個故事,一天少林寺掌門讓大家寫偈子,大弟子寫到: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一個干雜物的小和尚反駁道: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凈,何處惹塵埃。”
這首詩由真實存在的物體變為四大皆空。由上可見,禪不僅主張返樸歸真,更重視自我意識上的醒悟。禪作為一種生活哲學,其思想在中國人的腦海里深深扎根。
(二)禪與美學意境
美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也被稱為藝術哲學。禪宗哲學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生命哲學,他與美學血脈相通。
禪宗中有著名的見山是山與見山不是山的公案。公案系出于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禪師的《上堂法語》。他說:“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乃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經過了一個有表象到本質再由本質聯想到現象的過程,觀者所保留的不只是對自然簡單的描繪,而是具有美學意境在里面,在無常的生命中體驗禪語。
(三)建筑空間與禪
在建筑設計中,“空間”一般是指用實體圍合供人工作和生活的部分。建筑空間又分為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室內空間設計是營造建筑物的主要目的。《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充分的體現出了空間限定的重要性。空間本身就是在“空無”的狀態下才能發揮他自身的作用。
把握空間給人的整體感受是一個好的空間設計要做的,在營造出視覺美感的基礎上,把想法和心境借助空間表現出來。禪意空間的界定取決于觀者對空間的親身感受,把建筑與人的心理感受聯系在一起。
在禪意空間的營建上運用的最透徹的應該是日本,日本的建筑空間設計把東西方的設計相融合,又有很強的東方韻味,同時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思想。在營造禪意空間中應該將其融合進現代的生活中去,使空間在具有“樸素、樂水、悠閑”的實質以外還有了現代不同地域的個性化。在滿足了人們物質需求的基礎上,營造了一個人性化的空間,使空間有了“可解讀性”和“地方獨特性”。
二、禪意空間的體悟
禪意空間在情感訴求上,用“空靈、淡遠、清寂”的生活思想對正處于整體浮躁的社會大環境來進行一場心境上的洗禮。指引人們去追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簡素為美的心態,老子講求純自然的概念,體現在禪宗的“無雜”上。東方人講究“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禪意空間的設計形式用有變化不規則的形體,有形與無形結合在一起,來產生更豐富的意味。這種重內涵而不夸張的哲學意味,形成了一種洗去鉛華,極具東方現代特色的極簡風的設計。
以少勝多的理念,20世紀30年代著名的建筑師密斯·凡·德羅說過一句話,“less is more”意思是“少既多”,提倡設計要簡單。《老子·道德經》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頃,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 此時也體現了這個概念。
空與簡是相輔的一個概念,適當的給空間留白,去除不必要的裝飾來達到精神上的豐富。用“空”的視覺感受,給人“有”的心理體驗。注重虛實結合,小中見大,這些都體現了讓思想放空以及禪意的空寂之美。
三、禪意空間的現實價值
(一)禪意空間的精神歸屬感價值
人作為社會上的個體,會在不同時期產生不同的壓力,在面對這些壓力的時候借助禪意的精神來平衡心態,用自我修行的方法來保持淡然的態度。禪能使我們“一心所想”,明白隱忍和力道,認識自己真正的價值。
(二)禪意空間的生態自然價值
建筑是人改變自然的產物,而禪的思想是崇尚山林的佛教。禪意空間將人、自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禪宗提倡的回歸自然的生活,緩解了建筑與自然尷尬的局面。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最能體現出建筑空間、人、心境、自然相互和諧的狀態。
日本的枯山水景觀用寫意的簡約和抽象在自然中截取片段,讓時間“停止”體現了禪宗的美學思想。由于日本自身的地域特征,所以在小空間的營造上在把空間充分利用的基礎上,注重物體的簡素之美,以小見大,給空間無限的延伸性。
日本已把禪宗思想根深蒂固進了生活的各個層面,并也把這種思想作為空間設計的一種高境界來構思和研究。日本學者岡倉天心說過“美,或者說是萬物的生命,其隱含與內時,比顯現于外時更有深意。宇宙的生命常常只是在某種外觀下有力的搏動著。它并不顯現,只是隱微的暗示著它的無限”,充分的體現著禪帶來的微妙的美。
作者簡介:邱星,女,漢族,湖北荊州,武漢紡織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典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