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介紹昆曲服飾的總體發展脈絡,從而引出其發展的高速時期和地區——明清時代的江南。從物質基礎、發展動力、社會思潮、獨特之處這四個方面分析了為何江南地區可以成為昆曲服飾發展的良好載體。
關鍵詞:昆曲服飾;江南;明清
昆曲是我國“百戲之祖”,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昆曲服飾有著有著自身的發展過程,即興起、繁盛、衰落和復興四個階段,明代隆慶至清代嘉慶年間,昆曲服飾發展最為興盛。昆曲服飾的興盛是由江南地區開始繼而向全國輻射的,這背后有著經濟、文化等多方面深刻的原因,本文主要就明清時期昆曲服飾在江南的高度發展進行簡要分析。
一、昆曲服飾的產生發展
昆曲服飾作為昆曲最重要的外在載體,經歷了興起、繁榮、衰弱和復興四個階段,創立了完整、細致、嚴謹的穿戴規制。
元末明初,昆劇服飾基本沿襲北雜劇和南戲的服飾規制,未形成規范。明萬歷至清嘉慶年間,昆曲服飾發展最為興盛,明代已形成了昆劇“衣箱制”。嘉慶年間開始,由于花部諸腔日盛,昆曲示例逐漸衰微,在昆曲服飾上的體現就是出現了款穿亂戴現象。如今的昆劇服裝在遵循昆劇穿戴規制的基礎上,加入現代審美,給人清新典雅之感。
根據上文分析可知,明清時期是昆曲服飾發展的高峰期。
二、明清時期江南概況
(一)明清時期江南的定義
明清時期的江南,在行政區劃上,一般是指位于浙北和蘇南的太湖流域地區。流行的說法有“八府”與“八府一州”之稱,即明代江南包括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應天、杭州、嘉興、湖州八府。較之行政區劃,文化江南的界限更難以界定。江南周邊一些地方如揚州、紹興等,盡管它的行政區劃不在江南的范圍之內,但因其發達便利的交通和繁榮鼎盛的文化,常常被視作江南的一部分。
(二)江南概況
明中葉以后,商業興旺、經濟繁榮,尤以江南地區和京師為甚。江南地區,憑籍其深厚的人文積淀,翹楚全國的手工工藝和繁盛的商貿往來,逐漸超越京師,成為全國服飾時尚中心。
三、明清時期昆曲服飾在江南的高度發展
(一)物質基礎——豐富的織品與精致的蘇繡技藝
江南的地區良好的自然環境使其成適宜養殖桑蠶。城鄉居民大量從事絲質業又使江南地區絲織品的產量非常巨大。在明清兩代,絲織品的種類、花樣和質量都有了極大的提高。
明代萬歷年間,蘇繡吸收了“海內馳名”的“顧繡”技藝,從此蘇繡藝術逐漸形成了精細雅潔、色彩麗的獨特風格。到了清代,蘇繡藝術的針法趨于多樣化,繡工更加細致,審美能力的提高也使蘇繡的配色更加優雅獨特,更具裝飾性,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蘇繡工藝被蘇州等地昆曲服飾作坊手工業藝人廣泛吸收,使昆曲服飾成為更具有欣賞價值的工藝品。
織品的豐富與精湛的蘇繡藝術是江南獨有的優勢,為昆曲服飾在江南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二)發展動力——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的提高
江南地區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從春秋時吳國起始,經漢代與兩晉的逐漸發展,到了唐代,已出現了繁榮的景象。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商品經濟,尤其是江南地區的市鎮發展,有力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昌盛。
明代中后期,江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繁榮,大大刺激了當地官僚、士大夫、地主、豪商的貪欲和奢侈享樂的胃口。他們用剝削和攫取來的財富盡情地享受著隨著經濟發展帶來的一切物質利益和文化娛樂。奢靡風氣蔚為盛行,在滿足了物質方面的需求之后,各個階層都在追求精神層次的休閑逸樂生活,昆曲的產生與發展正迎合了他們的需要,成為了他們享受生活的重要部分,這也大大推動了昆曲服飾的發展。
江南經濟的蓬勃發展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昆曲服飾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大大推動昆劇服裝的發展。社會思潮——享樂思想的流行:
明初思想領域是程朱理學的一統天下。中晚明時期,一股帶有民主色彩的哲學思潮開始在社會流行,如王陽明的“心學”,李贄的“市道之交”說、“童心說”,馮夢龍的“唯情論”等猛烈抨擊傳統說教、宣揚快樂人生、崇尚個性自由,鼓動人們沖破存天理、滅人欲的束縛,放縱欲望、追求享受成為一股不可扼制的社會思潮。其影響之巨、意義之深而被現代人譽為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啟蒙思潮或儒學發展的新階段。袁宏道曾說:“然真樂有五,不可不知。
在此背景下,昆曲在明清江南受到垂青,其中,江南地區家樂班班主增加對昆曲服飾的投資,使其種類更加豐富,樣式格外華麗。
(三)獨特之處——雅文化
自古以來,江南即是人文薈萃之地。明清時期,由于江南經濟發達、城市繁華,新興市民階層勢力的壯大,從而產生了一大批江南文人,除當地的文人,還包括以漫游江南為平生樂事,失意被貶遁世才子更以江南為棲身之地,由此推動了當地人文藝術的發展,從而對當時昆曲服飾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在明清時期,江南地區有大量的文人參與了昆劇創作中,為昆曲創作增加了“雅”文化。文人無不喜歡昆曲,是因為它的藝術格調契合文人的審美趣味,二者共生共榮,相互浸潤。
綜上所述,昆曲服飾正是在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經濟繁榮、思想開放、文人參與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下逐漸完善并走向繁榮的,并最終基本形成了以明代生活服裝為主體,加以藝術化,不分朝代、不分季節、不分地區的戲曲服飾。
【參考文獻】
[1] [清]李漁.閑情偶寄圖說[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2][明]顧起元.撰譚棣華陳稼禾點校老庚已編客座贅語[M].北京:中華書局,1987:170
作者簡介:劉安達(1990.10-),女,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北京服裝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服裝設計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