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喆 于鵬博
摘要:促進大學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激發辦學活力,全面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構建適合學校發展的治理結構和體系,是當前高校改革的主要發展目標。適應高校全面有序推進改革的大背景,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學生綜合素質拓展體系,構架人才培養新藍圖,是新形勢下高校教育體制的要求和發展方向。以社會實踐為載體的課外素質拓展教育,是對課內培養體系的良好補充,易于組織且效果顯著,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緊隨全面綜合改革步伐,提升社會實踐教育的導向性作用,對于當前學生培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標桿作用。
關鍵詞:綜合改革;學生培育體系;社會實踐;新要求
一、高校綜合改革下的學生培養體系
(一)高校改革的大背景
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適應形勢變遷,在改革中謀發展,在改革中創未來,既是經濟領域多年來的總結,也是教育領域的一個共識。《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確立教育領域戰略目標、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謀發展、圖改革、力保障。“改革是人心所向,是大勢所趨”,近年來,國內多所高校已經開展了全面改革的步伐,諸如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知名院校已經邁出了高校改革的第一步,新的改革浪潮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改革的主要目標是適應現代化辦學要求,增注新活力,改進不合理的制度和框架,高效利用和配置資源,形成生機勃勃的新局面。新的人事制度、學科設置、人才培養體系,都將重新洗牌,打破僵化思想,以新眼光看待新問題,適應國家教育發展規劃要求,結合不同學校實際需求與發展特色,共同促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二)新形勢下的學生培養體系
培養綜合性高素質人才,為國家人才儲備打下堅實基礎,無疑是高校的一大核心價值所在。如何更好地發揮這一專有功能,多年來一直是眾多教育工作者所研究的熱門話題。建國六十多年來,在原有的薄弱教育基礎上,歷經幾代人艱苦卓絕的探索,從空白起步,多次變革,逐漸形成了今日的局面。從注重培養專業知識到全面綜合素質拓展,歷經了幾十年的嘗試,“素質教育”越來越成為一個受大眾關注的新名詞,“理論聯系實際,實踐中出真知”的理念逐步向全國推廣。
高等院校在教育的變遷中往往扮演著推動力和標桿的角色,具有重要的導向性價值。全面綜合素質培育,塑造未來領軍人才,是新一輪變革的一大要求。傳統上,學生培育體系以課內為主,課外為輔,由院校自行定制,學生被動參與,缺乏高效的主觀能動性,無法適應今時日新月異的形勢變遷。
在全面融合,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培養出品學兼優,特別是富有實踐精神與實踐經驗的青年才俊,是高校改革中學生培育體系的一個重要課題。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需要從多方面來加以討論。一方面,需要抓住全面綜合改革的大背景,及時調整原有老舊體制,廣泛征求師生意見,及時更新,從規章制度上完善培育體系,打下牢固的變革基礎。另一方面,需要切實貫徹落實各項規章制度,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新觀點,打破師生的固有舊觀念,及時推陳出新,完成改革大任。
(三)社會實踐教育的現狀
多年以來,社會實踐教育作為院校師生與政府、企業、群眾的有效溝通方式,得到了全面的推廣普及,幾十年的實踐經驗證明,社會實踐本身的價值是無可替代的,是大家所有目共睹的。讓學生看到最真實的社會寫照,讓學生熟悉政府事務,讓學生熟悉企業生產,在多年的人才培養模式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到,傳統的實踐方式不外乎走訪、參觀、座談等形式,已經難以滿足新形勢下對實踐認識的新要求,怎么樣激發學生實踐的興趣,增強學生實踐的技能,擴大學生實踐的成果,更好地發揮社會實踐的紐帶與橋梁作用,是我們所要致力于解決的問題。
當前高校社會實踐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主要以院校牽頭為主、學生自發組織為輔,公開遴選,配有教師帶隊,面向師生公開選拔成員參與,作為學校示范隊,實踐主題涵蓋紅色砥礪、社會認知、文化教育、三下鄉等多個方向。示范隊是高校社會實踐中的風向標,是前沿展示的觸角,在全面落實實踐教育的過程中充當著先行者的角色,是“實踐---總結---改進---再實踐”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示范實踐的數量是有限的,面向廣大莘莘學子的實踐教育是建立在個人分散實踐的基礎上的,如何從示范性實踐中汲取經驗,加以推廣遷移,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這關系到能否真正落實綜合素質拓展教育,能否將實踐教育的精華充分傳遞給學生。
二、綜合改革背景下的社會實踐教育
(一)社會實踐教育的作用
“實踐出真知”,是亙古不變的一個真理,社會實踐教育是學生接觸和認識社會的一個重要端口,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于大學生拓寬視野、學以致用、樹立社會責任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念具有持續性的引導作用。社會實踐教育,作為對理論學習的有力補充,已經逐步成為高等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要要求。
對于高校而言,社會實踐是全面落實素質拓展體系的重要途徑,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點,通過實踐教育,加深學生對實際生產生活的需求認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充分發揮高校與政府、企業、群眾的一點多面聯系,為未來人才儲備和輸送工作夯實基礎。
對于學生個人而言,社會實踐的經歷無疑是極為重要的,一個缺少實踐精神的人是難以勝任新形勢下復雜多變的局勢的。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和穩步轉型的浪潮中,各類用人單位在招聘需求中對于學生的要求逐步變革,開始轉向復合型人才。扎實的專業基礎、豐富的實踐閱歷、良好的應變能力,越來越成為判斷求職者錄用與否的標準。社會實踐教育,恰好是激發學生這類素養的有力途徑,是學生個人應該去珍惜和積極參與的。
(二)社會實踐教育的發展方向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形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是綜合改革大背景下對于學生培養體系的一個新要求,是未來培養方向和模式變遷的風向標。素質拓展教育,也要充分貫徹這一理念,把如何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參與意識,如何有利于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素質拓展配套資源作為衡量優劣的一個評價指標,并且將這樣的經驗加以推廣和普及。
筆者僅以社會實踐教育作為示例,對高校全面改革大背景下社會實踐教育的具體改進做以說明。
首先,要進一步增加學生自發參與,主動提出的熱情,弱化教師和學校的作用,讓學生自己提出想法,自己策劃方案,自己聯系相關單位,充分考慮學生的實踐需求和實踐目的,學校和教師全力做好牽線搭橋的作用,做好指導者和后備力量的角色。真正敢于放手,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能夠充分抓住學生與政府或者企業、社會的雙向需求,最大程度利用實踐資源[4]。
其次,要充分在實踐過程中融入多元化、新特色的理念,進一步豐富實踐內容。走訪、參觀、座談這些傳統形式無疑是要堅持和繼承的,同時,新的實踐內容和形式也要應運而生。面向軍工企事業單位的實踐,可以增加“獻身國防動員教育”、“軍工企業一線工作者訪談”、“校友一對一定點聯系”等活動形式;面向大型民企業的實踐,可以增加“崗位一對一定點專業討論”、“職位模擬”、“直面HR”等活動形式,諸如此類,都是鍛煉學生能力,發揮實踐價值的重要手段。讓活動形式能夠給予學生更多的互動空間,擺脫傳統座談等形式的固有弊端,是有待再加強的一個方向。
最后,必須強調的是,對于社會實踐的總結和后期宣傳,由示范隊面向廣大師生的點對面聯系,是體現實踐價值的一個重要途徑。傳統上,分享會、實踐評比等手段,其覆蓋面是有限的。數字和網絡傳播途徑、集體學習等多種手段,必須相互結合,力保實踐成果惠及更多學子。要及時組織實踐成果巡展匯報、實踐報告討論、實踐影視資料展等活動,充分利用微信推送平臺、微博等新媒體工具,最大程度地擴大實踐成果惠及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結合實踐單位的人力資源需求,面向應屆畢業生開展求職教育活動,現身說法,提前溝通好企事業單位與求職者的雙向需求,將會有力促進學校就業工作,保障就業質量。
三、結語
“適應改革要求,適應形勢發展”,是高校教育工作發展的新趨勢,抓住形勢發展,不斷改進社會實踐教育的內容,努力實現自主化、多元化,充分實現拓展學生素質、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目標,是未來一段時間內高校教育工作者所要努力的一大方向。社會實踐本身,作為對課堂體系的有力補充,隨著高校全面綜合改革的不斷深入,正在逐漸迸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聚焦學校綜合改革.[DB/OL].http://z.nwpu.edu.cn/gaige/
[2]李洪明美.論社會實踐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作用[D].西南大學,2013.04.
[3]鄭媖.高校學生能力素質模型構建及其應用研究[D].武漢大學,2013.05.
[4]劉教民.構建高校社會實踐育人新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