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榮 王勝利
摘要:作為一名中職教師,面對中職學生這個特殊的群體,如何上好每一節課,到達預期的效果,一直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怎樣用自己的學術魅力和人格魅力,講究課堂藝術,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運用藝術技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學起來”,是我在教學工作中一直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藝術技能;行為藝術;課堂藝術;授課藝術
職業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學、做事和技能結合在一起,遵循國家職業教育導向,落實教育政策,了解中職學生的成長背景以及心理特征。我們一定要轉變教書和育人相分離的觀念,確立教書和育人合一。我們怎樣用自己的學術魅力和人格魅力,講究課堂藝術,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方法,運用藝術技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潛能,是我在教學工作中一直思考的問題。
通過十幾年的教學經驗積累,做一名優秀的中職教師,應做到:1、了解學生的生長背景,我們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年齡在15—18歲之間,他們大多是中考失利,或由于某種原因輟學一段時間又回到學校重新就讀的學生,生長環境大部分是農民家庭,或是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得到父母煩人關心和教育較少,所以他們的總體特征是:學校目標不明確,學習不夠主動;行為習慣不良,自控能力不足;認知風格偏差,人文素養差;分析中職學生的學習心理障礙;缺乏學習動機,不愿學;缺乏學習興趣,不好學;缺乏積極學習情感,不樂學;缺乏學習意志,不勤學;缺乏良好的學習性,不善學(不會學)。
那么,要教育好就有以上特征的職業學校學生,我們的教學任務光榮而艱巨。我們要改變我們的培養觀,轉變重智育,輕德育的觀念,牢固確立“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觀念,轉變學生不好好學習與教師無關的觀念,確立“生
不學,師有責”的觀念。轉變教學時“和尚念經”的觀念,要確立教學是一種嚴肅的智慧創造,一種學術成就,一門表演藝術。技能是掌握和運用專門技術的能力,是藝術家運用知識和經驗進行藝術活動的方式和基本手段。藝術技能的熟練可以使藝術家把藝術的思想力、創造力,通過適當的形式表現出來。教育技能是教師運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實施于教學活動完成教學工作,藝術家運用藝術技能反映出對社會生活的觀察,體驗和審美認識。教師運用教育技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何把“藝術技能”運用到我們的教學工作中,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的行為藝術
我們知道,言傳身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師的言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教師的行為舉止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我們說教師好比一個演員,講課好比演戲,學生是觀眾,觀眾是否“入戲”,是否“感戲”,主要看演員演的好不好,觀眾是否喜歡演員。那就要求我們老師必須要師德高尚,儀態端莊,氣質超凡。一位自信、普通話標準、語音甜美、語調抑揚、語速適中、頭腦清晰、思維敏捷,講話妙趣橫生的教師,一定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感召學生,學生一定很樂意和他交往,認真聽他的課,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師的課堂組織藝術
課堂教學要有計劃性,組織性,時間安排要合理,這樣才能圓滿地完成教學計劃,教學目標。課堂組織也要講究藝術,首先,教學過程分為三部分:1.開頭;2.主體;3.結尾。那么在開頭時,教師要運用漂亮的導課技,巧引人入勝,互動開場,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再承上啟下,進入主體,展開內容。在講解主體內容時,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與手段,注意提問技巧,聆聽學生技巧,點評問題技巧等多種藝術手段,來活躍課堂氣氛。最后的結尾,要用簡短精悍的語言來進行回顧總結,強化記憶,突出本次課的重難點,便于學生課后復習和練習。這就要求老師講課要富有激情,課程內容要熟練。這樣的一堂課有引人入勝的開頭,到充實、條理清晰的主體,再到最后精悍的結尾,相信學生一定會參與進來,進入主體,認真聽課,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這就是課堂組織藝術。
三、教師的文化素養與授課藝術
教師的職業角色要求我們要具備很多方面的基本素養:1.思想政治素養;2.職業道德素養;3.文化素養;4.能力素養;5.身心素養等很多。我覺得文化素養應是必備的,文化素養包括:1.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2.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3.豐富的教育科學知識,也就是說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有淵博的知識。我們本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需要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何傳授知識,也要講究藝術,我們知道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為我們快速發展的經濟建設培養生產服務一線的技能型人才,我們要把專業技術理論傳授給我們的學生,但我們的學生年齡小,基礎差,邏輯思維能力還不是太強,有些學科內容即使是大學生也很難輕松掌握,何況他們。那么我們在授課過程中,如何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如何使抽象難懂的理論實際化、通俗化,讓我們的學生盡快的掌握知識點,這一直是我們追求的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思維敏捷,語言表達豐富,運用藝術技能,傳授知識。我的感悟是,不要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嚴格界分,在講理論深奧的自然科學時,不妨與我們的人文科學結合起來,采用類比或對比的方法,或許更能寓教于樂,讓學生輕松掌握專業知識。比如在講《電工基礎》中電流時,可以讓學生想到生活中的”水流”;講制冷壓縮機在制冷系統的作用時,讓學生想到人的心臟,講到液壓故障可以引用“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的哲理,來提醒學生,講到電路過載、超重概念時,可結合人的“承受能力”。對于過于陌生的理論概念,不理解時,可以先從我們的漢字的起源來“望文生義”,然后再深入了解。比如在《電工基礎》中,電感的物理單位是“亨”而學生總是誤筆寫成“享”,我就結合生活給他們講“有了才能享受”,多一提是“享”,無一提是“亨”。這樣學生再也不會誤筆了。
總之,作為一名中職教師如何上好每一節課,讓我們的學生能夠愛戴我們,喜歡我們的授課能使他們在興趣昂然的氛圍中,學到更多的知識,也能在我們的潛移默化下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生活態度,那是我們畢生的追求。教好書,育好人,把藝術技能運用到我們的教學中,把“三尺講臺”一直當做我們人生的舞臺,熱愛我們的學生,快樂的教學,我們一定是“藝術人生”,快樂人生!
【參考文獻】
[1]董奇,申繼亮.心理與教育研究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馮學斌,趙建民.教育技術理論與實踐[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