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興通
摘要:目前的資助工作更多的是“助貧”,從經濟上幫助學生;沒有實現 “育人”,缺少對受助學生的心理關愛。而充分發揮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以資助為契機,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對目前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并對解決途徑進行了一些探究。
關鍵詞:資助;育人;教育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生資助工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起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學生資助體系,確保每名學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有力的促進了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資助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目前的資助工作更多的是“助貧”,從經濟上幫助學生;沒有實現 “育人”,缺少對受助學生的心理關愛。而充分發揮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讓更多的經濟困難學生切實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愛,努力培養受助學生的感恩奉獻、自立自強、愛黨愛國意識,使他們在資助育人體系的幫助下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才,是我們每一個資助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資助工作人員認識不足,重幫困,輕育人
一些資助工作人員缺少資助育人的工作理念,把資助工作簡單化為對貧困學生的“金錢救濟、物質幫扶”,認為只要按照政策把資助資金發到受助學生手中,使他們交得起學費,不用為生活費犯愁就算圓滿完成了任務。忽略了對這些困難學生的心理幫扶和疏導。
(二)家庭經濟困難的認定缺乏統一標準,未能應助盡助
目前的資助政策除了少部分“獎優”,即需要學生具有優異的學習成績外,更多的是“助貧”,即以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為評選標準,即民政部門開具的“貧困證明”。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個別不困難的學生通過關系開具了貧困證明,從而申請資助;而真正困難的學生有時卻因開不出貧困證明而無法享受資助。這樣就嚴重損害了資助工作的公平公正,違背了資助政策的初衷,也傷了個別困難學生的心。
(三)資助方式簡單生硬,缺少對受助學生的尊重
個別資助項目名額較少,而申請者眾多,為了確保評審過程的公開公正,有些學校以申請學生演講,本班同學投票的方式評選出受助者。這樣做雖然保證了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但評選過程變成“比比誰更慘”的演講,卻忽略了對貧困學生隱私的保護,讓他們把心理的傷疤呈現在眾人面前,缺少對他們基本的尊重。
同時,社會組織、企業或個人對于學生的資助也越來越多,這是對政府資助的有力補充,也為學生解決了困難。但有些單位或個人在資助的同時,希望借此提高自己的美譽度,因此通過報刊、電視、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其資助行為,讓助學生為其站臺,忽略了受助學生的感受,缺少對他們隱私的保護。
(四)個別資助項目設定有待完善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對教育資助投入的加大,資助范圍越來越大,使越來越多的學生納入到政策覆蓋范圍,享受到政府的關愛。但個別資助政策,申請條件寬泛,幾乎是“零門檻”申請。如中職學校國家助學金政策,所有涉農專業和全國11個連片特困地區的學生,無論家庭困難與否,均可享受。資助的學生數量不少,但并未達到使學生感恩社會、回報政府的目的,反而助長了一些學生的等、靠、要思想,產生“我符合條件,國家就應該給我錢”和“不要白不要”的思想。
二、加強資助育人工作的途徑
(一)飲水思源,加強感恩教育
“羊跪乳,鴉反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現代社會的文明之義。資助工作人員和班主任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感恩觀??梢酝ㄟ^舉辦資助征文、資助演講比賽,以榜樣的力量來引導學生對社會、對他人充滿關愛?!百浫嗣倒?,手留余香”,將慈善的力量傳遞下去。
(二)靈活科學的界定貧困生
學生貧困不貧困,不應簡單看是否有貧困證明,更應結合學生在校的消費表現,如通過餐卡查看學生每月在校就餐次數和金額等,形成對學生家庭情況的客觀公正評價。對于家庭確實困難,但因無法開具貧困證明,而不符合國家資助政策的。學??梢酝ㄟ^校內資助資金予以幫扶,解決學生的生活困難,使他們感覺到社會、學校的關懷和溫暖。
(三)資助評選尊重學生的隱私和人格尊嚴
改變申請學生演講,班級全體成員投票的評選方式。組成由學校領導、班主任和學生代表組成的評審小組,進行小范圍內的民主評選,兼顧資助資格評選的公開透透明和受助者人格的尊重、隱私的保護。
(四)推進資助項目的科學化
一是適當調整某些資助政策的資助比例和資助金額。如中職職業教育,現行的國家免學費政策,免學費對象包括“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三年級在校生中所有農村(含縣鎮)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已經基本保證了困難家庭的孩子能夠上的起學;那么國家助學金就應改變“撒胡椒面”式的平均資助模式,而應該提高標準,“精準資助”,重點資助個別家庭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
二是逐步縮減無償資助,增加有償資助類型?!懊赓M午餐”式的資助方式,不利于學生權利義務對等觀念的形成,易于滋生學生的不勞而獲心理。各學校要拓寬學生勤工助學的渠道,不僅積極在校內為學生提供通過勤工助學的崗位,還可以與社會的一些企事業單位聯系,給學生提供一些適合的崗位。通過勤工助學,學生既獲取一定的經濟報酬,緩解家庭經濟困難,也可以培養自立自強、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
總之,學生資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社會、政府和學校共同參與、積極配合。資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育人才是資助工作的靈魂。在政策的執行過程中,通過對學生心理的疏導、生活的關照和人格的尊重,培養他們自立自強的品質,喚起他們對社會的感恩意識,激發起他們的愛國之情。
【參考文獻】
[1]王淑珍,黨艷東.加強資助育人工作促進高校資助工作公平有效[J].繼續教育研究,2013,(03).
[2]陸婷.淺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的人文關懷[J].文教資料,2014,(03).
[3]曹瑛,李萍.新資助政策背景下資助育人實踐的途徑探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