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以青海藏族為例》(項目編號13JD710041)的研究成果之一;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青海藏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研究”(課題編號14BKS043)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宗教信仰是人類歷史上一種經過漫長發展的精神文化現象。雖然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宗教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但也清醒地指出宗教信仰的消亡將是長期的過程。當前,教育群眾正確認識宗教信仰的長期性與共產主義的必然性是社會主義大力建設精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養。
關鍵詞:宗教信仰;共產主義;人類解放
信仰從字面上理解是指相信并敬仰的情感。現代漢語詞典中把信仰理解為對某人或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榜樣或指南。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現象,信仰具有以下特點:首先,信仰產生于現實生活但又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思和超越。其次,首先這種“信”和“仰”的情感基礎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盲目的。再次,信仰雖然是一種形而上的存在,但對人類歷史絕對產生了無法估量的巨大影響。無論從各大宗教對于人類的重要影響事件和久遠歷史、還是從一百多年前共產主義開始成為一種全新的信仰之后的世界的巨大變化,這一點都顯而易見。由于信仰是一種信念在精神上的最高體現,所以人們有時候甚至愿意為信仰獻出生命。
一、宗教的消亡條件
宗教何以在人類社會中產生并立足呢?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生活需要的不是玄想和空洞的假設,而是我們要過沒有迷亂的生活。正如自然哲學的任務一般是研究最主要的事物的原因一樣,認識天象時的幸福感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關于星辰的升起和降落、星辰的位置和虧蝕的理論本身,并不包含有關幸福的特殊根據;不過,恐懼卻支配著那些看見這些現象但不認識它們的性質及其主要原因的人。”[1]這段話指明了宗教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對外部世界的無知和恐懼致使人類不得不在生活之外尋找一套另外的解釋系統來求得安身立命。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哪種宗教,不管它賦予人什么樣的世間使命,正是由于它給出了一套與現實景象不同的意義解釋,最終都會讓信眾在其中求得內心平靜獲得精神滿足。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宗教產生于人類在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兩方面的局限性。宗教產生的原因表明了它將長期存在于人類社會。但正如階級、國家等其他歷史現象一樣,宗教必然會經歷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馬克思說:“只有當實際生產的關系,在人們面前表現為人與人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極明白而合理的關系的時候,現實世界的宗教反映才會消失,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活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結合的人的產物,處于人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神秘的紗幕揭掉。但是,這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歷史發展的自然產物。”[2]在上面所說的這個漫長而痛苦的歷史過程中,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宗教的消亡是一個客觀規律。任何想借助外力人為消滅宗教的想法顯然都是極為愚蠢的。因為在這個歷史條件下,信仰是必然伴隨人類而存在的,也就是稱呼或者形式上的不同而已。尼采在《查拉斯圖拉如是說》中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在“上帝死了”之后,“‘他們又變得虔信了,他們祈禱,他們瘋狂了啊!——他如是說,且非常吃驚。真的,所有這些高人們,兩個王,失去了職守的神父,惡的魔術家,自愿的乞丐,漫游者和影子,老預言家,精神的明智者,最丑陋的人——他們如同孩子和最迷信的老婦人一樣地跪下,向著驢子膜拜。”[3]面對這個充滿滑稽而悲愴的諷喻,我們必須承認,如果人類處于在現實中脆弱無力、心靈迷茫難辨去向的歷史階段,即使上帝被挪開,人們還是會因為焦慮無助而尋找一個“圣物”替代其以作慰藉,哪怕只不過是一頭驢子。否則就如無神論的李銀河先生亦不禁嘆道:“既然根本無神,你就只能把眼睛拼命地睜開,直面宇宙的荒蕪和人生的無意義。”[4]
共產主義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最高理想和奮斗目標,也是最為美好的理想社會藍圖。但從共產主義的理論論證根基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共產主義既不是誰頭腦中的主觀臆想,更不是虛無飄渺的烏托邦。一方面,馬克思以科學的唯物史觀解釋和證實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必然趨勢。另一方面,除了有科學的理論依據,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還體現在整個無產階級的革命進程與整體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中。任何一個人只要走出了以往對共產主義理解方式上的誤區,而能用歷史的、生成的科學態度來理解共產主義——無論是其概念本身還是現實運動,都將得出共產主義社會的最終實現是人類歷史必然趨勢的結論。
二、宗教信仰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的必然性
隨著近代科學精神、理性精神的蓬勃迸發,宗教一度面臨質疑、聲討四起的危機,但通過宗教自身的不斷改革和提供更加面向人間的服務后,雖然被晃動數下但馬上又站穩了腳跟。如何解釋在人類在相程度上認識了、甚至征服了外部世界后,宗教繼續存在的現象呢?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根本改變。作為個體的我們在生活中似乎表現的更加獨立和自由,然而整體人類的出路卻被愈發禁錮。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和內心二個重要世界都面臨嚴重危機:一方面表現為更癡迷于對物質的依賴和索求,另一方面是更深刻感受到的精神蒼白和生活空虛。比如,現代的人類對科學技術的突破和應用已經達到了驚人地程度,對自然界的改造幾乎是無所不至、無所不能。人類成了獨統天地萬物之尊長,輕松駕馭一切。但稍顯清醒地審視現代的偉大成就,我們驚恐地發現,現在的人類已陷入童話中巨人所處的困境——對外無所不能但對己卻無能為力,儼然成了無法舉起自己的巨人。[5]
無論是當前我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所處的階段,都并未超出“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第二大歷史形態。[6]這就注定了人類雖然不再受制于對自然的依賴關系(第一大歷史形態),但仍然在認識和駕馭自身命運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局限性。宗教作為一種信仰的意識形式將必然會伴隨這第二歷史形態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作為一種信仰(共產主義信仰)與宗教在世界觀上是根本對立的,由其決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截然不同。那么在社會主義國家中應如何對待宗教呢?從前蘇聯領導人到中國共產黨對這一點是非常明確的:一方面制定政策以保證群眾在宗教信仰上的自由。這是因為,首先必須在現實生活中通過理論教育和實踐活動增強人民群眾掌握自身命運的力量,讓群眾自己去認識宗教本質才是最合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改造世界的精神實質。如毛澤東說:“菩薩是農民立起來的,到了一定時期農民會用他們自己的雙手丟開這些菩薩,無須旁人過早地代庖丟菩薩。共產黨對于這些東西的宣傳政策應當是:‘引而不發,躍如也。”[7]另一方面,確保宗教成為個人的私事。“當國家擺脫了國教,而在市民社會范圍內則讓宗教自由行事時,國家就從宗教下解放出來了,同樣,當單個的人已經不再把宗教當作公共事務而當做自己的私人事務來對待時,他在政治上也就從宗教中解放出來了。”[8]馬克思針對人的解放的真正本質這一問題進行探究時指出:在一個國家中當宗教只作為個人私事存在的時候,國家就從宗教中解放出來了,而個人在政治上也從宗教下得到了解放。也就是說,宗教解放是政治解放的前提,接著,馬克思還指出政治的解放不不意味著人的真正解放,“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即各種關系回歸于人自身。(……)只有當現實的個人把抽象的公民復歸于自身,并且作為個人,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體勞動、自己的個體關系中間,成為類存在物的時候,只有當人認識到自身 ‘固有的力量是社會力量,并把這種力量組織起來因而不再把社會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離的時候,只有到了那個時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9]所以,在當下的歷史階段,我黨所采取的宗教政策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一個從現實基礎中的生成的理想信仰,在它不斷超越自身、實現自身的過程就是無限趨近人類解放的過程。在社會主義達到自身的高級階段共產主義時,從人本身異化出的宗教信仰將被共產主義社會中更高級的精神文明形態所取代。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德]尼采.查拉斯圖拉如是說[M].楚圖南,譯.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
[4] 李銀河博文:《直面慘淡人生》,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3d53360102enhe.html.
[5]童話故事講述了有個巨人傲慢無比、目空一切,因為他力大無比、世間沒有他舉不起來的東西。可有人說有個人是他永遠無法舉起的,他輕蔑一笑。最終發現,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舉起的那個人原來是自己。
[6]我們通常把“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第二大歷史形態等同于資本主義社會,但在此處的說法是鑒于兩個考慮:第一,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點;第二,從更寬泛的意義上理解整個人類發展階段。
[7]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8][9]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孫舒景,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0級博士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