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個案訪談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大學生學習倦怠問題進行了探討。發現32.85%的大學生存在學習倦怠現象;且學習壓力來源不同,應對方式也不同。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及個體因素對學習倦怠影響較大,其中學習主動性、專業興趣、學習態度、焦慮、自我效能感、就業壓力六個因素對學習倦怠有極其顯著的影響。大學生的學習倦怠現象,需從就業指導、校風學風建設、激發個體學習興趣、健全個體人格等方面著手,加強對大學生的管理與教育,使之成長為合格大學生,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關鍵詞:學習倦怠;學習壓力;影響因素;對策
當前大學生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出現了學習倦怠,在學習過程中因為課業壓力、課業負荷,或個人心理層次上的因素,以至于個體的自我效能感降低,情緒變得不穩定,出現情緒耗竭、去個性化、焦慮等現象,對課業及活動的熱忱逐漸減退,直至消失,對同學態度冷漠、疏遠,成績沒有預期的好時對學習產生負性情緒。探討大學生的學習倦怠問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與學習成績,增強自信心、自尊心,減少逃課、曠課、聽課不認真等行為,從根本上改善學生的考試作弊現象,將其培養成為符合時代需求、滿足時代要求的、講誠信的合格的大學生,還可以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更可以為學校的各項管理工作提供切實的心理學依據。
一、大學生學習倦怠現狀
通過個案訪談和問卷調查,對大學生學習倦怠問題進行了探討,研究結果表明,32.85%的大學生存在學習倦怠現象。
(一)年級差異分析
大一新生剛剛入學,對大學的學習生活充滿新奇和熱情。二、三、四年級的學生己適應大學生活,現實與理想狀態又存在一定落差,有些人表現出對學校的失望與不滿,漸漸把興趣轉移到其它方面,并出現不聽課、不交作業、逃課等行為。二、三年級本科生倦怠水平偏高(大二36.67%,大三35.83%),與這兩個年級學習任務重、學業壓力大有密切關系。一部分大四學生假期參與社會實踐后發現自己的不足,開學后針對自己的缺陷而有計劃地安排時間,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學習倦怠者比例隨之下降。
(二)性別差異分析
男生的倦怠程度要高于女生(男39.91%,女25.47%)。多數男生學習不如女生那么用功,且有性別優勢,更促使其學習上不積極。很多用人單位明確表示只招收男性,也極大地激發了女生的動力水平,女生考研分數、人數明顯高于男生。男生的自制力不如女生,易被外界的事物吸引。
(三)專業差異分析
理科大學生倦怠水平偏高(理科34.91%,文科30.45%),這與學生的基礎有關。文科學習較多需要現學現掌握,而理科知識結構層次分明,高層次知識必須以低層次知識為基礎,使得一些基礎知識比較薄弱的大學生跟不上學習進度而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出現學習倦怠現象。
二、大學生學習壓力與應對方式
大學生的學習壓力多由知識基礎差、不喜歡所學專業、學習方法有問題、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有偏差造成的。大學生對待學習壓力的方式有:隨大流,即周圍人干什么自己就跟著干什么。逃避,遭受多次打擊后沒有信心,只能選擇逃避;擴招后知識基礎差的同學因聽不懂課而在游戲中尋求成功的快感。得過且過,即對學習談不上感興趣,從不主動學習,能不做的就不做。心理障礙,即將學習壓力轉為考試焦慮、學校恐懼癥、強迫癥、焦慮癥、社交恐懼癥、潔癖、抑郁癥等。迎難而上,這部分學生非常珍惜學習機會,將現有困難視為挑戰,充分利用一切條件來學習,將遠期目標分解為無數個近期目標,制定小步子計劃,即使現在學習成績不算好,也對自己充滿信心,這種堅持不懈的學生往往是笑到最后的勝利者。
三、大學生學習倦怠影響因素
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及個體因素對學習倦怠影響較大,其中學習主動性、專業興趣、學習態度、焦慮、自我效能感、就業壓力六個因素對學習倦怠有極其顯著的影響。
(一)社會因素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起的高校擴招,學生數量激增,教育教學與就業形勢等一系列矛盾的凸顯,猛烈地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社會上某些消極的思想觀念與落后的行為方式在對心理發育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的心靈產生著強烈的沖擊。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使得缺乏自制力的學生沉溺在虛擬世界。高校擴招使降低了大學生的整體素質。自主擇業、自主創業讓許多大學生倍感就業之難,壓力之大。
(二)學校因素
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造成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走私”。考試內容不靈活讓一部分大學生失去學習興趣,考試模式不豐富讓一部分人失去學習刺激性。
(三)個體因素
自主學習使那些學習目的不明確的學生產生迷惘,行動懈怠,不求上進,逐漸養成逃課的習慣,情緒低落,意志消沉,缺乏學習的積極性,自我效能感降低。“學非所愛”導致部分學生提到學習就頭疼、看到書本就心煩。大學生中普遍存在學習動力不足上的“軟骨病”。情緒因素對學習態度影響很大,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心理落差使之產生焦慮和抑郁。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對學習缺乏信心,很少體驗到樂趣,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
四、對策與建議
針對大學生的學習倦怠現象,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加強對大學生的管理與教育,使之成長為合格大學生,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一)認清社會環境,加強就業指導
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環境,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抵制腐朽沒落的道德觀、金錢觀,提高學生的抗誘惑能力,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響消滅在萌芽狀態。建立健全就業指導制度,讓學生明白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定期組織學生去參觀、實習,讓學生了解社會就業形勢和企業用人標準,既要給他們鼓勵,又要給他們壓力,使他們懂得只要學有所成,就能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就業面試的模擬考試練習,幫助學生積累經驗,做好心理上的應對準備。
(二)注重學風建設、完善教學管理
優良的學風是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嚴明學習紀律、規范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營造學習氛圍、濃厚學習興趣和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堅強的學習意志和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在當前的“一鍵式、一站式”、學分制教育教學管理模式下,繼續完善學校各方面管理制度,改革考試內容與形式,為優秀學生提供多重選擇,讓每一位學生學會為自己負責。同時,嚴把畢業質量關,對畢業生有一定的“淘汰率”。
(三)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術氛圍
要讓學生對知識本身感興趣,就要使學生感到學習能給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帶來極大的滿足。通過表揚和獎勵、開展學習競賽等方式培養大學生的專業興趣,對取得進步的學生給予及時強化,形成“你追我趕”的良好學習氛圍。教師運用多種講課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教學內容的趣味性、新穎性和多樣性,結合專業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滿足學生對新知識的需要。設置實踐月,在專業教師帶領下集中進行社會實踐,及時發現問題,即時予以指導。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專業,了解自己的優勢所在,提高就業中的競爭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讓校園充滿濃厚的學術氛圍和活潑健康的文化氣息,陶冶大學生的情操。
(四)重視心理教育、健全學生人格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減少不良情緒對大學生學習的負面影響,培養積極樂觀的精神、提高自我效能感、引導他們形成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和堅強的意志力。通過開設健康教育課、開展心理講座、提供心理咨詢等多種形式,幫助大學生學會自我調適,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時能及時地主動尋求幫助,避免因此而誘發的心理障礙,培養形成積極主動、樂觀向上的健康的心理。激發大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積極的情緒、堅定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質,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未來的挑戰。對學科學習存在困難的且主動尋求幫助的學生,可以予以系統地輔導,讓其至少在心理上消除對學習某一科內容的焦慮、畏難情緒,爭取做到“想學能學進”。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體驗成功的快感,如果一個人經常失敗,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感,就會將自己的注意力、興奮點轉移到其他方面。只要教育工作者深入學生實際,認真備好學生心理這門課,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那些徘徊在想學又學不進去、即將放棄學習的學生重新看到黎明的曙光,充滿信心地投入到學習中。
【參考文獻】
[1]金洪源.學習行為障礙的診斷與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金洪源.學科學習困難的診斷與輔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金洪源.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戰略與新一代技術開發[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孫東媛(1976-),女,滿族,吉林四平人,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