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東霞
摘要: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一生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皆有卓越建樹,他對中國、東南亞乃至人類的進步事業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所產生的凝聚力,顧全大局信念、大公無私情懷所產生的向心力,至誠至毅品質、勇往直前意志所產生的感召力吸引眾多的華僑社團、千千萬萬國內外民眾緊緊團結在他的周圍,追隨他、支持他、協助他為華社利益、民族解放、祖國建設而奮斗。
關鍵詞:陳嘉庚;成就偉業;團隊因素
陳嘉庚的偉大貢獻和歷史地位早已在毛澤東的評價“華僑旗幟,民族光輝”中得到充分肯定。然而,即使讀完陳嘉庚傳記,或參觀了陳嘉庚紀念館,陳嘉庚形象在很多人看來仍然顯得概括而抽象,而如何幫助與引導人們去進一步了解認識陳嘉庚從來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那么,以“團隊因素”視角來瞻仰和頌揚偉大的陳嘉庚先生,就是這個意義上的必要嘗試,盡管這個說法容易產生歧義甚至爭議。因此,尤其需要在此指出的是,我們在高度評價陳嘉庚歷史功績的同時,在肯定其對所在團隊、所帶團隊所發揮的決策與組織管理、示范與文化影響,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作用的同時,應當充分挖掘和肯定陳嘉庚團隊中的成員所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貢獻。這樣做將更加具體并進一步豐富陳嘉庚的思想和品質、陳嘉庚的領導作用和歷史功績。
歌德(德)說:“壯志與熱情是偉業的輔翼。”
丘吉爾(英)說:“高尚、偉大的代價就是責任。”
的確,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一生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領域皆有卓越建樹,他對中國、東南亞乃至人類的進步事業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是華僑歷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陳嘉庚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崇高信念,以深厚的愛國熱忱,在國家、民族危難之時大義凜然,以身作則,登高疾呼,四處奔走,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所產生的凝聚力,顧全大局信念、大公無私情懷所產生的向心力,至誠至毅品質、勇往直前意志所產生的感召力吸引那個時代眾多的幫派、華僑社團以及千萬國內外民眾緊緊團結在他的周圍,為華社利益、民族解放、祖國建設而奮斗。在陳嘉庚畢生奮斗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有大批社會精英匯集在他身邊,實際上形成一個個或有形或無形的斗爭目標明確和富于時代意義的團隊,其中成員包括早期引導、扶持他的前輩,在創業初始與其同心協力、并肩努力的伙伴,在拯救國難、創辦教育中鼎力支持他的親友和追隨者,他的學校和企業所培養的晚輩和支持者,這些仁人志士不乏當地商業大亨、膠業巨子、金融巨擘、社會活動家等各界名流(文中列舉的只是其中部分重要代表)。毫無疑問,因為他們的參與、支持、幫助直至效法,陳嘉庚畢生致力的實業與事業更加光輝燦爛,歷史功績更加豐富和偉大,陳嘉庚的形象更加高大而飽滿,陳嘉庚的領導能力人格力量所產生的歷史作用更加光彩奪目。
一、誠信果毅,在實業發展中贏得大量人脈資源的支持
陳嘉庚于1904年獨立創業,憑借個人的高尚品格和超人膽略,經過短短20多年的艱苦奮斗,奇跡般地成長為東南亞工商業巨子。他種植菠蘿、開辦黃梨廠,勤勉經營,一躍而成業內的“蘇丹”;他還涉足海運業、米業、食品加工、木材和報業等等,在每個行業都有卓然的成績;他開拓橡膠種植、開辦橡膠制品廠,實現了橡膠經營從單一的農業墾植到工業制造的飛躍,開創了在英國統治新加坡百年來華僑不通過洋行而與外國商家直接進行貿易的先例;他開發產品,開設全球性的新產品銷售網絡,形成了產、供、銷的一體化。陳嘉庚建立的企業王國一度遍及全球五大洲,資產達1200萬叻幣,相當于黃金百萬兩。陳嘉庚在橡膠事業上的成功,不但從根本上改變了那個行業的面貌,而且對整個東南亞經濟的發展作出了極大的歷史貢獻,成就了他“橡膠大王”的美譽。
陳嘉庚事業發展所涉及的行業多,跨工商貿易,發展速度快,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本人目光長遠、誠信經營和善于用人。在此期間,執意替父還債的義舉,“先有營業而后能服務社會”(《南僑回憶錄》)的言行,以及重義輕利和誠信經營使他得道多助,因此廣獲僑眾和企業界的信任和贊賞,也使他在經營中始終擁有大批的合作伙伴、襄助者、支持者和忠實的客戶,包括他的親屬、族親、好友、大批雇從也都忠心耿耿在他的實業發展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陳嘉庚胞弟陳敬賢(1889-1936),一生積極襄助陳嘉庚先生開拓實業、推舉事業。陳敬賢從1906年開始跟隨陳嘉庚創業,在早期陳嘉庚的興業起家的奮斗史上,他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陳嘉庚兩次回國創辦集美小學及廈門大學,南洋各業務全部委托陳敬賢,陳敬賢不負重托,在實業發展上取得驕人成績。
在陳嘉庚艱辛的創業過程中,橡膠業是關鍵。歷史資料顯示,在橡膠業的發展方面,早期首先得益于具有國際視野的林文慶博士的建議,繼而又得到在新加坡之歐商代理的鼓勵。另外,陳嘉庚又勸服馬六甲華人橡膠種植先驅人物陳齊賢,得到了直接幫助后轉向樹膠種植,這是他實業起飛的轉折點,為陳嘉庚在橡膠業上的傳奇奠定堅實的基礎。
陳嘉庚在培養人才方面更是獨具慧眼。他善于發現人才、精心培養人才、信任所用之才,不僅委以重任,還授予定奪之權,這使得這些雇從不管在他的企業中或者是在日后離開他并取得成功之后仍然對他忠心耿耿,給予他不少幫助。李光前(1897-1967)就是其中一位尤為杰出的代表。李光前作風穩健謙遜,精通數種語言,被陳嘉庚發現,受到栽培與重用,協助陳嘉庚轉變傳統的經營方式,突破性地開拓歐美市場,與之進行直接買賣,打破英商壟斷國際橡膠市場的局面,為陳嘉庚的企業王國創建立下汗馬功勞。李光前于1927年獨立創業,迅速成長為新加坡工商業巨子,曾任新加坡南益樹膠有限公司主席、新加坡華僑銀行主席、新加坡橡膠公會主席、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實際上,自己實業壯大后的李光前已經成為陳嘉庚企業發展的競爭對手,但他始終敬仰陳嘉庚人格品德,是陳嘉庚堅定的支持者,與陳嘉庚相互配合、肝膽相照、并肩奮斗,對陳嘉庚企業事業的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
這方面的資料相當豐富,比如溫開封在科技訓練方面的具備專長,楊六使在船務方面的屢有創見,傅定國、陳水蚌、張兩端、劉登鼎、陳文確、陳六使等人在工商管理和社會活動方面也都有獨到本領,他們也無一例外地與陳嘉庚長期同心同德、榮辱與共,對陳嘉庚企業建設和業務拓展作出重要貢獻,留下長篇歷史佳話。陳文確、陳六使(1879—1972)兄弟是陳嘉庚的宗親,曾經在陳嘉庚企業中受到陳嘉庚的栽培和重用,后自主創業大獲成功。特別是陳六使從白手起家發展為新加坡膠業巨子和華社領袖,他既是陳嘉庚的潛在競爭對手卻又對陳嘉庚忠心耿耿,極力輔佐陳嘉庚,多次幫助陳嘉庚度過人生與事業的難關。
二、無私奉獻,在興辦教育中贏得大批社會精英的幫助
陳嘉庚懷抱“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的愛國情志,可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中華民國成立后,陳嘉庚懷抱“念欲盡國民一分子之天職”的堅定意志和“改進國家社會,舍教育莫為功”的遠見卓識,逐步在祖國和僑居地大力興辦教育文化事業。他嘔心瀝血半個多世紀,在集美建立了一個體系完整、設備完善的時稱“為世界上最優良、最富活力的學校”。他于1921年創辦廈門大學,并獨立維持廈門大學16年直至1937將其無條件獻給國家;1950年回國定居后,他主持集美學村建設,繼續主持廈門大學工程,擴建校園,打造“南方之強”。在歷史上,單憑個人力量創辦一所獨立大學者,陳嘉庚之外尚無第二人,況且還為之存續艱苦奮戰16年(楊進發《華僑傳奇人物 ---陳嘉庚》P277)。陳嘉庚嘔心瀝血在閩南形成了兩個教育中心,為本省乃至全國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培育國家建設人才做出了偉大貢獻。此外,他還資助福建省各地中小學70余所,在新加坡創辦一批著名的華文學校。陳嘉庚資助、創辦的學校所培養學子千千萬萬,遍及海內外,其中不少人成為蜚聲中外的專家、學者、各領域杰出人才,成為工商業、教育界、文藝界的精英人物,在各個領域為社會做出貢獻。陳嘉庚奉行“取諸社會用諸社會”和“先有營業而后能服務社會”理念,以盡出家產辦教育的舉動,在企業和教育遭遇雙重困難之時仍堅持“企業可以收盤,學校不能停辦”,以“死而后已”的崇高氣概為祖國和僑居地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同時也喚起廣大僑胞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愛鄉熱情,涌現出一批忠貞不渝、慷慨相助的支持者,其中的杰出代表有陳敬賢、李光前、陳六使,林文慶、葉淵、陳村牧等。
陳敬賢(1889—1936)是陳嘉庚傾資興學的參與者、支持者和最得力的助手。1917年秋,陳敬賢返鄉籌建集美師范及集美中學,以培養閩南及南洋華校師資人才,在其任內,集美學校的校舍建設進入“黃金時代”。陳敬賢更是親自赴直、魯、皖、江浙、贛七省考察中國教育,延聘師資,并在集美創建集美女子小學、集美師范、集美中學及集美幼稚園等,并與陳嘉庚親定集美學校“誠毅”校訓。敬賢的功勞,在于奠定集美教育發展的基石,且為1921年創辦廈門大學提供了豐富學生來源,為閩南教育發展及陳嘉庚的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保障,卓然功績成就了他“二校主”的美名。
李光前,陳文確、陳六使兄弟曾經是陳嘉庚創業興業的重要助手,同時也一貫是陳嘉庚辦學忠實的支持者。深受陳嘉庚影響,李光前在創業成功后終身熱心文教慈善公益事業,用于教育的捐獻之多,難以計算。在陳嘉庚企業被迫收盤時,李光前全力支持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長期承擔廈門大學的部分經費,直到廈大獻給國家。50年代,李光前更是出資近千萬,擴建廈門大學,興建樓房24座,建筑面積59000多平方米,其規模相當于解放前校舍的一倍。陳文確、陳六使兄弟長期支持陳嘉庚在家鄉創辦的文教事業,資助集美學村的建設。在集美、廈大兩校經費最困難時,他們慷慨資助,幫助陳嘉庚度過難關。在1942年,陳六使更是響應陳嘉庚移資回國的號召匯回巨款并囑“集美學校如需用,可以支取”,后又從中撥出190萬元參與創辦集友銀行,所得股息和紅利全部捐作集美學校經費,是陳嘉庚“以行養校”創舉的最積極、最得力的支持者和實施者之一。
在陳嘉庚創辦學校的重要歷史時期(1912年---1950年),他長期居住星洲,僅在1912年9月回鄉籌辦集美小學校,1919年6月回國籌辦廈門大學,以及1940年3月率團回國慰勞抗日將士同時考察內遷大田、安溪的集美學校,內遷長汀的廈門大學。除此三次回國之外,其他時間國內諸多事務尤其教育工作極大部分委托林文慶、葉淵、陳村牧等經辦管理。以此三人為重要代表的國內辦學支持者和追隨者為集美學校、廈門大學等的建設和發展付出艱辛的勞動、做出巨大的犧牲,也作出巨大貢獻、留下不朽的詩篇。
葉淵(1889-1952),1920年經著名教育家黃炎培介紹,被陳嘉庚聘為集美學校校長。集美學校初創時期,閩南師資缺乏,師范和中學的校長及教師不得不托人到外省聘請。從外省聘用校長、教師存在諸多問題,兩年內學校先后因校長和教師的選聘問題發生三次變動,嚴重影響正常教學秩序,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葉淵上任。葉淵任校長、校董會主席的14年間為集美學校的發展、壯大付出無數艱辛,辦學面貌煥然一新、成績卓然。葉淵引進北京大學的“學術自由”辦學機制,從全國各地聘請名師和高級專門人才到集美學校執教、指導、演講,教學上重視德、智、體、勞、美五育并重,當時集美學校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美術館、音樂廳等教學設施齊全,政治風氣學術風氣十分活躍,被譽為“世界上最優良、最富活力的學校”。1923年10月,經孫中山大本營批準,集美學校成為“永久和平學村”,“集美學村”由此沿用并蜚聲海內外。陳嘉庚先生曾以“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對葉淵的貢獻加以高度贊揚。
林文慶(1869--1957)博士德才兼備、成就不凡,是英女皇獎學金首名獲得者之一,又是一名執業醫生、儒家學者、演講家、哲學家、銀行家、社會領袖,他于1921年應陳嘉庚力邀,犧牲一己之物質利益,將醫療所及其他業務結束或委托友人管理,從新加坡回國任廈門大學校長。他嘔心瀝血,主政廈門大學的16年,辦學成績斐然。他致力于學校的行政和學科建設,重金禮聘知名專家、教授,一時群賢畢至,名流云集,師資隊伍力量雄厚,科學研究活躍,學術風氣濃郁,辦學體制逐步健全,辦學建筑規模不斷擴大,學科建設日趨成熟,至1930年6月,全校共設5個學院21個學系,為廈門大學成為強校名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陳村牧(1907-1996),作為陳嘉庚辦學的得力助手,65年如一日為集美學校發展,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特別是在抗戰時期,學校面臨生死存亡之時,陳村牧臨危受命,擔任集美學校董事會負責人,以無畏、堅韌的精神,領導學校播遷內地,克服校舍、師資、糧食、設備、醫藥等重重困難,堅持辦學,甚至在經費極端困難、校主生死未卜的情況下仍艱苦維持,使學校度過了辦學以來最為艱難困苦的時期。抗戰期間,集美學校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招生數量還超過戰前,為祖國抗戰、為國家建設輸送了大量人才。社會各界人士高度評價他為“陳嘉庚愛國興學最熱情的宣傳者和忠實的支持者、實踐者。”著名的印尼華僑、集美校友李尚大先生說:“如果沒有陳村牧先生的努力和奉獻,校主在集美的辦學業績就要大大地打折扣。”
值得一提的是廣大集美師生、校友在陳嘉庚偉大精神的感召下,在抗戰時期與學校同艱苦共患難,和衷共濟,全國各地廣大集美校友在“校友養校”運動中,飲水思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物出物,共同負起養校的責任,幫助母校度過了八年抗戰危難時期。抗戰后,又是在廣大集美校友的協助下,集美學校得以復員、得以漸復舊觀。
三、熱愛祖國,在救亡圖存中贏得無數仁人志士的響應
陳嘉庚熱愛祖國,一生正義凜然、熱心公益,在一系列救亡圖存的運動中建立崇高的威望與領導地位,成為南洋華僑的領袖。1910年陳嘉庚參加同盟會,任新加坡福建會館所組織的保安會會長,曾經募款支援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濟南慘案”發生后,陳嘉庚被選為“山東慘禍籌賑會”會長,領導華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抵制日貨、籌款救濟受難同胞運動,山東籌賑活動在募得巨款的同時還帶頭打破華人幫派藩籬,共圖義舉,在精神上及思想上喚醒華人正視祖國本土命運,其影響深遠。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陳嘉庚發起組織新加坡籌賑會,被推任為主席,隨后募捐活動深入民間各行各業,募得巨款匯給國民政府。為加大力度支援祖國抗戰,陳嘉庚于1938年10月召集南洋各埠168名代表齊集新加坡成立“南洋華僑籌振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陳嘉庚被推舉為南僑總會主席。南僑總會第一次把南洋不同地域、不同層次、不同行業、不同信仰、不同政治傾向的一千多萬華僑團結起來。在南僑總會的領導下,華僑籌賑救亡工作在全南洋范圍形成波瀾壯闊的群眾運動,華僑捐輸、捐款、匯僑匯、征募技工回國效勞,為支援祖國抗戰做出卓越功勛。據南京政府財政部統計,華僑自1937年至1945年,八年中捐款達13多億(國幣),平均每年1億6000多萬元,其中南洋華僑捐獻比重最大,占總捐款70%多。南僑總會還發動華僑多寄僑匯回國贍養家庭,據陳嘉庚估計從1937年至1941年,華僑共匯回僑匯折國幣為50余億元,其中南洋約占2/3。因為有海外華僑逐年匯回巨款外匯,使戰時政府的拮據財政免遭破產。陳嘉庚不僅領導華僑在經濟上對祖國做出巨大貢獻,在政治上對祖國抗戰的有力支持更是驚天動地:電報提案聲討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的投降賣國行徑,有力打擊投降派;親自團歸國慰問前方抗日將士和后方受難同胞,呼吁國共團結抗戰;創辦《南僑日報》,在輿論上引導、團結華僑,為民主革命作出極大貢獻……。
陳嘉庚擁有高度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始終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擺在首位,努力踐行“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的人生諾言。他拳拳的愛國情懷、高尚的精神品質、完美的人格魅力和“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報國行為產生了強大的精神感召力,影響著千萬華僑、華人,吸引著社會各階層、各方人士,大家團結在他的周圍,與他一起共同為祖國、為社會鑄偉業、謀福利。早期星馬華人社會基本上是幫派社會,幫組織領導成員主要是商人、資本家,是華人商界的精英薈萃所在。陳嘉庚創業第三年即參與幫會活動,逐步建立威信,獲得眾僑領支持,成為福建幫領袖。在幫活動范圍之外,他還涉身于一些較新式的團體如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同盟會、星洲書報社、石叻孔教會、新加坡華僑樹膠公會等。這些組織為陳嘉庚提供了施展個人才華和品質、為國家為社會做貢獻的廣闊平臺。以福建會館為例,1929年陳嘉庚任福建會館主席后即大力鼎革,逐步使之成為一個勢力浩大、凝聚力強、同心同德的團體。在陳嘉庚的領導下福幫人士的巨大金錢、人力、智力資源在當時的社會、政治變革中大派用場,在教育、社會事務中建樹良多,影響巨大,成就福建會館一段最輝煌時期。抗戰期間,陳嘉庚更是身兼新加坡怡和軒俱樂部、新加坡福建會館、星華籌賑會、南僑總會、閩僑總會五大機構主席的重任,該五大機構的辦事處都設在怡和軒,怡和軒成為陳嘉庚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的總指揮部,成為新加坡乃至東南亞華僑抗日的領導中樞。在這些實力社團的人力、智力、財力的支持下,陳嘉庚統籌兼顧、游刃有余,嘔心瀝血、公而忘私,建立卓著功勛。此后,在民主革命期間、祖國建設時期,華僑華人、社團組織依然緊緊團結在陳嘉庚身邊,支持祖國民主運動和統一大業,支援國家建設。在這些實力社團中有大批的社會精英以及這些社團組織外眾多社會人士,包括他的族親、好友、前雇員、他學校培養的人才,或與他肝膽相照、惺惺相惜,或志趣相投、同心同德,或飲水思源、知恩圖報,在陳嘉庚領導的轟轟烈烈的救國圖存運動中給予巨大支持。
陳嘉庚早期社會活動的同道與同伴主要有林義順(1879-1936)、李俊承、曾江水、葉玉堆、莊希泉等,他們或是陳嘉庚的親家,或是陳嘉庚的摯友,共同支持孫中山同盟會的革命活動,支持陳嘉庚在東南亞推廣華文教育。林義順是新加坡著名富商,與陳嘉庚關系密切,曾任中華總商會會長、怡和軒俱樂部總理,并于1909年介紹陳嘉庚與孫中山認識,陳嘉庚在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啟迪下于1910加入同盟會,與清廷脫離關系并在中國同盟會盟書上發誓簽名。從此,他遵照孫中山的革命宗旨,喚醒僑胞,支持民主革命和振興中華的一系列活動。可以說在陳嘉庚早期的社會活動中,林義順是關鍵人物。
抗戰期間,更有大批社會精英薈萃在陳嘉庚身邊與他并肩作戰,紓難救國。其中,莊西言、李清泉、陳延謙、侯西反、李鐵民、孫崇瑜、黃奕歡、孫炳炎、劉玉水、黃丹季、郭應麟、林翠錦等人是陳嘉庚的摯友和追隨者,其中有的直接參與抗日救亡活動的領導工作,有的通過捐贈飛機、籌款甚至冒著生命危險與陳嘉庚一起對抗敵軍的追捕,人人都在華僑愛國史上留下光輝一筆。莊西言為幫助陳嘉庚避難印尼遭日本憲兵嚴刑拷打,他舍命保護陳嘉庚,被關押至戰后才獲釋。候西反、周獻瑞、劉牡丹、黃奕歡被認為陳嘉庚的四大助手,是陳嘉庚最為堅定不移的追隨者。資料顯示,此四個人的共同特點是:口若懸河、善于組織、愛鄉愛國、品格高尚、魄力無窮、豪邁大方,因此在福建會館、星華籌賑會、南僑總會等社團和組織中擔任重要角色,在陳嘉庚領導的一系列社會、政治活動中貢獻巨大。候西反(1883-1940)曾被陳嘉庚譽為“忠勇能干之人”和籌賑會“最重要之職員”,1940年曾全程陪同陳嘉庚回國視察,并與李鐵民一起促成陳嘉庚的延安之行,他們三人的延安之行收獲甚大,被認為是陳嘉庚政治生活的里程碑和重大轉折點。李光前、陳六使更是一貫的、全力以赴地投身陳嘉庚領導的一系列抗日救亡運動,出錢出力,共襄義舉,彪炳青史。
抗戰勝利后,海外華僑普遍反對內戰,一批愛國進步華僑人士團結在陳嘉庚身邊,協助創辦《南僑日報》,為團結華僑、促進祖國和平民主起了巨大的輿論作用,并以各種實際行動支持祖國的民主運動,胡愈之、張楚琨、莊明理等都是陳嘉庚的得力助手。新中國成立后,陳嘉庚回國參政議政,仍然有大批仁人義士薈萃在他身邊,與他一起為祖國建設做出卓越的貢獻。
后 ?記
《思想錄》作者,對人類發展作出偉大貢獻的十七世紀法國科學家、思想家帕斯卡爾區分了三種偉大:第一種偉大是外在的偉大,如星辰和君主,這只是一種外觀的、表面的偉大;第二種偉大是理智的偉大,它高于前者,但卻仍然是很不完全的偉大;第三種偉大是仁愛精神,圣徒的偉大,這才是真正的和完全的偉大。作為一代華僑領袖,陳嘉庚的偉大在這位異國偉人的一席話之中得到極好的詮釋。帶著這份詮釋,記誦陳嘉庚一句句豪言壯語,遙望他人生路上如何帶著滿懷愛國熱情,團結和帶領萬眾披荊斬棘、開拓前進、建功立業。可以說,以“團隊因素”視角來瞻仰和頌揚陳嘉庚的偉大功績,這個題旨與陳嘉庚的創業歷程和陳嘉庚精神是十分和諧的。陳嘉庚一生凝聚廣大華僑的人心和意志,成為華僑旗幟,成為廣大華人、華僑的靈魂和中心,在他的偉大精神的感召下,眾多社團組織、大批社會精英、千萬華僑華人義無反顧地集結在他的周圍,追隨他、支持他、協助他,為祖國和僑居地的獨立、解放和繁榮富強作出卓越貢獻。陳嘉庚三個字,以及旁邊那一個個燙金名字,一起永遠閃耀在歷史的天空。
陳嘉庚本人建立卓著功業萬古流芳,不僅如此,他在非凡的人生經歷中帶出一個縱橫馳騁、無堅不摧的團隊,本人成為團隊的領導核心;他精心培養的大批人才涵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領域,而就這一批一批人才,他們為陳嘉庚及其團隊出謀獻策、沖鋒陷陣,屢建奇功,為國家、社會、民族、大眾大公無私、鞠躬盡瘁,著力奉獻。由此可見,歷史確實已經賦予我們這樣一個責任,那就是我們在了解、認識和歌頌陳嘉庚時,除了應當從客觀、歷史的角度去進一步真切凝望他那海洋般光輝事跡的面積,更必須完整地瞻仰他那高山般偉大功績的體積,當然還應注視共同托起這份重量的無數雙手臂。
【參考文獻】
[1]林斯豐.陳嘉庚精神讀本[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2]楊進發.華僑傳奇人物---陳嘉庚[M].北京: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0.
[3]政協廈門市集美區委員會編.陳嘉庚的親屬、族親及事業襄助者[M].廈新出(2002)內書第104號
[4]集美陳嘉庚研究會翻印.南僑回憶錄[M].閩新出(92)內書(刊)第0040號
[5]中共廈門市委黨史研究室編.陳嘉庚研究(1---4)[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6]蔡鶴影.學村牧歌[M].北京:北京藝術與電子出版社,2007.
[7]陳少斌.陳嘉庚研究文集[C].廈新出(2003)內書第045號
[8]陳嘉庚.陳嘉庚言論集[M].新加坡怡和軒俱樂部等聯合出版,2004.
[9]集美陳嘉庚研究會.集美陳嘉庚研究會出版,1985.1會刊—
[10]陳嘉庚研究.集美陳嘉庚研究會出版,1988年會刊
[11]陳嘉庚公司分行章程》眉頭警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