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秋菊 張曉偉 王志勇 魏小春 原玉香 蔣武生 趙艷艷 張強


摘 要:分別以采用游離小孢子培養技術獲得的雙單倍體純系‘C28-23 為母本、‘C55-17為父本,育成早熟甘藍雜交1代新品種‘豫甘5號。‘豫甘5號早熟、豐產,抗病毒病、黑腐病、霜霉病等病害,適應性強。葉球近圓形,生育期65 d左右,緊實度0.67,中心柱長度5.1 cm,不超過球高的1/2,平均667 m2產量3 582.1 kg,商品性好,質地脆嫩,風味佳。2010年3月通過全國蔬菜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適應性較廣,以華北地區最佳。
關鍵詞: 甘藍; 新品種; ‘豫甘5號; 游離小孢子培養; 雜交1代
Abstract: ‘Yugan No. 5 is a new cabbage hybrid cultivar, whose parents are double haploid lines ‘C28-23 and ‘C55-17 induced by isolated microspore culture. It is characterized by good quality, early maturing, wide adaptation, resistance to turnip mosaic virus, black rot and downy mildew. Head compactness degree is 0.67, the center core is 5.1 cm in length less than half of the head height. It takes about 65 days or so from planting to harvesting and has nearly round head with tender, crisp leaves.The mean yield is 3 582.1 kg per 667 m2. It is suitable for production in most areas of China, especially in north China.
Key words: Cabbage; New cultivar; ‘Yugan No. 5; Isolated microspore culture; Hybrid F1
1 育種目標
游離小孢子培養是在花藥培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高效再生體系,游離小孢子培養又叫未成熟花粉粒培養,是在單細胞水平上獲得雙單倍體(DH)純系的方法。雙單倍體植株的基因型與表現型一致,可用于遺傳分析、遺傳圖譜的構建和分子標記等基礎研究。也可用于育種材料的刨新和新品種選育等應用研究[1]。 游離小孢子培養是快速獲得純系的一種有效方法,與常規多代自交獲得純系相比, 具有周期短、效率高、純系穩定等特點[2]。利用游離小孢子培養方法獲得雙單倍體已成為植物快速、 高效育種的重要途徑[3]。甘藍(Brassica oleracea L.)作為一種主要蔬菜作物在我國各地廣泛栽培,近年來隨著國內周年供應需求及出口貿易的增加,甘藍種植面積呈逐年擴大的趨勢,出于甘藍產業發展的需要,甘藍遺傳育種的重要性日益凸顯[4]。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蔬菜課題組在大白菜游離小孢子培養成功的基礎上,于 1994年起,進行甘藍游離小孢子培養, 獲得大量純系。為滿足市場對優質、豐產、早熟、抗病甘藍品種的需求,確定選育生育期65 d左右,田間綜合抗病性強,風味品質優良的秋甘藍新品種為育種目標。
2 選育經過
2000年對日本早熟品種‘東洋快速YR(‘C28)和國內早熟品種‘95甘藍(‘C55)進行游離小孢子培養獲得系列純系。其中‘C28-23平圓形,成熟期65 d,外葉深綠色,外葉14片,單球質量1.3 kg,中心柱長5.5 cm,結球緊實,整齊度100%,耐抽薹,較抗病。‘C55-17為圓球形,開展度50 cm,外葉12片,葉色綠。中心柱長5.8 cm,單球質量1.1 kg。成熟期60 d,結球緊實,抗病。兩者均為自交不親和系,親緣關系較遠。
2003年春季進行配合力測定,秋季進行田間篩選,共選配5組雜交組合,其中組合早熟,生育期65 d,抗病,折合667 m2產量3 978.5 kg,比對照‘希望增產15% 2004年2005年秋季品比試驗,‘豫甘5號(‘C28-23בC55-17)表現早熟,圓球形,抗病毒病、黑腐病和霜霉病三大病害,綜合性狀優良。
‘豫甘5號2007—2009年連續3年4次參加了全國第6輪秋甘藍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早熟組),各年8~10個試點9個品種結果,歷年平均667 m2產量3 582.1 kg,比對照‘希望增產7.1%,比對照‘夏強增產9.9%,居早熟組第3位。同時繁親本及良種在各地試種示范推廣。2010年3月通過全國蔬菜品種鑒定委員會鑒定(國品鑒菜2010018號)。
3 試驗結果
3.1 豐產性
3.1.1 品種比較試驗 2004年秋季品種比較試驗,‘豫甘5號成熟期63 d,圓球形,病毒病、黑腐病和霜霉病無發生或較輕,667 m2產凈菜4 022.3 kg,比對照‘希望增產23%。2005年秋季品種比較試驗,‘豫甘5號667 m2產凈菜3 902.6 kg,比 ‘希望增產14.6%,綜合性狀優良(表1)。
3.1.2 區域試驗 2007—2009年全國區域試驗產量:2007年區域試驗,10個區試點總平均667 m2產量為3 663.2 kg,比早熟對照‘希望增產6.9%,居第5位;2008年區域試驗,8個區試點總平均667 m2產量為3 419.4 kg,比‘希望增產7.6%,比對照‘夏強增產5.2%,居第3位;2009年區域試驗,9個試點總平均667 m2產量為3 641.3 kg,比‘希望增產5.7%,比‘夏強增產1.6%,在早熟組位居第2(表2)。
2007—2009年全國區域試驗產值:2007年區域試驗,10個區試點總平均667 m2產值2 421.6元,比‘希望增值0.4%,居第5位。2008年區域試驗,8個區試點總平均667 m2產值為2 551.5元,比‘希望增加6.2%,比‘夏強增加8.1%,居第3位。2009年區域試驗,9個區試點總平均667 m2產值為2 079.1元,比‘希望增加2.9%,比‘夏強增加3.2%,居第4位(表2)。
3.1.3 生產試驗 2009年生產試驗,8個試驗點總平均667 m2產量為3 440.4 kg,比‘希望增產7.3%,比‘夏強增產1%,在早熟組位居第3,2009年生產試驗,8個試驗點平均667 m2產值2 047.3元,比‘希望產值增加3.7%,比‘夏強產值減少1.35%,在早熟組位居第6(表3)。
3.2 熟性
‘豫甘5號從定植到商品成熟平均65.2 d,屬早熟品種,與‘希望接近(63 d),比‘夏強(68.5 d)早3.3 d。2007年區試73.1 d,比‘希望略晚,與‘夏強相當(73.6 d);2008年區試61.1 d, 與‘希望相當(59.1 d),比‘夏強略早(63.4 d);2009年區試61.3 d, 與‘希望相當(60.4 d),比‘夏強略早(68.6 d)。
3.3 抗病性
‘豫甘5號甘藍從品比試驗到生產示范,多年表現出對病毒病、黑腐病和霜霉病的抗性均較強,各試點田間無病害發生或極輕,與對照表現相當。
4 品種特征特性
早熟秋甘藍品種,平均商品成熟期為65.2 d,其開展度較小,葉色綠,蠟粉中等,葉球近圓,中心柱占球高的0.39,葉球緊實度0.67,平均單球質量1.07 kg,開展度48.9 cm×48.2 cm。球高13.2 cm,葉球緊實,質地細嫩,口感略甜,商品性好。‘豫甘5號在品種比較試驗、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過程中未發現病毒、黑腐、霜霉等病害發生。
5 栽培要點及適應范圍
5.1 栽培技術要點
河南省一般6月底7月初播種育苗,定植株行距40 cm×50 cm,667 m2定植3 300株左右。適時收獲,防止裂球。
5.2 適應范圍
適用于全國同類秋甘藍產區種植,以華北地區最佳。該品種適應性較好的試點省份有:河南、北京、河北、山西、陜西、山東、湖北、浙江等。
參考文獻
[1] 董飛,陳運起,劉世琦,等. 蔬菜游離小孢子培養的研究進展[J]. 山東農業科學,2011(3): 20-24.
[2] 蔣武生,原玉香,張曉偉,等. 小白菜游離小孢子培養及其再生植株[J]. 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12, 39(4): 398-401.
[3] 張曉偉,高睦槍,耿建峰,等. 利用游離小孢子培養育成早熟春甘藍新品種‘豫生1 號[J]. 園藝學報,2001,28(6): 577.
[4] 楊麗梅,方智遠,劉玉梅,等.“十一五”我國甘藍遺傳育種研究進展[J]. 中國蔬菜,2011(2):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