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銀保
(河南省安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影像科,安陽455000)
腔隙性腦梗死應用CT與核磁共振的診斷價值對照
桑銀保
(河南省安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影像科,安陽455000)
目的:分析腔隙性腦梗死應用CT與核磁共振檢查的診斷價值。方法:資料隨機選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診治的腔隙性腦梗死患者144例,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72例,給予對照組CT檢查,給予研究組核磁共振檢查,記錄并分析兩組患者檢出病灶數量、檢查時間、病灶大小和檢查費用情況。結果:研究組在基底、額葉和腦干部位檢出的病灶數量比對照組多,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檢查時間多于對照組,檢出病灶平均值比對照組小,檢查費用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腔隙性腦梗死應用核磁共振檢查較CT檢查的檢出率更高,但檢查時間更長,所需費用更高,醫生應根據實際情況和經濟條件,選擇合適的檢查方法。
腔隙性腦梗死;CT;核磁共振;診斷;價值
隙性腦梗死疾病多發于老年人群體中,及早對患者進行精確檢查診斷,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且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1]。本研究主要探討和分析腔隙性腦梗死應用CT與核磁共振的診斷價值,現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資料隨機選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診治的腔隙性腦梗死患者144例,所有患者均為首次發病者,且病灶最大徑線<15mm,并排除精神異常者、癲癇患者、腫瘤患者、大面積腦梗死者以及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健全者。隨機平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72例;對照組男41例,女31例,年齡56-75歲,平均(60.63±0.45)歲,發病時間6-15h,平均(8.27± 1.36)h,出現運動障礙者有12例,感覺障礙者有14例,語言障礙者有15例;研究組男40例,女32例,年齡56-74歲,平均(60.28±0.33)歲,發病時間7-16小時,平均(8.34±1.42)h,出現運動障礙者有13例,感覺障礙者有15例,語言障礙者有16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發病時間和臨床表現等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CT檢查,選擇64排螺旋CT機,設置電壓120kV,電流380mAs,螺距為1.375∶1,層厚為1mm。患者采取仰臥位,從顱頂掃描至枕骨大孔,再將相關數據傳送回處理站分析,觀察病灶相關情況[2]。給予研究組患者核磁共振檢查,選用1.5T型號超導磁共振掃描儀,設置儀器的間距為0.5mm,層厚為5mm,選擇頭頸線圈進行常規平掃,將AX和SAG作為掃描序列,然后在常規序列察看病灶情況。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診斷后不同部位檢出病灶數量情況(包含:基底、額葉、丘腦、腦干、頂葉)和檢查時間、病灶大小、檢查費用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2.1 兩組患者檢出病灶數量比較情況
研究組患者在基底、額葉以及腦干部位檢出的病灶數量明顯多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檢查時間、病灶大小、檢查費用比較情況
研究組檢查時間明顯多于對照組,檢出病灶大小平均值小于對照組,檢查費用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檢出病灶數量比較情況[n(%)]
表2 兩組患者檢查時間、病灶大小、檢查費用比較情況

表2 兩組患者檢查時間、病灶大小、檢查費用比較情況
組別例數(n)檢查時間(min)病灶大小(mm)檢查費用(元)對照組727.73±2.9611.02±3.55305.16±5.28研究組7219.36±6.898.15±2.991008.34±10.57
腔隙性腦梗死通常是直徑小于1.5cm的梗死灶,多發于患者腦深部基底、腦干、丘腦等部位,除少數患者由微栓塞引起,絕大多數患者均因受長期高血壓影響導致小動脈閉塞,在臨床中多通過腦CT和核磁共振進行檢查診斷[3]。觀察本研究中對照組和研究組患者檢出病灶數量情況,結果顯示研究組在不同腦部位中被檢出的病灶與對照組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應用CT檢查病情不夠敏感,難以顯示一些較隱蔽大腦部位的病變情況,具體表現為圖像顯示病灶具有低密度特點。核磁共振診斷腔隙性腦梗死則具有較高分辨率,能夠顯示清晰的腦組織圖像和病灶分布情況,具體表現為可清楚展現腦白質與灰質的對比情況,并且還對腦細胞中出現的毒性和間質水腫具有高度敏感性。說明較CT檢查,應用核磁共振檢查能夠更準確、全面顯示疾病相關情況。肖慶華在相關研究中探討得出的成果與以上結論具有一致性,進一步說明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腦梗死檢查中具有更高的診斷價值[4]。
此外,本研究得出研究組患者檢查發現的病灶大小平均值小于對照組,提示應用核磁共振能夠發現腦組織中更細微的腔隙性腦梗死,說明該檢查方式能夠幫助醫生更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從而制定實施更精確的治療方案,對于阻止病程進展具有重要意義,進而降低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比較兩組患者的檢查時間和費用情況,觀察到研究組的檢查所需時間和開支均比對照組多,組間比較具有明顯差異,說明雖然核磁共振比CT檢查具有更精準的優勢,但同時也有耗費時間長、檢查金額高的缺點,提示兩種檢查方法各有利弊,在進行檢查前應征求患者意見,確定選擇合理的檢查方式。關于兩組患者對診斷結果的滿意度比較情況,由于本研究中缺少相關的資料、數據,有待作進一步的相關試驗給予驗證和證實。
綜上所述,腔隙性腦梗死患者應用核磁共振檢查較CT檢查具有更高的診斷價值,但檢查時間更久,并且檢查費用更貴,對此應結合患者的病情程度和主觀意愿選用檢查手段。
[1]陶永君.CT與磁共振檢查在腔隙性腦梗死中的診斷意義[1]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4,22(05):156-157.
[2]鄭錫山.腔隙性腦梗塞CT與核磁共振診斷價值探討[J].中[1]外醫學研究,2012,6(17):78.
[3]張禎銘,楊海山.老年多發性腦梗死患者MRI與CT檢查結[1]果的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10(31):4047-4048.
[4]肖慶華.CT與核磁共振在腔隙性腦梗死中的診斷意義分[1]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2(03):23-24.
R743;R816.1;R445.2
B
10.3969/j.issn.1001-0270.2015.01.18
201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