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江
【摘 ? ?要】我國教學的主要形式是班級授課制,這就決定了課堂教學的重要性。課堂教學質量是課堂教學一直以來的追求,因為課堂教學有了好的質量,學生才會有高的學習效率。課堂教學質量是師生雙方共同的努力所得,這就要求廣大師生要共同努力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中歷史 ?課堂教學 ?質量 ?提高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68
歷史是一面鏡子,在人類歷史的進展中,發生過很多令人振奮,發人深省的事件,也留下了許多經驗教訓。人們在記錄歷史,追蹤歷史的同時,總會涌現出許多聯想,引發出許多感慨,這中間又有很多英雄的感喟,智者的思索,文人騷客的浪漫詩心。因此,學習歷史可以讓人更加明智,避免歷史上曾發生的錯誤,以此來推動現在社會的發展。
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于上課質量的高低,而課堂教學活動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因此,課堂教學質量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密切的關系,歷史課堂教學質量普遍不高,就與這兩者有關。
一、學生學習歷史的態度不夠端正,不夠重視歷史這門課程
對理科生來說,他們根本不怎么學習歷史,自然就談不上重視與否的問題了,對于文科生來說,不乏有些學生認為,歷史只是文科綜合中的一門,所占的分值也是有限的,而且歷史和政治、地理相比比較容易一點,只要記住重點年份發生的重大事件,事件發生的背景、原因、導致的結果,就足以應付高考了,歷史知識比較直觀,最重要的就是背誦??紤]到這些,對歷史的輕視就在所難免了。
二、教學方法單一,教學中毫無教學藝術可言
實際上教學也是一門藝術,這需要老師精心研究教材,創新教材,提前備好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第一步,只有備好課,老師才能明確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才能在課堂上安排好講課的順序和步驟,先易后難,或是配以適當的肢體語言,動作表情,還有語氣的變化等,這些都是教學藝術的表現。而大多數高中歷史老師并不追求什么教學藝術,教學質量,課堂上的氣氛是毫無生機可言的,使學生感到死氣沉沉,壓抑難耐,試想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如何能做到快樂地學習,高效率地學習呢?還有些老師上課毫無激情,語言干癟,把一節課上的是平淡無奇,學生受到老師這種情緒的影響,自然也無心情學習了。
要想提高高中歷史的課堂教學質量,需要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老師和學生首先要做到重視歷史這門課程,其次,老師要使自己從傳統角色中解放出來,變單一的教學方法為生動多變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找到適合學生學情和發展的教學手段,學生要做到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正確認識歷史的價值,學習歷史不僅可以增長見識,開闊眼界,還可以培養自己的歷史素養。具體來說,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有以下幾點。
一、創設問題情境,使用靈活多變的導入語,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自我國實施新課改以來,教學目標就變成了培養學生的探究式學習能力,也就是變以往的直接傳授知識為現在的讓學生自己發現知識,探究知識。這就需要老師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中發現知識,而且這樣還能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至于如何創設問題情境,這就需要老師認真,精心地研讀教材,從教材中發現問題,必要的時候還要創新教材。
以往老師是教材的忠實執行者,認為教材就是權威,也沒有想過自己要去創新教材,教材里面有什么,自己就講什么。新課改實施之后,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要求教師要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要形成強烈的課程參與意識,改變以往的學科本位論的觀念,了解并且掌握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這主要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等,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實施的時候,能不斷被豐富,不斷被完善。
教師還要學會對教材進行評價,比如,歷史老師要學會對歷史教材的評價,對學生學習結果和過程也要進行評定,看看所使用的教材的編寫是否符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課程實施的情況進行分析,有些學校所使用的教材并不一定是適合本學校學生的,因此,這就需要老師對教材,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如果所使用的教材不適合學生的發展,那就需要對教材進行新的開發了。
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由此看來,課前幾分鐘的導入語是多么的重要。高中歷史課總是在上午的后兩節,或是在下午,這就需要導入語來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了。學生在課間十分鐘的時候,有的在睡覺,有的在思考上節課遺留的問題,總之,學生此時的注意力被各種外物所分散,老師要想集中學生對歷史課的注意力,就需要用一個特別的,有趣的導入語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比如,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或是播放歌曲,視頻的方式,或是向學生提出一個疑問的方式。無論使用哪種導入語,都需要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導入語一定要與本節課的內容相關,不然,會把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引到其他方面,反而不利于本節課的學習。
二、因材施教,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老師如果要準確做到因材施教,就要學會與學生溝通,溝通可以使學生與老師達到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交流,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一種平等、和諧的關系。溝通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以使學生得到不同的但是比較完美的發展。除了要學會與學生溝通,還要學會觀察和分析,每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教師要了解學生,就要學會觀察學生平時的表現,他們的喜好,興趣,學習習慣等。
教師完全了解了學生之后,才能采取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這要求教師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對基礎不太好的學生,教師要注重他們對基礎知識、基本方法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訓練,實行起點低,慢步走,多復習,快反饋的教學形式。對于中等生,要求他們在對基礎知識的熟練度上下工夫,發展他們的綜合能力,使他們逐步轉變為優等生。對于優等生要加強他們對知識深度和廣度的理解,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
此外,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需要老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把教學內容分為學生已知的知識、半知的知識、未知的知識、學生已知的知識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由學生回答,學生半知的知識老師可以做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得出結論,學生未知的知識,經由老師引導,點撥,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