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百成
【摘 ? ?要】勞技課,旨在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技術素養,培養學生“會動手、能設計、愛勞動。”為此,在教學中必須將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與“動手”、“設計”、“勞動”等勞技課教學內容結合起來。
【關鍵詞】勞動 教學觀念 教學條件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89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是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澤民同志關于創新精神的重要論述,道破了教育活動的真諦。教育是培養人的精神、發展人的能力的綜合性工程,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則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
勞技課,旨在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技術素養,培養學生“會動手、能設計、愛勞動。”為此,在教學中必須將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與“動手”、“設計”、“勞動”等勞技課教學內容結合起來。
一、切實轉變教學觀念,是實施學科創新教學的先決條件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指出:“教學生任何科目,絕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些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去獲取知識和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動的書櫥,而是教學生如何思維。”傳統教學重在傳授,以教材、教師、課堂為中心,以教代學,教給知識重結論、輕過程,缺少教與學的互動,忽視學生充分的思維過程,使教學過程難以成為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過程。教學創新所要體現的就是要變傳授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變封閉性教學為開放性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是學生自學探索、不斷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過程。因此,教學必須緊密結合實際,加強教師點撥下學生主體性的實踐過程性,重視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興趣,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取得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體驗。
二、積極創設問題情景,是挖掘學生創新潛質的重要手段
興趣是人積極認識事物或關心活動的心理傾向。因此,我們應該重視學生興趣的培養、開發和利用。歐洲教育家德可利樂認為“興趣是個水閘門,借助它,注意的水閘被打開,并規定了流向。”所以,在教學中,創設實際的技術活動或技術成果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加大思維訓練的力度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學生的想象設計中,教師要注意鼓勵每位學生自信,敢于標新立異,敢于展示個性,敢于追求成功。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學生學得主動、生動、自然會品嘗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自然會有信心再去追求十次百次的成功,學生創新能力也會隨之得到培養和提高。
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
在我們提倡“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時,就意味著要學生能主動地參與學習,也即把學習的自由還給了學生。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把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學生,或者要他按照教師的規定來按部就班,學生怎么可能有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發現、發展的機會,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又何從培養?當然,留給學生自由,并非放任自由,教師在努力為學生創造“自由”的同時,應正確把握教學的流向,給學生以恰當的“規范”。如:在《水仙雕刻》一課中,學生了解了雕刻、造型的基本方法以后,教師可以盡情地讓學生想象。可能每位學生手中的水仙球,它的形狀、大小上都有一定的出入,同學們紛紛憑著自己活躍的思維,想象出了許多造型。因此,作為主導作用的老師,在學生的操作實踐中,不能局限于老師的翻版,而翻版只能是凝固學生的思維,教師就讓學生照老師的樣子去做,那么這些新的造型就無從談起。但是,學生的學習自由,要有一個前提:即不管你是怎么雕刻的,最后都要有一個優美的造型,給人以美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