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
摘 要:立足生活,將科學知識生活化,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經歷探究,親歷參與過程,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關注細節,注重操作的科學性,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是課堂的三個關注點,也體現科學課堂教學的三維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生活;探究;細節
一直以來,從關注科學課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雙基”教學到關注科學課學習過程與方法,再到現在新課程理念倡導的包含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在內的科學素養的教學,我的教學理念在幾年的科學教學中不斷地改變,不斷地得到提升。
最近聽了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運動與摩擦力》,這是一節典型的科學探究課,以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為線索,通過學生的猜想、設計對比實驗、實驗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教學環節,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和物體重量關系的過程。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構建起科學的概念,主動去獲取科學的知識。剖析這節課,并與優秀老師的教學進行比較,我覺得知識目標上關注生活、過程目標上關注探究、情感目標上關注細節應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關注一:立足生活
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作為教學活動的切入點,努力在學生生活與科學教學之間建立一種相似或相對的聯系,這樣學生更有構建的基礎和探究的動力,在激發探究興趣的同時,指點出探究的方向。只要教者有心,科學知識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學中,老師應該有意識地把現實問題生活化,把科學問題生活化,使學生體驗到科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從而產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1.課堂導入生活化
【教學片段】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師:(出示一根較光滑的木棒,一端涂有油。)上課之前,老師想請一位我們班中最高大的男同學和一位最瘦小的女學生來進行一場奪棒比賽。(學生推薦)請同學們預測一下,誰會贏,誰會輸?
兩名學生上臺進行比賽,瘦小的女孩子贏了。
師:大家覺得為什么比賽的結果會和你們剛才設想的相反?
生:因為男生一端很滑,使不上力。
師:這位學生真會觀察,抹了油的那一端,因為手與棒子之間少了摩擦而握不住,另一端,手與棒子之間摩擦比較大,我們可以握得很緊,不易滑動。你們想不想也來感受一下?
師:請同學們將自己的雙手分別放在桌子上方或貼著桌面往前推,看看你有什么感覺?
(學生各自感受并小組交流)
師:哪個小組愿意來匯報一下你們的感受?
生:把手放在桌子上方,我往前推很輕松。
生:我感覺貼著桌面的時候,有種力在阻礙著我往前運動!
師:我們有親身的感受,由于摩擦,物體運動時常會受到阻礙,這種阻礙運動的力就叫摩擦力。(板書:摩擦力)
師: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摩擦現象,我們來一起看看,這些都是由于哪些物體之間發生摩擦而產生的結果。(課件出示幾組圖片)
通過游戲引入,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兩個身材相差這么多的人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他們產生了疑問,好奇心陡增。而生活中的摩擦現象,讓學生有了感性認識,再把這種感性認識通過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從而走向理性。
2.教學過程情境化
【教學片段】感受摩擦力
同學們,在生活中你感受過摩擦力嗎?我們現在來感受一下摩擦力,你有什么好辦法?怎樣去感受?一分鐘時間,學生按自己的方法在感受摩擦力!(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愉快體驗摩擦力的存在)
交流:誰先來說說你是怎樣感受摩擦力的?感受了幾次?這幾次用力大小一樣嗎?有什么不同?為什么不一樣呢?那摩擦力的大小會跟什么因素有關?
很顯然捕捉“生活現象”,創設問題情境來學習,喚起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它不是枯燥的,而是無比有趣的。
3.課外活動科學化
【教學片段】摩擦力知識運用
師:如果某一天你的鞋地被磨光滑了,穿上它很容易摔跤,但你又不舍得扔掉它的時候,你會想到用哪些好辦法去改進它呢?
要把這個新知識再應用到實現生活當中,老師還必須安排一個“知識回歸”的環節。通過這一環節,讓學生學會用科學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現象,去解決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教學只有讓學生置身于逼真的問題情境中,體驗科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品嘗到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真正體會到學習科學的樂趣。
關注二:突出探究
【教學片段】探索摩擦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
師:的確摩擦力的大小是不同的,那你覺得摩擦力大小與什么有關呢?(板書學生說到的各種因素,后面寫上“?”)(追問你指的本身是哪方面呢?)物體重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接觸面的大小……那你能具體說說你認為他們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嗎?
師:我們猜測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關系,今天我們先選擇“與物體的接觸面的狀況”和“物體的重量”這兩個問題進行研究。你準備怎樣設計實驗證實摩擦力大小確實與這些因素有關?
(1)誰能說說看你認為應該怎樣安排實驗證實?做這個實驗時,不改變的條件是什么?(物體的重量……)改變的條件是什么?(物體接觸面的狀況)可追問:接觸面的不同有哪兩種情況(幻燈片總結)
(2)多媒體出示材料,根據這些材料你打算怎樣不改變?怎么改變呢?
(3)學生交流。
(4)師:我們每次測量進行三次,這樣就能讓我們的數據精確些。別忘了正確的測量方法,盡量減少誤差,我們比比哪組合作最先完成,把數據匯報給老師。
1.科學探究需要時間
科學課要求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實課堂教學,要求學生親歷活動來體驗科學,這就需要大量的時間。教師要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學生動手之中。在做中發現問題、進行反思。更改自己的實驗方式或操作步驟,設計思路。這樣,通過經歷從認識—實踐—反思—實踐—再認識的過程,正好符合科學認識的過程。
2.科學探究需要提供材料
提供材料是科學探究的基礎。可以由教師為學生提供合適的、有結構的材料:也可以動員學生自己帶相應的材料。材料必須能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材料應與學生的探究能力相適應;應有利于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探索;盡量避免引起與學習無關的行為;而且應該數量充足。
3.科學探究注重動手過程
科學探究在需要結論的同時更注重過程。在于教學目標的多元性,除了書本知識的學習,還包括科學方法與技能的訓練,科學能力的培養以及科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而這些不屬于陳述性的知識,這類目標不可能通過教師的講述、學生簡單的記憶模仿就能夠學會,而是通過親歷科學探究活動,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感悟、內化才能習得的。因此,科學探究應組織學生參與活動,親歷過程,這樣才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
關注三:注重細節
在科學探究課中,實驗教學是主要的科學教學形式,在自行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雖然需要自主權,但由于學生對實驗的方法不太熟練,很容易出現錯誤,故而教師的參與、指導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演示測量摩擦力的正確方法時,重點提醒學生注意在拉動彈簧測力計時,一定要沿著水平方向,而且必須懸空,測力計不要與物體表面發生摩擦。這看似平常的細節,實際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科學思維,科學就是要較真,來不得半點水分。教師的操作要規范,符合科學的標準,在演示實驗中用自己的言行為學生做科學樹立榜樣,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科學教學中實驗操作時需要規范的地方太多了,一不留神,可能就犯下了錯誤。在科學實驗的操作中真是馬虎不得,因此,得反復考慮“這樣做科學嗎?”如果學生能經常這樣的話,我想我們的科學教學肯定會越來越規范的。如果讓學生經歷不科學的研究過程,那還談得上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嗎?還不如不經歷,一個錯誤的信息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不容小覷的。科學教學要關注細節,應該包括從預測到實驗的整個探究的全過程。教師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不僅要教給學生實驗的方法,而且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仔細記錄和思考。引導學生在正確的方向上進行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有效的科學探究過程。
參考文獻:
袁運開,蔡鐵權.科學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