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武
當“殺手”披上“溫柔”外衣
糖尿病是一種以人體內糖代謝紊亂為特征的疾病。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和尿液中糖含量會異常升高,而這些“甜蜜蜜”的液體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巨大傷害。所以,人們把糖尿病比喻為“甜蜜殺手”。骨質疏松是一種因骨代謝異常,導致人體骨骼結構和質量發生改變,以易發生脆性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由于骨質疏松癥發病緩慢,危害嚴重,被稱之為“隱匿殺手”。當“殺手”披上“溫柔”外衣時,對人的威脅更大。由于糖尿病患者具有“骨脆脆”的特點,所以脆性骨折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同性別,給公眾的健康造成很大影響,也消耗了大量的醫療資源。
為什么糖尿病患者容易發生脆性骨折呢?
首先,糖尿病患者血糖處于高水平,會造成體內鈣、磷代謝的異常。具體地說,糖尿病患者高滲透的利尿狀況,使大量的葡萄糖從尿液中排出,血中的鈣、磷、鎂等礦物質元素也會隨之排出。長此以往,會使人體處于缺鈣少磷的狀態。而鈣、磷、鎂等礦物元素是人體骨骼形成的基石,是建筑人體“骨骼大廈”的“原材料”。缺少鈣磷的人體所打造的“骨骼大廈”必然是“豆腐渣工程”。而“豆腐渣工程”所構筑的“骨骼大廈”質量堪憂,容易損壞,這就是“脆性骨折”發生的原因。
其次,人的骨骼能夠起到支撐身體,完成運動和生理功能,與其一種稱之為“成骨細胞”的細胞有密切關系。成骨細胞負責骨骼的“再生”和“強化”過程。成骨細胞表面存在一種肝胰島素受體的蛋白質,參與完成骨骼構建過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相對較少,影響了胰島素受體的功能,如同束縛了建筑工人之手,影響了“骨骼大廈”的建筑,這也是糖尿病患者脆性骨折發生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此外,糖尿病患者的年齡、性別、種族、職業,飲食習慣等因素也與脆性骨折的發生有關。統計表明,高齡、女性、素食者、腦力勞動者以及嗜酒、吸煙的糖尿病患者,脆性骨折發生率要高于其他人群。人們觀察到,亞洲人群糖尿病導致骨折發生率明顯高于歐美人群。專家們得出的結論是,“吃草(以谷物為主食)”是亞洲人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及脆性骨折的發生率高于“吃肉(以動物蛋白為主食)”的西方人的重要原因之一。總之,糖尿病患者骨折發生率升高是不爭的事實,“甜蜜蜜”導致“骨脆脆”,糖尿病患者應注意預防脆性骨折的發生。
糖尿病患者怎樣預防脆性骨折呢?
1.應積極治療糖尿病。對于糖尿病初期,或僅存在糖耐量降低的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控制血糖,通過飲食調節、運動、減輕體重等方法控制血糖水平,必要時輔以降糖藥物或胰島素的使用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糖尿病患者及血糖異常者要經常測定自己的血糖數值,做到心中有數,并以此指導自己的飲食、運動和治療,以便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范圍內,這是預防骨質疏松癥,避免“骨脆脆”和減少骨折發生率最根本的方法。
2.正確補鈣。補鈣是治療和預防骨質疏松癥基本方法之一。補鈣的方法主要有食物補鈣(如食入魚蝦類、飲牛奶及富含鈣的食品)和藥物補鈣(如口服鈣劑或含鈣營養品等)。在選擇鈣劑時應咨詢專科醫生,選擇合適的劑量、劑型和給藥途徑,絕不是鈣劑含量越高越好,也不是越貴越好,更不是名聲越大越好。要選擇1~2種適合自己的藥物或營養品,長期正確服用。在補鈣同時,要同時應用維生素D制劑,因為只有在維生素D的參與下,鈣離子才能沉積于骨骼,否則只會從尿及糞便中排出,達不到治療和預防骨質疏松和減少骨折發生率的目的。維生素D的來源除了應用相應藥物以外,患者多曬太陽,多做室外活動也是有效增加維生素D的供給和攝入的好方法。因為在人的皮膚內存在著大量維生素D的“原材料”,這些物質只有在紫外線的作用下才能轉變為有活性的維生素D而被人體所利用。
3.藥物治療。使用抗骨質疏松的藥物對于減少骨折的發生有一定作用,但藥物應在專科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以防止藥物的毒副作用對人體的傷害。常用的抗骨質疏松的藥物有性激素、雙膦酸鹽、破骨細胞抑制劑、鈣劑等。
4.積極參與體育運動。體育運動又稱運動療法,是預防骨質疏松癥和減少“脆性骨折”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機體運動,一方面可以消耗部分能量達到降血糖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預防“骨脆脆”,增加骨骼的強度。研究證明,當骨骼處于“負荷”狀態時,骨鈣的丟失最少,血液中的鈣離子向骨骼聚集最快。所以運動可以強骨,也可以預防骨質疏松癥,從而減少脆性骨折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