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云”號編隊戰勝航母戰斗群,就是個“神風特攻隊式”的神話!
3月25日,日本海上自衛隊最大戰艦“出云”號高調服役,引起國際上廣泛關注。路透社稱其為日本擴張在海外軍事作戰能力“高度顯眼之信號”。軍事類網站“Konas”則擔憂韓國無法對抗“出云”號戰斗群武力奪取獨島。
那么,“出云”號戰艦果真如此神武,能夠壓制航母戰斗群嗎?它和我國的遼寧艦又有何差距呢?
22DDH(“出云”號直升機護衛艦)本身的船體,就證明了這絕不是一艘簡單的“護衛艦”,而是真真切切一艘“準航母”。
我們肯定日本的造艦技術的同時,卻不得不為日本的“偷梁換柱”的計謀所驚嘆,要知道日本是“二戰”的戰敗國,“和平憲法”中明文規定不具有造航母的資格,只有造護衛艦的權利,而日本政府以“自衛權”為幌子,名義是造“直升機護衛艦”,但到時候一轉換F35,立馬就是標準航母了!
“出云”號戰艦無論是作為直升機航母還是輕型航母,其作戰能力主要取決于載機數量。有關“出云”號的載機數量眾說紛紜,日媒稱,“出云”號攜載9架直升機,最多14架直升機,未來F35B隱形戰機也可以上艦。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猜測,“出云”號可以搭載20多架F35B隱形戰機。
要知道,任何戰艦的載機數量與其噸位大小直接相關。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和意大利“加富爾”號輕型航母滿載排水量均為2.75萬噸,都可搭載8架AV-8B戰斗機、12架NH90直升機或12架AV-8B戰斗機、4架NH90直升機。
“出云”號戰艦滿載排水量略小于“胡安·卡洛斯一世”號和“加富爾”號,但日本的造艦能力要強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因此“出云”號戰艦具有搭載8架AV-8B戰斗機和12架直升機的能力。
鑒于F35B與AV-8B外形尺寸相近,將來“出云”號在加裝滑躍甲板之后,可能搭載8架F35B隱形戰機和12架直升機。實施制海作戰時,則可能搭載12架F35B隱形戰機和4架直升機。實施兩棲作戰時,還可以起降MV-22“魚鷹”傾轉旋翼機。
世界上最新、最大、最先進的“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的滿載排水量為4.5萬多噸,制海作戰時能夠搭載23架F35B和8架直升機。“出云”號戰艦滿載排水量遠小于“美國”級,不可能像《漢和防務評論》說的那樣,能夠搭載20多架F35B。
有專家分析稱,“出云”號配上F35B難敵“遼寧”號配殲-15。因為F35B太慢,在空戰中至關重要的占位能力方面,F35B就落下風。在超視距空戰中,F35B的載彈量太少。進入視距內的格斗,推重比、機動性都太差的F35B,更是完全劣勢。F35B的彈倉掛載空空導彈,反應速度比殲-15的翼載式更慢。
可是,誰會認為12億美元廉價的“出云艦”會優于身價20億美元的“遼寧艦”?
實施中高強度作戰時,“出云”號編隊的基本形式是由“出云”號、兩艘防空驅逐艦、5艘多用途驅逐艦組成的8艦護衛隊群。“出云”號編隊的8艘戰艦可由兩個機動作戰單元編成:一隊以“出云”號為核心,編配1艘防空驅逐艦、兩艘多用途驅逐艦,主要擔負反潛作戰任務;另一隊以“金剛”級為核心,編配3艘多用途驅逐艦,主要擔負彈道導彈防御任務。
那么,未來“出云”號編隊有無可能擴容呢?1978年,日本曾經提出了三種兵力編組方案:一是建立5支各由1艘輕型航母(搭載8架“海鷂”式垂直起降飛機和3架反潛直升機)、1艘大型防空導彈驅逐艦、2艘導彈驅逐艦、6艘多用途驅逐艦的10艦護衛隊群;二是建立6支各由1艘直升機驅逐艦、1艘大型防空導彈驅逐艦、6艘多用途驅逐艦的8艦護衛隊群;三是建立4支各由1艘直升機驅逐艦、兩艘導彈驅逐艦、5艘多用途驅逐艦和8架直升機組成的“八·八艦隊”。
通過反復論證發現,3艘以上驅逐艦進行反潛,擊沉概率會大大增加,但超過8艘后,概率幾乎不再上升;8架直升機在對付裝備潛艦導彈的核潛艇時,可大大改善交換率,實為最佳選擇。配備兩艘防空導彈驅逐艦是為編隊提供防空的最低要求。最后,日本選定第三方案加以實施,“出云”號編隊已不限于反潛作戰,正朝多功能方向發展,主要通過優化戰艦結構和擴大載機數量實現其多功能。
在遠海海區作戰,也許會出現“出云”號編隊與航母戰斗群PK于大洋的情景。我們假定:航母戰斗群由水面戰艦、攻擊型核潛艇和艦載機部隊組成;“出云”號編隊由“出云”級、“金剛”級、“愛宕”級、“秋月”級、“高波”級和“村雨”級等8艦組成,搭載F35B戰斗機12架、預警直升機4架、反潛直升機8~9架。
先看F35B戰機的巡邏警戒能力。高危情況下,預警直升機將在威脅方向前出100~200公里進行空中預警偵察,部分F35B戰機也應前出200~300公里擔負空中巡邏任務。如果F35B戰機的在航率為70%~80%,空中巡航時間為3小時,每批次安排兩架空中巡邏、兩架甲板待戰,那么,每天每架飛機需要升空2~3次,巡邏4個小時到6個小時,加上甲板待戰時間,每天執勤高達8個小時到12個小時。綜上,F35B戰機中隊難以承受空中防御壓力,更無力實施進攻性作戰行動。
再看F35B戰機的對艦攻擊能力。如果由護衛艦隊群擔負主要防御任務,僅留少數F35B與預警直升機巡邏警戒,也可出動6架F35B進行對艦攻擊。
當雙方編隊相距600公里時,6架F35B各自內置兩枚JSM空艦導彈、兩枚AIM-120中距攔射導彈升空出擊,距離攻擊目標180公里處,發射12枚JSM空艦導彈后返航。
12枚JSM空艦導彈在50~60米高度以0.9M速度突防,距離攻擊目標約40公里時,被對方數十枚艦空導彈進行兩次有效攔截,對艦攻擊行動無果。
然后來看F35B戰機的空中交戰能力。6架F35B在5000米高度隱蔽突防,距離攻擊目標約250公里時,即被對方預警直升機發現,航母緊急起飛8架艦載戰斗機。6架F35B發射JSM反艦導彈后,在返航途中為防對方艦載戰斗機尾隨攻擊護衛隊群,折返進行空中交戰。當雙方機群相距80公里時,6架F35B發射12枚AIM-120中距攔射導彈。對方機群察覺后,隨即開加力以2M速度繼續接敵,飛行30秒后在50公里的距離上發現6架F35B,立即發射30多枚中距攔射導彈進行反擊。
2008年8月,蘭德公司在《空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報告中用歷史數據指出,從海灣戰爭到科索沃戰爭,在對手沒有電子對抗和規避機動的情況下,AIM-120在視距外的命中率實際上是46%,并非廠商宣稱的75%以上。數秒鐘后,AIM-120命中對方目標,可能擊落4~5架。而對方存活飛機繼續導引30多枚中距攔射導彈攻擊6架F-35B,最終可能擊落4~5架,雙方戰成平手。
最后來看“出云”號編隊的對空防御能力。當雙方編隊相距400~500公里時,對方編隊發射10多枚遠程反艦導彈對“出云”號編隊實施攻擊。
由于受到艦載雷達視距、導彈系統反應時間、火力通道數量、導彈發射間隔、連續照射引導等條件限制,當反艦導彈距離攻擊目標20多公里時,“秋月”級、“高波”級、“村雨”級和“出云”級戰艦相繼開火,發射30余枚艦空導彈,進行1次有效抗擊。“金剛”級、“愛宕”級則因距離太近而無法抗擊。最終,可能會有數枚反艦導彈突破護衛隊群的火力抗擊和電子干擾而命中目標。
可見,航母戰斗群在與“出云”號編隊的對抗中將大獲全勝:艦空導彈成功攔截JSM亞音速反艦導彈,以優制敵;艦載戰斗機與F35B隱形戰機打成平手,以多制敵;超音速反艦導彈突破護衛隊群對空防御,以快制敵。
顯然,“出云”號編隊戰勝航母戰斗群,就是個“神風特攻隊式”的神話!
摘編自軍迷趴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