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言 張恒 周奕肖
2015年1月4日下午,李克強拐了許多道彎兒,走進了深圳柴火創客空間。
那天,李克強饒有興趣地在這個創客空間呆了半個多小時。臨走前他愉快接受了這家創客空間饋贈他的一本“創客護照”——由此成為這個空間的第99號榮譽會員。
對這個國家來說,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確實就像是一個創客,他眼界開闊,思維異常活躍,常年保持著閱讀國際最新經濟科技動態英文原文的習慣;上任以來,他從來不缺乏新的主意,提出“上海自貿區”、“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等富有新意的改革舉措;他更是一位樂于接納新鮮事物的人,與身邊人說起最高興的事兒就是“和年輕人一起聊天”。他不單以此放松,更將此作為了解這個國家變化的一個便捷渠道。
從《喬布斯傳》到《大繁榮》
李克強向周圍的人推薦過《喬布斯傳》,他曾用“很有意思”形容這本書和這個人。蘋果公司的這位創始人,被公眾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創客”。
李克強本人面對的需要自己付諸改革的“產品”,是這個國家的政策和制度。在被視為中國行政系統最高決策平臺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中,他9次專題研究部署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關的議題,并且親自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政策,其中包括取消對不同性質公司最低注冊資本的限制、放寬注冊場所的登記條件以及對服務創業者的投融資機制進行完善等一系列改革。
事實上,李克強的一系列創造性改革政策已初見成果。中國的創業者們創造了足夠多的就業機會與崗位,在GDP增速放緩的2014年,中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大幅超過了前一年。
當然,僅僅滿足于生計從來不是一名創客最終的目標。創客們總是擁有超乎于常人的雄心和遠見。李克強最近提起的一本書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德蒙德·菲爾普斯的著作《大繁榮》。許多人并沒有注意到,這本書有一個沒有被精確翻譯過來的副標題——How Grassroots Innovation Created Jobs, Challenge, and Change(大眾創新如何制造就業、挑戰與變化)。
增加就業只是第一步,而挑戰與變革才是“創客”李克強渴望帶給中國的。這個國家許多利益集團盤根錯節,以倒逼而非立刻打碎的方法破局,或許才是更明智的選擇。這就好比10年以前,再高明的預言者也難以料到,一群風塵仆仆的快遞小哥,會在日后成為中國人生活里最不可或缺的人群之一。
當此時再去觀察李克強一年內兩度考察曾飽受爭議的民營快遞業,并當面夸贊一個長著娃娃臉的快遞員時,我們可能會獲得更深的理解:在李克強的設計藍圖里,那些曾經被視為闖入者的創客們,一定會在某一天成為幫助中國經濟真正騰飛的新引擎。
創造“新第一桶金”
在兩會之前,李克強最近一次提起創客是在人民大會堂里。2月10日,他邀請來自32個國家的60余名外國專家舉行座談。“剛才你提到創客,中國政府支持這個事業的發展?!崩羁藦娚陨詡壬?,對坐在他左側的一位外國學者微笑道,“ 30多年前,中國有很多人在改革開放政策激勵下,淘了‘第一桶金?,F在我們正激勵大眾創造‘新的第一桶金!”
與過去經濟高速增長的30年相比,李克強面臨的是一個經濟收縮的局面,最被人們熟知的出口、投資與內需這“三架馬車”均走到了一個收縮關口。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改革重在“破”,那么今天的改革者則更需要具備“創”的能力。
就如同一個優秀的創客總會通過制造新鮮事物來改變自己的生活,中國總理也要尋找一個新的引擎來推動發展。
2014年9月,李克強參加在天津舉辦的夏季達沃斯論壇。論壇主題是“推動創新創造價值”。一篇評論文章曾經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況:對于一些期待討論中國真正棘手政經話題的人來說,這個話題并不算很“刺激”。但事實上,創新在中國,也可以成為一個有趣的話題,至少中國總理李克強的講話不乏新意。
這是李克強第一次旗幟鮮明地談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長遠意義。在演講中,他用了“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這句古語。
接下來的時間里,李克強展示了創客的執行力。去年11月,李克強走進被譽為“淘寶第一村”的浙江青巖劉村?!叭绻腥藖磉`規收費,你就拿國務院文件給他們看!”人們將總理的表態看作是對淘寶店主們的一次“撐腰”。兩個月后,他又將一位依靠手機APP項目創業成功的“90后”大學生請到中南海里座談。會后,許多媒體報道的標題是:《李克強鼓勵90后CEO:非常欣賞年輕人白手起家》。
創客總理的“背景板”
如果“創客”這個詞在上世紀80年代誕生,那么它應該就是屬于李克強這樣的年輕人。許多接觸過他的人都用“超前”、“開放”這樣的字眼形容學生時代的李克強。當年在北大跑教育的一位記者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北大校園自由而開放,李克強是學生中的佼佼者。他口才極佳,思想活躍,能在長達一兩個小時的演講里始終保持激情。
李克強在北大任團委書記時的同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教師李景強也向記者回憶:“他是一個在原則底線之上非常開放的人。做事情的時候,他給你留下的可以創新的部分是一個巨大的空間。他自己是很Open的人,連他當時欣賞的學生干部也都是這類人?!?/p>
作為北大團委書記的李克強顯然是這種精神氣質的塑造者之一。他曾在一篇題為《按照青年特點進行理想教育》的文章中這樣寫道:我們這一代青年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長大的,對“四人幫”那一套假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深惡痛絕……我們應當創造出一些新的語言或新的口號。
觀察一個人,總能找到幾塊相應的“背景板”。從被體制束縛的安徽鳳陽大廟公社,到自由開放的北大,李克強見證了中國的許多歷史時刻。沒有人知道他在這些富有戲劇性的人生經驗中究竟汲取了什么,但可以確定的是,他的身上一定留下過某些屬于那個時代的印跡。
比如,2013年,在李克強就任總理后,一本已經絕版的舊書一度重新走紅。這本書叫作《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是一本售價僅4元的論文集。而其中一篇論文的作者,正是李克強。
許多觀察者注意到了這本書的出版年份,1991年。彼時的中國正在重新掀起一場“姓資姓社”的大論戰,“市場”兩個字還被許多人視為資本主義的代名詞。但在《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一書里,李克強等人的論文,幾乎都有一個強烈的指向:“市場”。
這件往事發生在一個政治氛圍并不明朗的年代,所以其中透露的勇氣與見識,更成為20余年后的今天,李克強被許多人寄予厚望的原因之一。
“創”,也要“闖”
“創客”從來都是領風氣之先的人。李克強曾反復說過:“對網購、快遞新經濟、新業態要高度重視??偛荒茏屝碌娜ミm應舊的,更不能讓腳適應鞋。”
他這樣要求別人,也時刻在提醒自己。在青巖劉村,他曾探訪過好幾家網店。讓其中一位店主印象深刻的是他隨口說出的一句話:“你跟前一家又不一樣,他是B2B,你是C2C。”這意味著,他對這個新興行業了然于心。
部分源于這樣的現實,因而,中國語境下的“創客”,某種意義上也必須是一名“闖客”。他們要闖過種種老觀念和舊利益的關。這樣的時刻,出現在去年關于互聯網金融的大討論中,也出現在如今甚囂塵上的打車軟件存廢之爭里。
越是在這樣的交鋒時刻,領導者的判斷就越是重要,其所鼓勵與選擇的方向,往往會決定社會資源最終的流動與配置。
接近李克強的人差不多都有一個共同感受:他對于新生事物的態度極其包容?!靶聵I態這個詞我最早是從總理這里聽到的。他很喜歡用這個詞。”一位國務院的工作人員回憶。另一位工作人員則透露,總理曾經“壓”下過一些文件,而這意味著一種保護,“如果不是他,很多新生事物今天可能就不存在了”。
所以,當梳理李克強在經濟領域的施政片段時,自然會提到媒體的一些報道:當馬云在總理座談會上講起“雙11”與900萬家淘寶店主時,他當場表示“要用改革為新興生產力護航”;當中國首家互聯網民營銀行在深圳上線時,他親自前往見證第一筆放貸如何借助互聯網中留存的信用數據產生。
這樣的情景還有很多。在去年年初召開的一次座談會上,4位到場的企業家中有兩位來自互聯網企業。騰訊公司的馬化騰在發言中提到剛一誕生便面臨尷尬的滴滴打車,“一個打車的軟件……利用信息技術、減少空載率,降低大氣污染,但是,一出來政府就開始管了”。
結果,李克強當場便讓在座的相關官員“出一份報告”。他說:“政府確實有錯位的問題,管了一些不該管的事。一個新的業態、新的事物發生了,本來可以看一段,甚至培育一段,但我們很快管的手段就上去了,就有可能把這個業態給遏制、甚至給扼殺了?!?/p>
“他說任何新生事物都有風險,的確應該帶上‘剎車。”一位工作人員說,“但總理的原則就是你的‘剎車必須為創新留下空間。如果文件里只有監督和管制,他是不會同意的?!?/p>
李克強經常講:“要善待草根創業者,善待年輕人。只有他們有希望有期待,國家才會有未來?!?/p>
新“創業國度”
李克強清楚地知道,要創造一個更富有活力更健康的創業型社會,就必須同時創造一個讓人時時感到方便的政府。對于一個多年來習慣用審批代替服務管理的國家來說,建立這種認識并非易事,真正做起來則更難。
但李克強執意要打破堅冰。“我在山東考察時,一位創業者告訴我,賬上沒有‘流水時,銀行不敢給貸款,等賬上有‘流水了,銀行又說,你有‘流水了,還要什么貸款?”他會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講述這樣充滿“敲打”意味的故事,也會在審閱文件時毫不客氣地提出質疑,“你這里寫的,創業大學生要享受政策優惠,必須還要申辦兩個證件,這是怎么回事?我們好不容易推出一個大學生就業創業計劃鼓勵創業,你怎么還要這些附加條件?”
李克強就如同一位同時擁有3D打印機與激光切割機的“Maker”。他“切割”掉的每一份不合理的限制,都意味著更小的負擔、更低的門檻與更簡化的程序;而他“打印”出的每一點創新空間,則意味著更好的機會、更大的活力與更多的可能性。
在李克強離開深圳柴火創客空間后不久,韓國一家媒體在報道中這樣描述中國發生的這一切:北京中關村興起的“創客風潮”正向深圳、上海,甚至貴州、烏魯木齊等中國全境擴散。在中國創客時代,創業既是“謀生手段”,也是有趣的“創新游戲”。豐富的人力資源、龐大的內需市場、允許失敗的創業文化等,成就了今天的創業王國——中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段勇于打破鐵飯碗的充滿活力的日子,似乎又回到了今天的中國。
而這一切,都和那個讀《喬布斯傳》、看《大繁榮》,并把“90后”創業者請進中南海、替淘寶店主“撐腰”,并致力于打造“眾創空間”的“創客”總理密不可分。
摘編自2015年第6期《Vista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