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媌

在創客大潮中,向來“敢為人先”的湖南人自然不落人后。一大波80、90后的瀟湘創客們,正發揮“霸得蠻、耐得煩”的精神,用創意和努力書寫屬于自己的故事……
牟跑強:玩轉“眾籌”
牟跑強,80后,長沙眾籌餐廳印象湘江的總經理
就像成龍大哥著名的duang梗里說的,一開始知道牟跑強要做眾籌,其實,很多人是,是拒絕的,他們拒絕,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是什么,并且按照牟跑強的說法,當時他擁有的只有空氣,和一個寫著創業計劃的word文檔。他將項目策劃投放到各種QQ群、網站、微信、論壇里,按照牟跑強的說法,他“只說明,不說服”,他希望來投資的人是真心實意地認同他的觀點和理念。所以那些看完計劃愿意投資的人,牟跑強都很珍惜。
一開始,印象湘江的股東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甚至還有一些投資者人在國外,這么復雜的股東構成,牟跑強卻表示,股東之間從沒有過大的矛盾沖突。這得益于印象湘江詳細的規章制度。據牟跑強介紹,印象湘江的股東們需要簽訂一份合同,表示對規章制度的認同。于是,每當股東意見相左之時,最后的裁判方不是牟跑強,也不是哪個大股東,而是大家一起討論出來的規則,正因如此,盡管股東數達到88人之多,卻從沒有過不可調和的沖突。
除了規章制度,詳細的組織架構也必不可少。據牟跑強介紹,印象湘江董事會、監事會一應俱全,并且每一期的賬目都必須向所有股東公開。
除了扮演“天使投資人”,股東另外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宣傳。每個股東都是一個獨立的銷售經理。“每個股東將我們的店通過互聯網宣傳給十個人,這十個人再宣傳給十個人,滾雪球一樣,這宣傳效果就出來了。”牟跑強說。
當然,股東的收獲也不小。每個月印象湘江盈利總額的百分之八十拿來分紅,按照股東所占股份分配。
經過長時間的籌備、磨合、完善,印象湘江湘江世紀城店終于在2014年9月19日開業。
同時上線的,還有牟跑強的野蔬網。他試圖用網上購物平臺來打破購物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據牟跑強介紹,網站在上線當月最高日收入就達到了5113.6元,“這還是剛起步的階段,以后如果能做到日收入1萬,那么年收入就有300萬,而實體店最多就是一兩百萬的收益”。
牟跑強眾籌之路還沒有結束。下一步,他打算建立一個專門賣農產品的網站,例如土雞蛋、茶油、土蜂蜜、豬血丸子、臘肉等,而貨源,他又要使用自己的絕殺——眾籌。
在今年兩會之后,創客、眾籌、互聯網+成為熱詞,不少人甚至猜測,2015年將會成為眾籌元年。面對這樣的熱度,身為眾籌界前輩的牟跑強情感復雜。
一方面,他覺得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全民創業的浪潮下,人人都可以成為天使投資人。“我覺得,這個時代,最賺錢的行業是眾籌。眾籌只要成功,每位股東的收益很快就能翻番。并且,不管你前面失敗多少次,只要成功一次,錢就回來了。”牟跑強說。
另一方面,他又對這種高熱度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在印象湘江眾籌模式取得成功之后,每天都有各種人來向他取經,而在牟跑強看來,這里面的許多人并不了解眾籌。牟跑強說,之前有人來找他希望做一個眾籌的米粉店,計劃每個月開6家店,每家店眾籌二十萬。“他根本沒有考慮清楚,比如每個店鋪地段不一樣,租金也就不一樣,有些店鋪二十萬不夠,有些店鋪二十萬卻綽綽有余。”
“現在的環境很浮躁,誰都在說眾籌,反正都是用別人的錢,所以很多人產生了一種不負責任的心態。”牟跑強擔心這種不負責任的心態最后可能導致整個行業的混亂,“一旦一個人在眾籌上栽過一次跟頭,下一次再想讓他慷慨解囊就很難了,這種人一多,眾籌就很難走下去。”
90后創客群的故事
張磊,90后,長沙時光里咖啡創始人,長沙90后創客群牽頭人之一
2010年,還在讀大學的張磊,在某次班級民主交流會上,提出想在學校附近開一家咖啡館,得到不少同學的支持。可是同學們萬萬沒想到,就在大會結束的一個星期后,張磊的咖啡館真的開業了。
為了讓咖啡館與眾不同,張磊設立了一個“神秘郵局”。他嘴里的神秘郵局,負責幫當時學校的學生送匿名小禮物。“比如我暗戀你,我直接給你送禮物不好意思,那么我就可以求助神秘郵局。”送禮物的人將禮物存放在張磊的神秘郵局,張磊會給他們一個寫有編號的小卡片,每一張卡片對應一個存儲箱,送禮人在卡片上寫上收禮人的信息和想對收禮人說的話。張磊的郵局負責將這張卡片送給收禮人,收禮人憑借卡片來對應的存儲箱取走禮物。
張磊的咖啡館和他的神秘郵局迅速在農大火起來,“只用三個月我們就回本了。”
農大的成功給了張磊信心,他在長沙繁華的太平街開了他的第二家店,同樣生意火爆。
時光里成功之后,很多人找到張磊詢問創業經,張磊發現,現在創業的90后幾乎可以用生存在夾縫中來形容,他們沒錢、沒資源、沒背景,有想法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大家需要資源整合、抱團取暖才行”。不過那時的張磊,還沒有想到合適的方法。直到2014年。
當時,已經在長沙創業圈小有名氣的張磊遇到了一位大boss——湖南自媒體聯盟主席蔡亮。蔡亮告訴他,他們現在要推出一款橙子,詢問張磊有沒有興趣參與推廣。張磊當即決定加入。
張磊給橙子取名“歷橙”,諧音“歷程”,“讓人一聽就知道這是有故事的橙子”。為了契合“時光慢遞”的概念,張磊在每箱橙子里都放上了信封、信紙和筆,客戶可以給愛人、朋友、領導親筆寫上一封信,甚至,可以將這封信寫給自己。寫好之后,張磊的時光慢遞會幫客戶保存這封信N年,直到客戶指定的那一天再給他寄過去。
很快,張磊的創意得到認可,歷橙火了!
張磊的出色表現讓他獲得了參加2014年湖南自媒體聯盟大會的機會。這一次大會,打開了這位90后的視野,張磊下定決心要借助新媒體來創業。
在經過一番策劃之后,張磊和另外兩個小伙伴創立了一個面向90后創業者的微信“創客群”。
要加入創客群,有三個硬指標:1、有一家實體店。“我們群有三個人專門負責審核,申請入群的人要將他的營業執照和身份證掃描件發過來,得確認你是該店的法人才行”。2、認可群里的理念。“創業”是這個群的核心主題,“你跟我們聊哪里好吃,哪里好玩,我們根本不感興趣,聊美女都不來神”。3、必須是90后。“差一個月都不行,90年就是一條線,一刀切”。張磊告訴記者,他因為第三點得罪不少人,“好幾個89年12月的都被拒絕了”。
90后創客群的人來自各行各業:24歲的陳超在單位是一名司機,但另一個身份卻是一家工商執照代辦機構的小老板;25歲的劉鵬辭掉工作專門玩微信,半年后發現其中蘊含巨大商機,并開始創辦長沙首家互聯網思維的“線下聊吧”;20歲的周奕涵雖然才是大三學生,卻有了多年的網絡營銷經驗……
來自各行業的創業者們形成了一個跨行業的互幫互助網。“比如,群里面有人是做020洗衣的,我們時光慢遞就幫助他們在校園里送免費洗衣券,還有人是做3D打印的,我們就將他們打印出來的東西放在時光里賣。”張磊說,“每個小伙伴都可從自己的經營長項出發,承接項目的一部分,或是選點裝修、或是證照辦理、或者創意推廣。”
由于有著共同的夢想,創客群的人很快成了朋友,除了線上聊天,他們也會在線下聚會。聚會以時光里咖啡為根據地,每個月都會舉行兩三次。張磊用“根本停不下來”來形容他們的線下聚會,“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們從晚上7點一直聊到晚上11點,還有一部分人覺得不盡興,最后聚會一直持續到凌晨一點才結束”。
抱團取暖,不僅讓這群90后的創業者們獲得了資源和人脈,更重要的,他們從彼此身上感受到了動力和信心。張磊提到了群友“方校長”,他白手起家創立教育培訓機構、現在年收入高達500萬的經歷,成了群里的勵志傳奇。
“我們經常在一起開玩笑說,5年,或者10年后,我們群里肯定會有混得很好的,一定會有的。”張磊說得很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