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馥李 余寒 沈念祖 梁嘉琳
公眾參與,也就此成為一些公共議題的重要推手。
3月,北京。
如果在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的駐地內外細心觀察,可以發現這樣的有趣現象:一些身份各異的會場外人士,正借著這難得的時機,向參會者遞送各種材料。
2900多名人大代表、2200多名政協委員,會在短短的兩周時間里,向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遞交各種建議、議案和提案,并在大會和小組討論會上發言,這些發言處在媒體的長槍短炮之下,成為整個中國的輿論場關注的焦點。
對那些場外的“游說者”而言,這也是一場競爭,只為著能在這個媒體空前關注,輿論高度沸騰的時段內,發出他們的聲音。公眾參與,也就此成為一些公共議題的重要推手。
找代表,遞材料!
作為內蒙古集寧一中校長,李一飛每年都要提出大量涉及中小學教育的建議,而手中的關于“將防性侵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的建議,還沒來得及仔細梳理。
兩會前夕,“女童保護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李一飛如約而至,談了他對這個項目的看法。孫雪梅是“女童保護”項目的發起人之一,這是一個由眾多女記者共同發起的公益項目,連續兩年,孫雪梅邀請李一飛到她的座談會,暢言女童保護的現狀。
在李雪梅看來,李一飛代表很給力。
在最近的這次座談會上,“女童保護”團隊發布了《2014年兒童防性侵教育及性侵兒童案件統計報告》,得到了李一飛的積極回應,李一飛甚至公開說,我愿意做“女童保護”項目的代言人。
2014年,“女童保護”項目開始嘗試通過全國兩會代表發出聲音,進而影響公共決策。身為記者的李雪梅,很清楚兩會代表和委員在議題上的影響力。在一次聚會上,孫雪梅講出了她的想法,希望找到一位敢于直言的教育界的人大代表,將“女童保護”的相關議題提出,并最終形成議案。
一位記者同行立即想到了認識的李一飛,這位勤奮而且性格直爽的人大代表,每年都會提出數個基礎教育領域的建議。很快,那份由孫雪梅團隊發布的“建議草案”,得到了李一飛的首肯。
女童保護項目,聚焦的就是孩子們的安全教育,教會女孩子們如何保護自己,這與干了一輩子教育工作的李一飛的看法不謀而合。有了這樣的共識,由李一飛提出建議便順理成章。“女童保護”項目搜集的數據和資料,恰好為這一議案提供了強大的支持。2014年的兩會,李一飛在內蒙古的團組會上,正式宣讀了關于廢除嫖宿幼女罪并入強奸罪的建議,并被當天的央視《新聞聯播》播出。
今年,孫雪梅和她的團隊志愿者們,又陸續聯系了譚晶、劉曉靜、吳明蘭、張淑蘭等代表,并得到了積極的回應。實際上,這些場外的聲音,未必能迅速抵達決策層,形成國家文件,但只要通過參會者表達出來,就能形成公共議題,并受到廣泛的關注。
被拒,繼續!
葉耘正在千方百計尋找關注專車出行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希望由他們幫忙把企業對專車領域的訴求以提案的方式遞交上去。
年初,葉耘所供職的“快的打車”曾因專車服務遭受北京市交通委查處。葉耘是“快的打車”的公共事務總監,盡管“快的打車”和“滴滴打車”合并后的市場份額高達99%,但包括葉耘在內的企業人士,仍對專車市場的前景表示擔憂。交通部曾明確表態,專車服務是創新,但禁止私家車參與。
隨著和交通部門、出租車公司、出租車司機的頻繁交手,這個對傳統出租車行業造成極大沖擊的專車服務,已然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葉耘希望國家層面能夠出臺具體的專車市場指導細則,對“專車服務”這樣一個全新的行業,進行管理而非管控,讓公眾出行實現真正的市場化。
帶著這樣的愿望,葉耘開始了自己的“遞材料”之旅。
在全國政協第十二屆三次會議正式召開的前一天,葉耘偶然認識了一位全國人大代表和一位全國政協委員,他熱切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兩位參會者能夠研究該問題,并提出相關的建議。可惜的是,兩位參會者平時很少使用打車軟件,對該行業并不了解,婉言謝絕了葉耘。
不過,葉耘仍在抓緊時間整理資料,發動自己的所有人脈,繼續找尋代表和委員。他說,代表和委員們會不會提不一定,但起碼要把我們的訴求,盡可能多地傳遞給代表和委員。
表達的力量
每年的兩會,關于環保的議題都是熱點。每到這時候,北京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會格外活躍,作為一個環保界的“老人”,他的“污染地圖”在兩會前夕的一部廣為傳播的紀錄片中走紅了。
環保事關國計民生,可政協中沒有單設‘環保界別。要讓環保話題成為兩會的最強聲音,馬軍這樣的環保人士,或許可稱得上“功不可沒”。
馬軍通過全國政協委員、阿拉善(SEE)公益機構會員萬捷遞交了《關于優化重點污染源信息實時公開的提案》,這已經是萬捷連續第三年倡議環境信息公開。其實,萬捷是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新聞出版界的企業家委員。界別和身份,不影響他們為馬軍的環保倡議代言。2013年,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也曾是該倡議的“代言人”。
2013年兩會前夕,阿拉善公益機構希望征集環保方面的建議,并由該組織成員中的全國政協委員提交兩會——這是個形成公共議題的好機會。馬軍適時提出他的倡議,把全國排放超過65%廢水和工業廢氣的重點監控企業,在網絡向全社會公開。
全國政協委員的身份,顯示出凝聚社會共識、掀起公共討論的威力。
在萬捷提交提案并引發媒體報道之后時隔兩個月,環保部就印發了《國家重點監控企業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辦法(試行)》,要求2014年1月1日起,國家重點監控企業應在環境主管部門統一組織建立的公布平臺上實時公開自行監測信息。后來,得益于這樣的信息公開,馬軍和他的團隊就把信息集成到手機APP里,便于公眾隨時獲取——這就是“污染地圖”的由來。
能獲得媒體廣泛關注固然重要,但馬軍更看重的是,民間呼吁借由提案進入官方渠道,上達主管部門乃至更高決策者,相關部門也必須給出反饋。
而馬軍與另一位“代言人”楊敏德,甚至還有一段“不打不相識”的經歷。香港溢達集團作為一家大型紡織印染企業,是馬軍的監督對象,曾出現在“污染地圖”上。因為此事,董事長楊敏德主動聯系馬軍,對話的結果是,兩人發現自己的共同愿望:希望這家高排放企業能夠在減排上做得更好——他們從“對手”轉為“盟友”。2014年,作為經濟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楊敏德幫馬軍遞交了《關于建立污染物排放與轉移登記制度(PRTR)的提案》。
為什么要通過兩會發出聲音?馬軍覺得,很多事關某一區域生態環境的重大問題,媒體因為種種原因無法進行報道,無法把聲音傳遞出來。這時候,兩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聲平臺,按照國家相關規定,一旦進入議案、提案程序,媒體就能據此進行報道,形成輿論熱潮。
實際上,全國人大代表任玉嶺、全國政協委員張抗抗都曾幫助環保組織遞交議案、提案,成為他們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