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當前香港最大的政治組織,也是香港立法會最大的政黨——民主建港協進聯盟(簡稱“民建聯”)日前提出的有關允許港人自愿服兵役的內容,引發了廣泛關注。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以下簡稱“《基本法》”)里為什么沒有明確規定港人服兵役內容,港人參軍入伍存在哪些法律和現實障礙?
全國港澳研究會維護國家安全專業委員會委員、軍事管理研究所副所長,曾參與駐軍法起草的王新建大校將為我們回答這些問題。
港人不服兵役的歷史背景
從宏觀上講,港人當兵和香港要不要駐軍、港人是否承擔軍費等有關香港防務的問題,是聯系在一起的。香港《基本法》之所以沒有規定港人當兵,恰恰是因為港人在當時有這方面的意見。起草《基本法》時,一些港人提出港人不當兵、香港不承擔軍費開支以及要求不在香港駐軍。當時由于歷史原因,香港一些人對駐軍有疑慮,而且這些疑慮最后形成帶有一定代表性的建議,但他們同時認可香港防務是國防的組成部分,香港防務應由中央政府負責。
在駐軍問題上,小平同志是非常明確和堅定的,但關于港人服兵役和承擔軍費問題,中央做了大度的處理。所以《基本法》明確規定香港防務由中央負責,駐軍費用由中央政府負擔,至于港人服兵役問題,沒有做出明確規定。當時也有另外一個基本考慮,就是駐軍人員全部由內地派出,不在香港居民中招募。這一點雖然在法律上沒有規定,但見諸于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和當時港澳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的公開談話。《基本法》附件三中,也沒有列入國家的《兵役法》,所以目前香港現行法律是沒有兵役制度這一塊的。
不過如果認真研究《基本法》,也可以看出還是隱含了港人和澳門人應該承擔包括兵役義務的軍事性質的服務。為什么這么說呢?兩個《基本法》的第三章講的都是“居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對居民的權利和自由講的很多也很具體,只有最后一條談到居民的義務,即有遵守在特區實行的法律的義務。那么在特區實行的法律有哪些呢?一是特區原有的法律,二是列入《基本法》附件三的全國性法律,還有一部分是特區參加了的國際條約,其中就有《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公約第八條規定“任何人不應被要求從事強迫或強制勞動”,但是“‘強迫或強制勞動一詞不應包括‘任何軍事性質的服務”。意思就是說,公民不得以“強迫或強制勞動”為由拒絕履行軍事性質的服務。
而在港英時期,香港華人加入駐港英軍是比較普遍的現象,駐港英軍的費用也主要是由香港納稅人負擔。當時香港居民中的華裔人士把加入駐港英軍、提供軍事服務作為一種職業選擇,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直接加入駐港英軍部隊作為軍人服役;二是受聘擔任英軍的文職人員,不穿軍裝,提供輔助性保障服務。除了作戰部隊,駐港英軍還有一些輔助軍事力量,像皇家香港軍團、皇家香港輔助空軍和輔助海軍等,香港市民也可以參加。這些輔助部隊基本上和內地預備役部隊差不太多。
港人當兵具備一定的民意基礎
自1999年以來,就有香港的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和社團機構提出過讓在內地讀書的香港青年服兵役的建議,2011年,新民黨還曾征集市民簽名,呼吁支持給予香港人自愿參軍的資格,據媒體報道當時征集到4000多個簽名。之后也有不少社團包括一些知名人士提出類似建議,還有香港居民和青少年家長向中央駐港機構及駐軍建議,要求港人有資格參軍入伍??梢哉f,港人當兵有一定的民意基礎和輿論共識。
日前,民建聯提出首先由在內地上學的香港大學生服兵役,但實際上,這涉及到國家的兵役制度,目前沒有列入《基本法》附件三,同時也意味著不對港人實施,換言之,在內地上學的香港大學生服兵役,還缺乏法律支持。
此外,還涉及到一個特殊問題,因為兵役法主要是考慮到內地的情況,包括兵役登記制度、兵員征集制度、體格檢查制度、政治審查制度以及退役安置制度等,都是根據內地情況做出的安排。同時,香港社會多元,青年所受的教育和背景與內地不一樣,因此政治信仰、身體條件和宗教因素對他們都有多方面的影響,情況比較復雜。香港青年一旦入伍,能否適應中國軍隊的政治約束、紀律約束以及嚴格的軍事訓練要求,也是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
據統計,在700多萬香港人中,有320多萬人持有英國公民(海外)護照(BNO),英國政府關于香港問題的白皮書仍然每每提到,為香港這320萬人提供優質的領事服務。這在法律上必然會產生所謂的“雙重效忠”問題。所以從目前來看,即使在制度和法律上解決了港人當兵問題,能夠適合當兵的港人數量也不會很多。
當然,港人當兵不在于數量多少,而在于其政治意義與法律價值。從香港青年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來看,缺少軍營磨礪和軍事訓練,也不利于他們強健體魄、磨煉意志,增強抗壓能力和應變技巧。作為一個公民來說,其對國家的義務最核心的就是納稅和服兵役。從理論上講,兵役義務是指向國家層面的公共領域,直接為國家盡忠效力,對維系國家和公民的關系、構建國家認同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是公民任何其他義務不能比擬的。
不宜成立專門的軍事編制
軍隊征集兵員屬于中央管理的國防事務,港人能否當兵是中央的權限。同時,在香港確實需要有一定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共識,也需要有批量的符合征兵條件自愿入伍的適齡青年。目前,香港青少年可以通過參加軍事夏令營、少年童軍總會等接受軍事訓練、體驗軍營生活,也可以在大中學校逐步開設國防知識和軍訓課程,培養香港青少年“愛軍尚武”精神和國防觀念,具備基本的軍事素質和強健的體魄,為日后從軍積累經驗和兵源儲備。港人參軍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需要與港人參加其他領域的國家管理事務一并考慮,循序漸進地解決。
針對有人提出能否為港人成立專門的軍事編制進行管理,王新建認為:如果港人當兵,為了便于管理,可以比照解放軍駐少數民族地區的部隊組建民族連的做法,組建“香港連”“香港營”。我個人感覺這種做法不適合港人當兵。因為成立民族連的一個考慮是照顧民族習慣,同時也是一個通俗說法,絕不是一種軍隊編制,更不是清一色一個民族的士兵,仍然是包括有漢族士兵在內的多民族士兵組成的連隊。戰爭年代我軍也曾有過以少數民族為主的軍隊編制,如以朝鮮族、蒙古族為主組成的山地作戰部隊、騎兵部隊等,但和平時期不宜再這樣做。港人除了所受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環境與內地青年有所不同之外,并不是一個特殊群體,更不是一個民族,僅僅是地域的差異。如果冠之以“香港營”“香港連”,并實行特殊管理,不利于港人融入軍營生活和解放軍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