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明
我在北京郊區的縣里工作,是某職能部門的一名公務員。我所在的部門算是基層單位了,往上數,市里、省里、部里都是上級;往下數,就到鄉里、村里,直面百姓了。用習總書記的話說,我們就是“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郡縣治天下安嘛!所以,縣里的情況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中國政治生態的縮影。就拿八項規定來說吧,觸動最大、影響最深、改變最多的應該就是我們這些基層公務員了。
說實話,八項規定剛發布的時候,我也是一笑了之。人家說得很清楚嘛,整頓的是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的作風問題。且不說我這芝麻綠豆大的官,就是縣政府離中南海還有十萬八千里呢。再說了,這樣的規定以前出了一籮筐,還不就束之高閣,頂多再來“一陣風”似的整頓,過后該咋地還咋地唄。
不過,很快事實就證明我的判斷是大大的錯誤。先是省里、市里三令五申,縣里大會小會不斷強調,接著中央紀委接連不斷地公開曝光,點名道姓啊,這震懾力前所未有。同事們都隱約不安起來,看來中央真是要狠下一條心,“壯士斷腕”,整頓黨風政風了。
“舌尖上的浪費”戛然而止
在中國,考察風氣最好的地方在哪里?答案是酒桌。觥籌交錯之間,窮形盡相;酒酣耳熱之際,目眩神迷。說實話,我不好酒,也不善飲酒。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領導專門設宴請幾個入職的新人,說你們已經通過了筆試、面試,今天,我們來道“酒試”。既然領導已經發話,我們幾個二十來歲的小伙子、大姑娘全上陣。一頓豪飲之后,當場就趴下了一個!開始還有些不好意思,后來就見怪不怪了。“革命小酒天天有”,不喝酒,怎么開展工作?特別是上級領導來調研、檢查,不管官大官小,酒都得陪好,菜都得上好。那段日子,我幾乎沒怎么在家吃過飯,不是在酒桌上,就是在趕往酒桌的路上。真是又苦又累還傷胃啊!
社會風氣如此,大家只能疲于應付。我們一般干部還算好,領導們更是辛苦。有位領導調到鎮里工作,每到年節,底下的幾個村都要請他客,縣里的幾個部門他又要去跑。一晚上趕個三五場算是家常便飯。其實,領導也累也煩,但是去了這家就不能不去那家,請了這個就不能不請那個。世風如此,誰都脫不了身啊!
公款大吃大喝,對個人而言,會傷胃;對黨紀而言,屬違背;對社會而言,真浪費。
古語云:“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八項規定施行三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其實由奢入儉,不是難不難的問題,而是愿不愿意的問題。就拿我自己來說,身邊的公款宴請越來越少,即使請客,也都要列明請的誰、吃的啥。慢慢的,大家都吃得少了,簡單了,也輕松了。干部回家吃飯的機會多了,看書學習的時間多了,飲食規律,身體清爽,工作也有精力了。更重要的是,黨風政風的轉變,帶動著社風民風的改善。我們單位旁邊有家高檔酒店,以往消費都是四位數起,有一天妻子看到他們推出了團購套餐,說“八項規定真的起作用了!”
“隱形福利”一去不返
這兩年,公務員考試一直高燒不退。究其原因,無非是工作穩定,福利待遇好。雖然不像網上傳得那么邪乎,但相對而言公務員的待遇還算不錯,特別是一些隱性福利也還誘人。比如,每逢年節,發點油米蛋奶之類是常有的事;組織活動,買幾身衣服、拿幾件獎品就算是激勵;外出考察調研,游游山、玩玩水也在情理之中;有職有權的部門,額外發一些津貼補貼更是屢見不鮮。
就拿我們單位來說吧,工資雖然不多,但是把加班費啊、購物卡啊、各類津貼啊、節日補貼啊、年終獎啊,雜七雜八的加到一起也還可以。每年單位還會公費組織大家出去旅游一趟,平時也會有企業給點土特產、送個小紅包之類的。對于一般干部而言,雖然不富裕,但也優哉游哉。對于領導干部而言,則更有一番天地。公車就是私車,上班接、下班送,節假日也要用一用;工作人員就是管家,招手即來,揮手即去,一定隨叫隨到。怪不得人民日報批評有的領導干部“生活不能自理”。外出有專車,公交從來沒坐過;乘飛機有秘書買好票,又走要客通道,根本不需要操心;看病走的都是高干醫療,人再多也不愁掛號……
“八項規定”勁風一吹,這些隱形福利都煙消云散。補貼津貼再也不敢發了,獎品禮物再也不敢領了。上個月我參加了一次演講比賽,獲得的獎勵就只是幾本書了。看看領導們,有的上下班騎自行車了,有的下鄉遇雨自己打傘了,有的開會自己寫講話稿了……再看看單位里,過年過節機關門口再也不會車水馬龍了,婚喪嫁娶再也沒人敢大操大辦了……風氣大為好轉,面貌煥然一新。
說實話,沒了那些隱形福利,公務員的吸引力大大下降,辭職的人也大大增多。不過話說回來,那些總想著當官發財的人也確實不適合公務員的工作。公務員是人民公仆,如果沒有一點“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的情懷,還真沒法干。當然,公務員也是人,也要生活,“隱形福利”沒有了,“陽光工資”就必須提上去。好在國家早有頂層設計,公務員的薪酬增長機制也在逐步完善。有大志者,依然可以在公務員崗位上大顯身手。
是“緊箍咒”,更是“護身符”
八項規定實施三年來,成效顯著,世人有目共睹。作為一名基層公務員,我認為八項規定既是一道“緊箍咒”,更是一條“護身符”。對于那些喜歡應酬、愛講排場、總是端著官架子、擺著老爺譜的人來說,八項規定是礙手礙腳的“緊箍咒”;但對于那些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勤勤懇懇為人民服務的人來說,八項規定則是一條保駕護航的“護身符”。
這條“護身符”激濁揚清,凈化風氣,掃清了官場中的“霧霾”,帶來了政壇上的“新風”。從大的方面看,中國的政治生態得到了改善,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升;從小的方面看,黨員干部的工作作風普遍得到改進,工作日午間飲酒、上班時間扎堆聊天、上網購物等現象大大減少,機關的不良風氣得到有效遏制。
但實事求是的講,目前的情形是懾于壓力不敢伸手的多,自覺自愿嚴守規定的還不夠普遍。“四風”問題樹倒根在,違反規定時有發生,一些人在三令五申之下仍然不收手,我行我素,只是從地上轉到地下,從顯性轉為隱形,酒店不讓去就去會所,會所不讓去就去所謂的食堂……還有一些人心存僥幸,錯誤地認為忍過這一陣還會放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四風”問題的“病原體”還沒有根除。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八項規定要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需要領導干部率先垂范、以身作則;需要加強執紀問責,層層傳導壓力,看住自家門,管好自家人;更需要推進制度建設,完善公車改革、會所整治、辦公用房等方面的制度,把制度的籠子越扎越緊。
“有其始之,則已之也難”,我們當慎終如始,橫下一條心,在堅持中見常態,讓八項規定入腦入心入行,使之切實成為黨員干部們干事創業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