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銳
自2012年12月4日問世至今,中央八項規定已實施近3年。中央以不變的節奏狠抓“糾四風”,各級紀委打出“監督+問責+通報”組合拳,交出一份高分答卷。
近3年來,與八項規定有關的政策,在改變政治生態的同時,也深刻影響著公務人員,乃至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隨之而來的“如何做到持之以恒”、“少數干部為官不為”、“個別機關有錢不敢花、項目批下來不敢開工”、公務員辭職潮等話題,均引發廣泛討論。
對此諸多熱點敏感問題,多名反腐和黨建領域知名專家予以回應,共同為八項規定走向制度化、常態化支招。
公款吃喝因何“反彈”?
八項規定制定近3年,在治理違規公款吃喝、公款出國旅游、違規大操大辦、公車私用、收受禮品禮金等方面成效明顯。但根據新華社報道,今年上半年,查處的公款旅游、公款吃喝等問題有增無減。為什么3年高壓下,一些指標仍有反彈跡象?
中共成都市委黨校教授劉益飛說:“就我個人而言,最直觀的感受是公款大吃大喝的少了,這已成為糾‘四風的一大成績。公費旅游也受到極大限制。最不滿意的就是公車改革。據我所知,有地方副局級干部仍違規配專車。”
中國人民大學反腐敗與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輝說:“違規公款吃喝、公款送禮、出國境旅游等都得到明顯限制。公款吃喝與過去有“天壤之別”,公款出國減少,很大原因是較易管控,近幾年出臺了多項規范性規定,不批就出不去。有基層干部還跟我說,現在迎來送往減少了,上級檢查,接待也更簡單?!钡演x也直言:“個別數據即使增加或反彈,也應該是正常的,體現出‘四風的頑固性。因為個體在不同節點的選擇不一樣,西方有個哥森定律,講的是消費與享樂的關系。人們往往選擇對自身影響最小、享樂最大的消費,違紀者也類似。糾‘四風開始時,他們可能會收斂???年了,壓力和自我約束就可能會降低,老毛病重犯?!?/p>
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任建明則堅信,違反八項規定問題的總數比以往是有明顯下降的。而公款旅游等問題的增加,很可能因為查處的力度在加大。
還應在哪些難題上取得突破?
就目前來看,一些地方貫徹八項規定精神是出現了偏差的。毛昭輝講了一個例子:浙江某地一單位接待點了一包煙多花了200多塊,被嚴重警告。由此可見,有的地方反“四風”,將公款吃喝、公車私用等作為重點。但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文山會海等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此外,各地落實規定的細則彈性較大,如某地有人公款打了一天牌,僅給予警告處分。
標準不統一,就會對官員行為選擇帶來影響。對此,劉益飛認為:一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二是矯枉過正,比如一些地方抹掉職工正常福利。此外,一些地方對群眾舉報仍然不公開。還有個別監督機關,對群眾反映的問題睜只眼閉只眼,因為它自己就不夠“硬”。
想要持久貫徹八項規定精神,劉益飛認為,還需領導機關有所改變:如領導調研由“安排式”真正變為“隨機式”;出臺更具體的限制性規定,確保領導與下屬是工作關系,不能搞人身依附等。
毛昭輝則認為:“四風”泛濫也暴露出制度存在改進空間。比如官僚主義,就與對上負責的體制、科層制度有關。享樂奢靡,又與現行財政體制、預算監督不到位有關。因此,我們首先應反對特權思想、特權行為和某些特權制度;其次,強化政府效能建設,解決為官不為。
關了“后門”,如何調動基層干部積極性?
反“四風”后,干部隱性收入普遍減少,堵了后門;而要大幅度提高基層公務員工資,還不太現實。一些鄉鎮領導反映,有下屬干事缺乏動力,公務員離職潮也開始出現。全國高校廉政研究與教育學會副會長李景平認為,對于這些“不為”的干部,要區別多種情況,要逐一甄別。對那些因灰色收入被取消而不為的,進行組織調整。對取消隱性收入認識不到位的,要幫助其更新觀念,基層也從中央漲工資政策中得到了好處。
毛昭輝則認為,公務員漲工資,要體現對基層、山區落后地區公務員的傾斜。公務員法中規定,公務員工資要與經濟發展相協調,與社會進步相適應。經濟方面,一是可以以制度形式確定下來,如每隔多少年,工資增加多少比例,解決現在隨意性大的問題,讓基層公務員看到希望。二是可試行廉政保證金和廉潔年金制度。
劉益飛認為公務員還有很多其他職業享受不到的好處,比如職業優越感、榮譽感,幫群眾辦事,人生價值的實現感。有晉升機會及相對理想的福利。機關里的年輕人需要對去留做出價值判斷,不應消極怠工。這一輪公務員離職潮,某種程度也是“大浪淘沙”。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中央出臺了多項制度,對干部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對基層組織及鄉鎮干部的適應能力進行考驗。
劉益飛說前兩年賈平凹的小說《帶燈》,寫了鄉鎮信訪干部面對的尖銳矛盾,很現實。跟上中央步伐需要基層干部敬業,基層領導更要有擔當。組織上也應想辦法扭轉選人用人中的逆淘汰,把政治生態搞好一點。這樣即使基層工資少一點,很多人也愿意干。
李景平則提出了具體的解決辦法:可通過“嚴格進口,調節出口”解決部分基層干部的“本領恐慌”。一方面,對剛進隊伍的年輕人一開始就從嚴要求,現在公務員熱降溫也是自然調節。另一方面,對經過理論和實踐培訓學習,仍跟不上形勢的,按干部能上能下等要求調離重要崗位。
沖擊傳統人情社會了嗎?
八項規定出臺近3年,狠糾“四風”,有人認為,它對中國傳統的人情社會、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沖擊。這些沖擊表現在哪些方面,如何看待其作用?
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翟學偉認為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遇事往往不喜歡只講規則,而是追求“情理交融”。可以說,人情是中國文化的底色。但是,近來人情成了一些人違法的幌子。兩種“人情”要區分開。前者重義輕利,與制度、社會良性互動;后者唯利是圖,打破制度束縛。
八項規定出臺近3年,為制度與人情,正常的人情與異化的人情都劃出了界限——干部要做到公私分明。傳統社會是以家族為基礎,由人情主導;現代社會則是以法治為基礎,由規則主導。出臺八項規定、反“四風”,正是旨在明確黨員的行為規則。今后在公事中夾雜人情因素的情況將越來越少。 摘編自2015年第10期《廉政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