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奇函
只有開拓自己的眼界和見識,才有可能過上一種更高質量的精神生活。從容,從來不是一種刻意做出來的狀態,而是一種以實力為支撐的自然散發。
在LSE的一個社團迎新的時候,每個人自我介紹,輪到一個一身LV,手拎愛馬仕的女孩子時,說起愛好,她想了想說:喜歡跑車。然后淡定地坐下了。很多同學你看我我看你,投以“炫富”的判斷目光——“這個妹子是來拉仇恨的?”
但是在后來的小組聊天中,我們發現,這個女孩子謙遜乖巧,真實自然,并不屬于我們所知的那類熱衷“炫富”的人。真實的情況是,女孩從小家境就很優越,周邊朋友也都是相當的家境。在她和她朋友們的生活中,一件香奈兒和我們很多人眼中的優衣庫一樣。她也從來沒有覺得說“喜歡跑車”是炫耀,因為在她的圈子里,喜歡跑車和我們很多人喜歡郵票一樣普通。
為什么她“衣著香奈兒愛馬仕,說喜歡跑車”我們就會覺得她炫耀,而如果她“衣著only優衣庫,喜歡吃肯德基”我們就不會覺得呢?不是因為她炫耀,而是我們太low。掙扎在基本生活水平的我們面對一句從容淡定的“喜歡跑車”瞬間心生鄙視,原因不是人家愛炫,而是因為我們太窮。
畢業的時候,一個同學去了UBS,他的年薪大約60到80w。那年就業環境很糟,基本上能有個年薪12w的工作已經不錯了。我們有同學得知后向他恭喜,而他一臉無奈地說:“其實這個工資我不滿意。”有些人對我說 :“TMD還讓不讓我們活了?”
但是,仔細想想他暑期實習的單位,比UBS還要牛。而且我們同學之中他這個級別的大神,以及一些在我們看來在成績、綜合能力等并不如他的大神們,好幾個找到了比他年薪更高的工作。對他而言,他的那個工作確實不是一份理想的工作。他100w+年薪實力的人,拿著60w的年薪想想確實有些遺憾。
為什么他“拿著60w+的工資遺憾工資低”我們就會覺得他炫耀,而如果他“每個月3000+,抱怨工資低”我們就不會覺得呢?不是因為他炫耀,而是我們太low。辛苦如狗一樣找工作的我們,面對一份抱怨60w+年薪的無奈瞬間心生鄙視,原因不是人家愛炫,而是因為我們太挫。
有一個師兄,跟我們吐槽他找不到女朋友,但是這師兄每天身邊鶯歌燕舞,被各種美女環繞,給人感覺就是天天約會都不帶重樣的高富帥,結果很多弟兄跪了,高呼:“哥,咱能不炫妹子嗎?求求你了。”
后來這個師兄和一個海歸二代女神在一起了。現在想想這位師兄在金融圈工作,擅長國標和鋼琴,父親是大學教授,自己有六塊腹肌。這種高質量男生確實想找匹配的妹子不容易。想想之前每天圍繞在他身邊的“庸脂俗粉”,確實難以讓這位睥睨屌絲的男神上眼。
為什么他“吐槽沒有女朋友”我們就會覺得他炫耀呢?不是因為他在炫耀,而是我們太low。對于我們這些專職備胎來說,能有一個女友就不錯了,哪還能有機會像他一樣有那么多妹子可選?
要這么回憶下去,八天八夜不夠用,我們總把一些人的無意識流露當作炫耀。而事實上被我們當作炫耀的東西,在人家看來,都普通到不用考慮說出來之后給人帶來的感受——誰會在乎告訴別人我吃了一碗難吃的米飯呢?當然在每天吃不上米飯的人面前,還是有可能被看成在“炫耀”。
在哪里欲求不滿,我們就在哪里憤怒。我們在乎的不是他們有什么,而是跟他們比我們沒有什么。我們評定一個人是否在炫耀,不是根據他說的內容本身,而是根據我們對他所擁有東西的稀缺程度,我們對此的憤怒以及衍生出來的敵意,根源于我們的欲求不滿。
“我想要的我弄不到,你有你還抱怨你太少,啊啊啊你個賤人!馬太效應不帶你這么玩的!”——“欲望”真的是“化腐朽為神奇”的魔法劑,一句普通的坦言經它點化立馬變成炫耀。隨口一說帶來的敵意就這么灑脫,欲望一起,呼嘯奔騰。
一個十惡不赦的學霸面對九十九分時候的縱橫老淚,只有另一個惡貫滿盈的學霸才能理解。面對學渣嫉惡如仇的眼神,他們是那么的無辜又無助。一個肉嘟嘟的富婆在一個難民面前一邊吃肉一邊吧唧嘴,這就是赤裸裸挑釁,但是在一個苗條的女神面前這就是自取其辱。在另一個肉呼呼的肥婆面前就會聽見:“矮油,自己人啊!清蒸的還是紅燒的?”
想一想,社會環境如此復雜,欲望訴求如此多元,稀缺資源如此紛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忌諱則要多得多。因為你真不知道你多么習以為常的事情,在有些特定的情況下被一些人看來是多么“炫耀”。如果你在六十年代,逢人就問“吃了么”,你就是在炫耀。你在工科學校你問,“哥你看我妹子靚麗嘛?”你就是個賤人。
記得當年小沈陽說:“啥叫善良,別人吃不上肉,你吃上肉別吧唧嘴就是善良。”干投行的喊“工資不夠高”,干咨詢的哭了;干咨詢的喊“平臺不夠高”,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哭了;四大的喊“生活太單調”,搞科研的哭了;搞科研的喊“生活保障低”,干傳媒的哭了;干傳媒的喊“工作不自由”,在國企的哭了;在國企的喊“升遷無前途”,公務員哭了;公務員喊“社會地位低”,干投行的哭了……
只有見過真正的大江大海,才不會輕易鄙夷未見過波浪滔滔的嘆息。當我們再被某個言行激發反感甚至激怒而原因是我們認為他在炫耀的時候,我們可以明確告訴自己:我在這方面很弱,確實很弱——當我們還很弱小的時候,我們唯有學會淡定與包容。不要去攻擊別人的“炫耀”,不管他是否是真的炫耀,因為這只會暴露我們的軟弱——而已。
哪怕你想更好地掩飾自己的短缺,也要更將注意力集中在進步。因為當你滿心咒怨,謾罵一個炫耀“賤人”的時候,實際上人家只是無意識將自己最普通的一面流露出來了。你這一怒,就暴露了你的階層,你的貧窮,你的丑陋,你的愚蠢等等任何你本來一直想掩飾的方面——沒有比憤怒更赤裸裸地將一個人暴露得更徹底的了。
與其任每次面對炫耀的不爽和憤懣憋出內傷或者罵出外丑,倒不如好好利用這股黑暗能量,刺激自己工作更努力,學習更刻骨,化妝更認真,減肥更起勁。
這樣你不僅逃離了無休止的樣貌羞辱、智力比拼、財富虐殺等帶來的精神折磨,你還有更多的機會去縮小這段差距以及減少其帶來的精神壓迫。更為關鍵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慢慢認同這種差距的合理性——先天稟賦,后天機遇和努力等綜合作用下的差距的合理性,你的痛苦會被這種合理性逐漸削平。
曾國藩說:“欲宏其量,必擴其識”。我們的憤怒源于我們的脆弱——我們的欲求不滿——弱小而不能達到我們自身的期待。當我們的能力不能匹配上我們的野心,我們會很痛苦;當這種匹配被別人從容公開展示,我們就會更痛苦。痛苦,就是因為我們太弱。
變強,只有變強。當我們足夠強大的時候,我們是很難被冒犯到的,因為曾經刺激到我們自尊心,被我們認為是炫耀的東西,已經變成我們家常便飯甚至不屑一顧的雜物。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歸根結底是以自身稟賦和能力為基礎的。只有開拓自己的眼界和見識,才有可能過上一種更高質量的精神生活。從容,從來不是一種刻意做出來的狀態,而是一種以實力為支撐的自然散發。
摘編自人民文學出版社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