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子寧
有這樣一種說法: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用溫州話當秘密通訊時的工具,日軍對此無能為力,只能干瞪眼。溫州話素以難懂著名,不但北方人一個字都聽不懂,就連溫州的北鄰臺州、南鄰福州的居民對溫州話也無能為力。溫州話不但在中國聲名遠播,甚至美國電視劇《盲點》中也將溫州話稱為“惡魔的語言”,以溫州話編譯的信息難倒了美國FBI情報人員。溫州話如此難懂,抗日戰爭時期它真的被用來當作密碼語言嗎?
到底是抗戰還是越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也確實有一種語言因為其難懂,起到了為通訊加密的作用。這種語言就是美國新墨西哥州土著居民納瓦霍人的語言納瓦霍語。
1942年,洛杉磯工程師菲利普·約翰斯頓向美國海軍陸戰隊提議使用納瓦霍語通信以增加敵方破譯情報的難度。建議被海軍陸戰隊少將克萊頓·巴爾尼·沃格爾采納。海軍陸戰隊招募了29名納瓦霍族男性用以傳遞秘密信息。
美國海軍陸戰隊與這首批29名特招入伍的納瓦霍人合作制作了一套以納瓦霍語為基礎的語音密碼。這樣就算情報被會納瓦霍語的人截獲,也不能輕易聽懂其中意思。他們屢建奇功,尤其在硫磺島戰役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納瓦霍人的英雄事跡后來還被改編成好萊塢大片《風語者》。
不過,溫州話在抗戰期間大顯神通的故事,目前網上各種版本都在重要細節上語焉不詳:到底是誰決定組建溫州話情報隊?是什么時候派上用場的?在哪些情況下使用過?這類信息統統付之闕如。
仔細檢索,溫州話作為通訊密碼還有另外一個版本:中國在對越戰爭期間曾以溫州話作為密碼,隨著抗戰話題漸熱,故事場景才變成了抗戰。但無論哪個版本,都像是受《風語者》啟發的產物。
不過,對越戰爭時確實有過方言“加密”的出處,只是并不像《風語者》用于電報加密,而是為了阻止越南人竊聽陣地通話——當時中越兩軍陣地犬牙交錯對峙,有線無線都極易竊聽,越南人普遍懂漢語,而解放軍少有人懂越南語。
1990年出版的《中越戰爭秘錄》曾用相當篇幅介紹解放軍如何應付越軍竊聽,當時越南人不但竊聽,甚至囂張地用漢語干擾通話,前線士兵被迫發明了一套暗語系統,還用上了方言,不過出場的是唐山話而非溫州話——
越軍884電臺:“中國兵,聽說你們北京話說的挺好,說兩句咱們聽聽?!?/p>
我軍884電臺:“小子,亭著,握曹逆麻?!保ㄌ粕皆挘?/p>
“你說什么?”“握曹逆麻!”“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也曹你麻!”
這大概是戰場上以方言擊敗敵人的最早版本。只是唐山話基本不構成理解屏障,當時各貓耳洞官兵自創的“黑話”意義有限——無非是以常見動植物替換軍事名詞,幾無任何智力含量,監聽者無需太費腦子就能猜出他們在說什么。
如果當時真用上溫州話,它確實能阻斷越南人監聽——如果每個貓耳洞都能配一名溫州兵的話。但當時除了貓耳洞的基層士兵,解放軍似乎并不在意越南人肆意監聽。而網傳版本中,“八路軍之間聯絡用電話或者步話機”之說不靠譜的地方在于,八路軍遠沒有富裕到可以大量使用電話或步話機的地步。那么,溫州話是否能像納瓦霍語一樣用于電報加密呢?
合適的秘密語言
納瓦霍語之所以能勝任密碼語言,和其本身的特點密不可分,遺憾的是,溫州話并不具備這些特質。
若想用一種語言作為秘密傳輸用具,能通此種語言的人數不宜過多。納瓦霍語使用范圍基本限于美國新墨西哥州和亞利桑那州的納瓦霍族人,今天納瓦霍人人口也不過30萬,其中還有10萬左右不會說納瓦霍語。二戰開始時,外族人懂得納瓦霍語的不超過30人。美國的敵國德國和日本幾乎可以肯定無人能懂納瓦霍語。
但能說溫州話的人要多得多,能聽懂的則更多。1931年全溫州地區人口即有255萬人。除了樂清清江以北講臺州話,洞頭、平陽、蒼南、泰順各有一部分說閩語,蒼南金鄉說北部吳語外,其他均通行溫州話。此外,麗水青田部分地區、臺州玉環一角也說溫州話。由于溫州的重要地位,浙南其他地方會說溫州話并不鮮見。
溫州1941年4月19日就淪陷于敵手。日本人控制下能懂溫州話的人少說也有幾百萬,而當時德軍、日軍手里幾乎一個會說納瓦霍語的人都沒有。
就算日本沒有占領溫州,日本人也不缺懂溫州話的人——溫州是著名僑鄉,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溫州就有大批農民、手工業者和知識分子或迫于生計,或由于其他原因東渡日本。
從語言學本身特征來看,溫州話的“難懂”和納瓦霍語也不在一個層次上。
納瓦霍語的語法對從小會說納瓦霍語的人來說并不構成任何問題,但其語法無論是和德語還是日語都相差非常之大,甚至連和自己同屬納-德內語系的種種近親都無法進行有意義的交流。如此一來,學習納瓦霍語對于外族人來說就成了一項異常艱巨的任務。
事實上,希特勒早就設想過美國人可能會利用當地印第安土著進行秘密通訊,二戰爆發前就派出30位德國人類學家赴美國學習當地語言。因此,美國二戰時用印第安語言通訊主要是在太平洋戰場,在歐洲戰場出于安全考慮并未大規模采用。
溫州話對日本人很難么
溫州話雖然難懂,但遠不像納瓦霍語一樣難學。
溫州話和其他方言互通度極低的主要原因是字音差距。不要說北方人完全聽不懂,閩語人也如同天書,吳語區其他地區跟溫州往往也是雞同鴨講。這點和北部吳語從常州到臺州都有相當高的互通度完全不同。
刨除語音上的差別,溫州話并不那么復雜難學。在詞匯和語法上,溫州話和其他漢語的差距就要小很多。溫州確實存在相當多的特色詞匯,如“間歇雨”稱“汏浪”,“打閃”稱“龍爍起”,“現在”稱“能屆”,“早秈米”稱“白兒”、“馬鈴薯”稱“番人芋”、“貓頭鷹”稱“逐萑”等,皆非外地人能聽得明白的。語法上也和官話有所不同。
不過作為漢語的一員,總體而言溫州話的基本架構仍然和其他漢語相當接近,和各吳語方言則更為類似(上述特征不少也見于臺州話等)。也就是說,克服字音障礙后,溫州話其實并不算難懂。
作為浙江南部的重要方言,溫州話很早就受到語言學家們的注意。早在清末民初,永嘉人謝思澤即編纂成功溫州話韻書《因音求字》,此后直到抗日戰爭之前,先后還有《溫州方言初稿》、《通俗字書》、《四聲正誤》、《甌音求字》、《甌海方言》、《字衡》、《東甌音典》等等一大串溫州地方字書韻書出爐,學習材料可謂極為豐富。
退一萬步,就算日本沒有占領溫州,日本本土也沒有溫州人,這也難不倒他們。
日本人真要學溫州話,連會漢字都不用——作為基督教進入中國的橋頭堡之一,活躍于溫州的傳教士們為了傳教之便紛紛學習溫州話,并留下大量拉丁字母寫成的教材。如英國人蘇慧廉(W.E. Soothill)就利用自己編的“溫州方言教會羅馬字”寫了《溫州土話初學》(Ue-tsiu T‘u-‘o Ts‘u-‘oh),并用以翻譯出版圣經《Sang Iah Sing Shi 新約圣書》。
如此便利的學習條件,侵華日軍要掌握溫州話并非難事。與之相比,納瓦霍語在二戰前純屬口語,不但沒有正字法,甚至連本字典都沒有,就算有心人想要學,也是困難重重。
因此,抗戰時期溫州話被作為密碼語言使用不但史料不支持,語言學上也很難說通。溫州籍士官之間臨時用溫州話保密交流有可能,真要說中國軍隊曾專門指定用溫州話秘密通訊那就太侮辱中國軍人智商了。
摘編自大象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