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眉
最近這段時間,文藝界挺熱鬧。
賈玲惡搞花木蘭,陳凱歌丑化道教界,相關機構紛紛出面要求“道歉”,結果馮小剛微博上,“鍵盤俠”發功,指點天下,攪渾了輿論,帶火了“道歉體”,愁壞了文藝工作者。
這些關于“惡搞”的道歉,遭遇到了集體無意識的惡搞。“要不要道歉”,儼然已經成為一個公共話題。
這場由馮小剛致開幕詞、網友傾情參與的 “道歉大賽”不禁讓人想起了《歡樂喜劇人》的宣傳語:“搞笑,我們是認真的!”
喜劇界人士如此認真搞笑,觀眾卻并不買賬,更讓人難堪的是,還一次一次淪為被搞笑的對象,難怪業內人士曾經感嘆,如今是“喜劇的末法時代”。
的確,在現在這個大家看周星馳都不會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段子手的時代,喜劇的新鮮感更難維持了,人們對喜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有人悲觀,說,喜劇已死,有事燒紙。
其實喜劇從業人員也大可不必過于悲觀。從前讀蕭伯納,記得他寫過這么一句,大意是,在美國懂財經事務的國會議員少得可憐,屈伐木工人之指可數。一句之內,多重諷刺,屈指可數已經夠少,可在那個年代,伐木工人在工作中被鋸斷手指的情況又經常發生。
人民當然樂意擁抱這樣的幽默,因為只要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喜劇一定會成為無往而不勝的藝術。這話一點都不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