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眉
7月24日,《雷鋒》雜志在北京創刊,這是中國第一本在全國公開發行、傳播雷鋒精神的專業雜志,起步發行量是5萬份。《雷鋒》雜志是由人民出版社主管,人民出版社、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中國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共同主辦的。該刊旨在弘揚雷鋒精神,傳播雷鋒文化,為推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貢獻。
對于一個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存在于媒體鋪天蓋地宣傳中的人物,一個已為人們所熟知的精神象征、文化符號,為什么還需要一本專門的雜志作為宣傳平臺?它又如何在當前的傳播規律下打動受眾?
談及辦刊動機,《雷鋒》雜志編委會常務副主任、總編輯陶克坦言,他們確實面臨人力和財力不足的問題,但是各地一些雷鋒社團成員,以及有雷鋒情懷的人希望能夠拿到這樣一本雜志。再者就是保證權威性,畢竟雜志白紙黑字,網絡的權威性還是比不上紙媒。而且雜志的采編團隊也很強大,他們其中一部分是各地研究雷鋒的學者、專家;更多的是年輕大學生,包括中央網站一些有雷鋒情結的研究生;還有一些新聞界的朋友們也幫他們做顧問和兼職編輯。最關鍵的是他們組建了理論水平比較高的顧問團和智庫,顧問團成員包括原中央政治局委員遲浩田,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主任顧秀蓮等;智庫成員主要是軍隊在職的一批研究理論的年輕專家,一個月開一次會,用于評估雜志。
信仰和真實永遠是打動人的主旋律
7月26日,陶克在接受采訪時提出了這兩個關鍵詞——信仰和真實。
他指出信仰之于當下社會現狀的重要性,而《雷鋒》雜志正應追求信仰、傳播文化的需求;其內容的真實性是打動受眾之處:“現在不少年輕人不是喜歡求證嗎?我們的內容絕對真實。”
陶克對于真實性的重視,源于今年年初甚囂于網絡的雷鋒“虛假論”,此番論調令這位在解放軍報擔任副總編輯多年,同時研究雷鋒文化長達15年的少將頗感憤懣。他說,早在中國共產黨宣傳雷鋒事跡之初,就已嚴格核實過其事跡的真實性。陶克指出,當時中央關于雷鋒的宣傳紀律中還有“宣傳雷鋒誰造假,開除誰的黨籍”的嚴規。
陶克說,1963年2月7日,《人民日報》用兩個半的版面大篇幅刊登雷鋒事跡。當天晚上周恩來致電時任人民日報總編輯兼新華社社長吳冷西,表示雷鋒的事跡可能會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要求核準事實。此后,中宣部、解放軍總政治部、共青團中央、沈陽軍區和雷鋒生前所在部隊,聯合組織了三個調查組分赴雷鋒的部隊、家鄉等地,對登過報紙的事實和細節進行核對。
細節核對到什么程度?陶克舉了個例子,某年中秋適逢雷鋒母親的忌日,報道中有類似“一曲《良宵》響起,雷鋒流下眼淚”這樣的描述。調查組就問雷鋒的戰友當時有沒有聽到《良宵》,結果戰士們說不知道《良宵》是什么。
還有一次,雷鋒所在團宣傳部部長吳廣信因未經審閱批準就在《營口日報》上發表關于雷鋒的文章而受到處分,并從此被禁止參與任何關于雷鋒的報道。
陶克認為,目前有一部分人在網上闡釋“虛假論”的成因,一方面源于敵對勢力意圖摧毀國人的信仰,具體行動從抹黑影響全民族的人物開始;另一方面,是當下盛行的揭秘、還原歷史之風刺激到人們的興奮點,而有些人正是打著“揭秘”的旗號顛倒是非。
“如果否定了雷鋒,就是否定了我們歷代國家領導人抓的道德工作,就否定了千萬相信雷鋒的人和一批批道德模范。否定雷鋒會令我們的人民無所適從。”陶克表示。
不光有《雷鋒》雜志,其實還有“雷鋒頻道”
當然這只是陶克的觀點,但如果《雷鋒》雜志的發行,確實能夠在促進社會風氣、道德風范方面起到作用,這也是好事一樁。事實上不僅有《雷鋒》雜志,還有“雷鋒頻道”。
在今年3月份,遼寧省撫順廣播電視臺于當月25日正式開播了“雷鋒頻道”,這是中國第一家以雷鋒名字命名的電視頻道。
據介紹,“雷鋒頻道”打造推出了新聞類節目《陽光資訊》,專題類節目《與愛同行》《政風民心》《最美身邊人》,記錄類節目《走進雷鋒》等自辦節目,同時引進了一些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關的專題節目、公益廣告及其影視作品。
宣傳雷鋒,無論是公益需求,還是特定要求,這都無可厚非。畢竟,即便雷鋒成為了某種意義的文化符號,但誰也不能否認其曾經做下的那些好事。這值得人們去學習,去尊敬。尤其是在現今這個顯得有些浮躁冷漠的社會中。
救人受傷卻得不到當事人一句感謝、扶了跌倒的老奶奶卻陷入麻煩,這種事情的連番發生,讓人寒心,并造成了更壞的社會影響。所以,如果買了《雷鋒》雜志,看了“雷鋒頻道”,了解了各種各樣的好人事跡,人人都能成為雷鋒,這當然是善莫大焉的事情,但在我們的主流媒體號召見義勇為、樂于助人的背后,也應該有配套的保障或者說獎勵措施。社會風氣的改善,需要一系列的措施。除了宣傳雷鋒,還有很多很多工作要做。當然,社會越來越美好,這是全國人民的心聲與向往。
與“雷鋒”沒有半毛錢關系的雷鋒網怎么辦
據了解,在《雷鋒》雜志創刊后,全國“雷鋒”門戶網站、“好人雷鋒”微信公眾號等也將逐步推出,那么現在有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出現了,那雷鋒網怎么辦?
您看到這里,可能會覺得編輯的腦袋大概秀逗了,雷鋒網該干什么就干什么唄,這有什么好討論?
如果您這么想,那您就錯了。
據相關資料顯示,雷鋒網由一群移動互聯網的信徒創辦于2011年,創始人之一為林軍。從起始的科技博客,雷鋒網逐步發展成一個科技信息與產品服務平臺。該網隸屬于深圳英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專注于移動互聯網與智能硬件的未來,在新媒體業務上為讀者提供關于移動互聯網、硬件創業以及軟硬件結合開發的第一手資訊與行業深度解讀。
根據百度百科,該網之所以叫雷鋒網,源于“雷者,萬鈞之勢;鋒者,銳利之芒。”雷鋒網希望通過這個名字,與正在爆發的移動互聯網革命同生同息,與越來越多投身這個行業的創業者和從業者共成雷霆之景,鋒芒之相。
所以,雷鋒網其實與“雷鋒”沒什么關系,不知道《雷鋒》雜志知道這個事情了會怎么想。不過據了解,目前雷鋒網的網站域名為“leiphone.com”,而非“leifeng.com”。但是,如果要推出一個以雷鋒精神為主旨的網站,那該叫什么名字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