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在二戰結束50年后的1995年,時任日本首相、社會黨總裁村山富市發表了一個經過國會和內閣討論后確定的談話,史稱“村山談話”。
“村山談話”有三個要點:第一,對戰爭性質定了調——“殖民地支配與侵略”;第二,表示“痛切反省”;第三,表明“發自內心的道歉”。
戰后60年的2005年,時任日本首相、自民黨總裁小泉純一郎全面繼承了“村山談話”的精神,發表了“小泉談話”。
2015年是二戰結束70周年,現任首相、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本來也要發表一個談話,顯示出自己與前任首相村山和小泉的不同。
自從20年前當選國會議員后,安倍晉三多次公開表示,自己對“村山談話”“很有看法”。當選首相后,他公開表示,自己的內閣不可能全面繼承“村山談話”。他希望,要在二戰結束70年的時候,把“村山談話”的內容“全部省略”,發表一個全面頌揚日本戰后經濟發展成績的新談話。
但最新的消息是,預計于8月發表的“安倍談話”,其“地位”將發生微妙變化。
6月底,為安倍推敲談話內容的“21世紀構想懇談會”宣布討論工作結束。安倍的這個談話,將僅是“首相個人見解”,不作為內閣會議通過的、以首相名義發表的“政府見解”。
換言之,“安倍談話”將被“降格”為“安倍的談話”。
“首相談話”的特殊涵義
在日本,“首相談話”有著特殊的政治涵義。
首相發表對外正式談話的時候,事先需要在國會討論,得到大多數議員的贊同。
1995年,國會討論“村山談話”的時候,剛剛當選議員三年的安倍晉三,對談話內容非常不滿。只是那時安倍還沒有自己的派閥,不足以呼風喚雨,只能在表決時離開會場以示憤怒。
講話內容待國會通過后,談話稿再交由內閣進行討論,表示贊同的大臣會用毛筆在文章后面簽名或是畫押。得到內閣全員一致同意、簽字畫押之后,這份日本內外發表的“談話”,才能最終冠以首相的名字。
安倍晉三在出任首相前后,多次表示“侵略一詞并沒有定義”,反復否認日本過去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在2015年4月的萬隆紀念活動和對美國參眾兩院發表演講的時候,安倍也都沒有使用“村山談話”中明確使用的“侵略”一詞。日本輿論認為,這次“安倍的談話”,同樣不會承認“侵略”。
不再需要炒作周邊危機
安倍內閣決定“降格”談話的另一個深層次原因還在于,由于“集體自衛權”的政治課題已經基本解決,已經無需再炒作與周邊國家的對峙。
安倍內閣今年最大的政治課題,是實現解禁“集體自衛權”。然而在很多日本人看來,“集體自衛權法案”即是“戰爭法”,是日本再次參加和發動戰爭的權力。在擁有這個對外作戰的權力之前,在一定程度上炒作日本與周邊國家的緊張關系以及樹立中國為“假想敵國”,是一種常見的政治手法。
當地時間7月15日,日本眾院和平安全法制特別委員會在一片示威和抗議聲中表決通過了安倍晉三力推的新安保法案,把“日本或與日本有密切關系的國家遭到武力攻擊,日本存亡受威脅、存在國民權利被徹底剝奪的明顯危險”的情況,定義為“存亡危機事態”,在此情況下即使日本沒直接受攻擊,也可對他國行使武力。
在主要政治目標基本實現的前提下,安倍內閣就沒有必要再發表一個經過內閣討論并通過的首相談話,加深與周邊國家的矛盾了。
“談話”可能不是選在8月15日
“安倍談話”除了“降格”以外,時間也可能不會選擇在8月15日日本宣布戰敗紀念日當天。
7月12日,日本眾議院原議長土井多賀子的秘書五島昌子在北京說:“8月15日,按照慣例天皇會在正午的紀念儀式上,對戰爭問題發表一個簡要致辭。安倍的談話可能不是選在8月15日這一天,而是會在之前發表。”
這么做的原因是,如果安倍強調日本在戰后取得的輝煌經濟成果,不反省戰爭,不作道歉,會和天皇談話“反差太大”,“不合時宜”。
此外,日本《朝日新聞》在7月11日報道說,盡管安倍是否會出席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二戰勝利閱兵式,仍未有定論,但該報已經通過多條渠道了解到,安倍希望在閱兵式結束后立即到中國訪問。
這部分是受到了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啟示。默克爾選擇在5月9日俄羅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之后,于10日前往莫斯科訪問,與普京總統一起拜謁無名烈士墓,收到了不錯的外交效果。
五島昌子說:“(如果安倍訪華,)建議他像小泉純一郎首相那樣,去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他需要通過這樣的方式在戰后70年對戰爭問題表示明確的態度。”
2015年6月,日韓建交50周年之際,雙方通過舉行一系列紀念活動,讓兩國關系出現了轉機。安倍能否通過實際行動讓中日政治關系也再次轉暖,人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