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君
民以食為天,軍中當尤甚。精良合理的后勤是戰斗力的保障,但國軍當年全無大國升平的活色生香,只有崢嶸歲月的風餐露宿。套用當時標題黨的話說:抗戰時國軍士兵的伙食,還不如日軍的一條狗。
國軍伙食不忍觀,空有一套好方案
翻開國軍飲食史,滿篇只寫著兩個大字:辛酸。
1935年,國民政府軍政部制定了陸軍戰時伙食標準: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頭肉4兩、干菜2兩、咸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聽著挺豐富的,但標準是標準,執行是執行,抗戰時期,國軍普通士兵的實際主食分配為每人每天9兩米。這數字乍一聽也不少,但對于每日行軍打仗、體力消耗驚人的戰士來說呢?
根據二戰軍事學家估算,一名普通士兵作戰期間,每日需耗費4000-7000卡的熱量。就算非激戰狀態下的正常訓練和駐扎,每日也有3000卡以上。以此標準計算,一名士兵作戰期間的口糧,包括主食和副食在內,每天不能少于1.5公斤。這樣一對比,國軍的一天三頓9兩米,就遠遠不足了。
您要說了,這1.5公斤是主食+副食的總量,9兩米再配上些肉啊菜的,也就夠標準了。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國軍士兵平時的副食,用四個字概括——基本為零。什么罐頭肉,干菜,想都別想。戰事不緊時,伙夫出去買菜,買到青菜就吃青菜,買到蘿卜就吃蘿卜,要是啥都買不到,就用咸菜熬一鍋湯,大家一人一勺湊合吃。這還是好的,大多數情況下連咸菜都沒有,就是鹽水泡飯。
只要勉強能填飽,有啥吃啥隨便炒
此刻,您心中想必為國軍的伙食標準泛起一絲同情。但就連這點兒可憐標準,都難以貫徹落實。
拿主食來說吧,雖然規定一天三頓9兩米,但實際抗戰期間,國軍士兵一般每天只能吃兩頓飯,上下午各一頓,也就是說一天只有6兩米果腹。只有最精銳的機械化部隊第五軍,以及后方最受重視的黃埔學員,一天才能吃到三頓飯。其中第五軍還是蔣介石親自下令:必須吃三頓飯!才得以執行。
再說副食。前面說了,情況好的時候大家有青菜蘿卜吃,那可真是實打實的純天然無公害健康綠色食品,一點兒油腥都不沾,因為伙夫手里壓根兒就沒有油!偶爾能搞到一小塊豬油,每次炒菜時在鍋里擦上一圈兒,已經千幸萬幸了。更多時候只能是鹽水煮菜,擱今天就是標準的減肥餐,一個國家賴以倚仗的軍隊就吃這個,您能想象嗎。
不能想象的還在后頭。環境所迫,國軍大兵們只能將“有啥吃啥”的精神發揮到極致。比如駐扎云桂一帶的部隊,就發明出把芭蕉的根兒剁成小塊、擱水里泡三天,再切絲兒炒了的吃法。說句不敬的,這就是妥妥的黑暗料理,但在當年,真的就是許多國軍士兵每餐唯一的副食。你嫌黑暗,不吃,有的是別人搶著吃。
雜糧大餅就咸菜,最苦一日一頓飯
這些說的都還是非戰斗情況下,真正戰斗期間國軍的伙食狀況,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一線作戰的伙食有兩種,首先是由士兵自己隨身攜帶的應急口糧。二戰期間,幾乎所有參戰國軍隊的應急口糧主力都是——牛肉罐頭,然而絕大多數國軍士兵一輩子連罐頭長啥樣兒都沒見過。他們的戰時應急伙食,一般是北方農民常吃的那種雜糧大餅,再有就是小學課本里大家很熟悉的炒面。一塊大餅或者一撮炒面,就著隨身帶的咸菜,就是一頓飯了。
然而應急伙食為了便于攜帶,一般只有兩三天的量,戰爭一打起來沒日沒夜,只靠士兵自己的隨身口糧哪兒能支撐下去呢。所以只能是后方的伙夫燒好了飯,冒著槍林彈雨送上前線。但日本空軍異常強大,陸軍炮火又極為猛烈,白天送飯基本沒可能了,所以一般伙夫也就是趁著黃昏送一次飯,這下國軍一天只能吃一頓了。這還是好的。沒錯,這,還是好的。
在關鍵的一線激戰中,國軍后方被日軍火力完全封鎖,送飯的就算不要命,也根本上不來。比如著名的萬家嶺戰役,到處都是山地激戰,伙夫幾乎是爬著一點點前進。一頓飯送上來,少說都得一兩天時間,做好的飯到了國軍手里,已經發霉變質了。但就是這樣,國軍一線士兵依然心懷感激,畢竟這些勇敢的伙夫兄弟為了送這頓飯,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別說送飯,就連做飯都很危險,日軍飛機都是專盯著炊煙定點轟炸的。
飲食不如日軍狗,乞丐部隊好辛酸
拜沒完沒了的抗戰劇所賜,如今一般大眾印象里的國軍,都是軍容齊整、英武挺拔、儼然有無雙國士之風,特別是與八路軍相比,簡直就是高富帥與窮屌絲的差別。然而您聯系實際地想想,依照上述伙食標準,士兵的健康狀況能好到哪兒去?連肚子都吃不飽,還扯什么風采氣質。您知道當時外國人是怎么評價國軍的?——“乞丐部隊”!
有些話說著難聽,但也是事實:國軍士兵的伙食狀況,還不如日軍的狗。中國戰場上的日軍成年軍犬,每天的食物標準包括大米150克,麥250克,白菜200克,牛肉350克或沙丁魚400克,鹽10克,還有其它幾種口糧搭配——大家瞧瞧,對手的狗食都能完爆國軍,更不要跟日軍士兵比了。這仗打得有多艱辛,窺此一斑可知。
如果駐扎在后方的國軍部隊,每月可以有一兩次改善伙食的機會——也就是能吃點兒肉了!先別樂,這所謂的肉,可不是現在流行的什么“小鮮肉”,而是不知道擱了多久的咸肉或者臘腸。吃法上,也不是咱們后人想象的那樣人均分幾塊,而是所有的肉都切碎了,扔進菜湯里,每人盛一勺。運氣好的能有幾塊碎肉,挑出來拌飯吃,相當幸福了。大多數人,只能勻到一點兒肉末渣子。
國軍士兵的整體伙食狀況很差,不過其中也有兩個例外。首先是空軍,作為培養成本極高的天之驕子,即使是在最困難的時期,國軍飛行員每天也有肉、雞蛋和牛奶享用。還有一個特例,就是大名鼎鼎的遠征駐印新一軍和新六軍。在經歷了慘絕人寰的野人山戰役之后,剩余部隊享受了英美配給的后勤和裝備,普通士兵每餐有一個牛肉罐頭,兩包麥片,一包餅干,一包茶葉,一包香煙,一顆VC片。
寫到這兒,又想起一個細節。當時新一軍新六軍剛到印度,領了口糧,有幾個士兵猛吃了一頓壓縮餅干,結果一喝水全都急性胃擴張,差點兒送命。美國醫生給救活了,問他們為啥一次吃這么多?這幾個國軍士兵回答,從來沒吃過餅干,也不知道吃多少能飽,覺得怪好吃的,就拼命吃了。
巧婦難為無米炊,坐失江山恨難追
看到這兒您肯定要問了,國軍士兵吃得這么差,是誰的錯?答案當然是國家的錯。有句話您肯定聽過——前方吃緊、后方緊吃。國府和國軍高層的貪腐克扣程度,真可以用“喝兵血吃兵肉”來形容!您可能不信,國家都要亡了,還敢這么自毀長城式的揩油?但歷史的事實就那么可悲地擺在那里。
當然,長官克扣軍餉,這是直接原因,要論根本原因,還是當時的國情實在太糟糕了。近代中國本就是貧困大國,1928年蔣介石統一全國后,國民政府年年拿出90%的財政養兵,也不過是維持200萬部隊。抗戰爆發后,士兵人數年年激增,最多時有400萬。兵越來多,錢卻越來少——日軍封鎖了民國全部的海陸貿易,導致國府財政收入的主力關稅不復存在。
更殘酷的是,武漢會戰后,全國70%的產糧區落入日軍手中,國軍只能依靠西南西北幾個傳統窮省來供糧。想想吧,那些貧瘠的土地,那些車馬不通的大山!能保證士兵每人每天6兩米,已經是國府當時能調度的一切力量了。
當時的國家條件擺在那兒,共產黨軍隊的供應狀況沒比國軍好到哪里去。但處于創業期的共產黨有信仰力量加持,基本能做到軍隊上下同甘共苦。況且到了延安之后,毛澤東效仿古代先賢,開啟屯田政策,各個根據地相繼推行,南泥灣、大生產、小米加步槍……這些聽上去很遙遠的名詞,在當年那真是在絕境中殺出一條補給軍隊之路,都是實打實的戰略收益!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Di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