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頤
我們知道中國社會從鴉片戰爭起就開始了現代性的轉型,中國人開始面對西方人的就是堅船利炮,過了不久少數人發現西方的堅船利炮背后是工商立國,所以這些人主張中國也應該工商立國,但是提出來以后,朝廷反對,他們認為工商立國違反中國以農立國,中國認為農是本、商是末,本末倒置,違反了中國傳統。
另外有的官員明確提出商人現在就很富了,如果允許使用現代機器,商人會更富有,利權就會在商人手中、而朝廷就沒有利權了。他們認為中國傳統就是朝廷要管財政大權或者利權,而人民、商人一定不能太發達,得讓朝廷管住他們。
那么,最好的效果是什么呢?中國應該始終保持這樣的模式,只要朝廷、官員、皇帝到商人那里,那些商人就要匍匐在地,把自己的財產貢獻給朝廷,還唯恐朝廷不接納。當時清政府基本上采取的這個建議。
清政府始終面臨巨大的財政危機,他們不發展現代工商,所以沒有辦法解決現代的財政危機。李鴻章在這種既不允許辦現代私人企業、又面臨政府巨大財政危機的狀態下,采取了一個讓統治者接受的解釋和說法——官督商辦,即政府辦,但是商人集資、商人經營,叫做官督商辦。
為了保護產權而立憲
官督商辦之后,一批商人進入到現代企業,發展很快,這些企業后來都從初期比較小,而后發展到非常大。非常大之后就面臨一個問題,這個企業屬于誰?
官方說是屬于我的,你注冊的一切都是我的,我還給了你政策優惠,官方很多活兒都由你來做。注冊也是我的,當然是屬于官方的。
商人覺得是我投的資,我經營的,現在這么大,應該是屬于我的。
由于沒有明確產權規定,這種官商之間的矛盾就不斷發生,解決完全靠政治。李鴻章得勢的時候,他覺得應該盡量照顧商人利益,李鴻章不得勢的時候,得勢的其他官員就覺得企業是官家的,我們要整頓,你們要盡量報孝。
官商雙方就斗來斗去,等袁世凱得勢的時候要求商賈必須退出,他規定一個很低的價格,商人必須按照他規定的極低的價格,把官督商辦企業股權讓出。
這個時候商人不干了,在中國傳統中,商人是斗不過政府的,所以本來官督商辦一個很積極的實踐者、宣傳者鄭觀應,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寫的《商務嘆》,說官督商辦勢如虎,最后錢都被官家吞了,比如一些電報局股權,袁世凱說就是這個價格,商人說不應該這個價格,商人認為你和我說了都不算,我們應該找一個第三方評估。但是,中國的朝廷不接受這個觀念,朝廷覺得什么是第三方?第三方就意味著我跟你平等交易才能有第三方,但是我就要說了算。
這個時候商人開始意識到要用法律保護自己的產權,而此時商人又是社會比較富裕的階層,越是富裕階層越是希望社會穩定、反對爆發革命,他們希望立憲,立憲保護產權、立憲避免革命。于是近代這些企業家商人從不關心政治,到逐步關心政治,在實踐中,他們為了社會穩定和自己的財產能夠得到保護,于是積極主張立憲、參與到立憲過程中。
從立憲到偏向革命黨
從1910年開始,商人們連續發動三次大規模全國商會、商人的企業家請愿,要求清政府立憲,因為官商有密切聯系的傳統,他們覺得商人和朝廷是一體的,需要通過立憲來反對革命,至少可以使中國避免革命傾向。但沒有想到的結果是,每一次請愿都遭到朝廷的拒絕。因為朝廷按照中國政治傳統,認為天下是我愛新覺羅的,只能我說干什么,不能你們下面一群商人、一群老百姓來告訴我們朝廷哪一年干什么,所以一次次拒絕了。
到了第三次,1910年11月的那次請愿被朝廷明確拒絕之后,當時一些商人尤其是上海一些很敏感地方的商人,覺得革命恐怕是難以避免了,他們就有些悲觀,因為富裕階層都希望社會穩定。
上海商會副會長、上海請愿團團長還是試著跟高官交涉,但是被高官訓斥了一番,最后該團長說我們不請愿了,朝廷完全不理解當時的形勢。后來,這些反對革命的上海商團領導人開始和革命黨人聯系,參加了同盟會。
再舉一個最富有的商人張謇的例子。張謇的企業都在長江中下游,他決定把自己的企業往長江中游發展,他在武漢設立了幾個大廠,恰恰是1911年10月10日白天,他在武漢的工廠正式生產,晚上他離開的過程中,武昌起義發生了,他看著熊熊大火、槍聲大作,覺得自己剛投資辦廠,就起打仗來,眼看自己的投資將受到影響,所以他沒有回到南京而是在安慶就下了船,去和當地的清兵說你要鎮壓,后來發現鎮壓已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他就支持立憲,就成為反清政府、支持袁世凱的人了。
我們看到張謇在1904、1905年寫了大量文章宣傳立憲,他明確提出來只有法律保護產權,他說為什么中國工商不發達?就是因為沒有法律保護產權。他在1903、1904、1905年,幾次請愿書都是他寫的,但是在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他還是主張鎮壓,這樣一個完全忠于清朝廷的人,但是他寫的要立憲、要保護產權的請愿書,朝廷還是沒有接受。
再看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爆發之后,立憲派湯化龍站出來支持革命黨,而他原來是不支持的,東南沿海這些士紳都起來了,所以廣東沒有發一槍,蘇州沒有發一槍,就獨立了,都是因為企業家轉變了態度,從支持清王朝到支持新的革命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