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府是貴族,禮數多規(guī)矩也多,林黛玉初到賈府時便已見識。晚飯時間,“外間伺候的媳婦丫鬟雖多,卻連一聲咳嗽不聞。”原本熱鬧嬉笑的一大家子人,吃飯時幾乎鴉雀無聲,頓顯出這與普通家庭的不一般。
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食不語,寢不言”。而今,繁忙的工作和豐富的娛樂,令越來越多的人在用餐時變得“心不在焉”、“囫圇吞棗”。可要知道,吃飯要專心、少說話等做法不僅僅是禮儀,還蘊含著養(yǎng)生道理。
首先,要進食專注。中醫(yī)認為,心主神明。進餐時候,將頭腦中的各種瑣事盡量拋開,人的精神集中在品嘗食物上,陰陽之氣集中于脾胃,能夠增強食欲,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如果分心說話,則會有部分的陰陽之氣分散,導致脾胃的能量不足。
其次,進食緩慢。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食當熟嚼,使米脂入腹。”吃飯時應該從容緩和,細嚼慢咽。這樣進食,既有利于各種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易被消化吸收,又能避免急食暴食,從而保護腸胃。急食暴食則會驟然加重腸胃負擔,還容易發(fā)生噎、嗆、咳等意外。
此外,中醫(yī)學有“脾開竅于口”的說法,口腔內食物的充分消化對健脾益胃是十分有益的。尤其對年邁之人,更需要慢吃慢喝、細嚼慢咽,切不可“囫圇吞棗”。
現代醫(yī)學也認為,人們在進食時,消化系統(tǒng)在大腦統(tǒng)一指揮下,有條不紊地工作,唾液腺、胃腸的腺體不斷地分泌消化液,胃腸蠕動加快而促使消化與吸收。如果在吃飯時,高談闊論,或一邊吃飯一邊看書和思考問題,可能會造成食物未經充分咀嚼就進入胃腸,食物的消化和營養(yǎng)成分的吸收受影響,久之則可能會產生消化系統(tǒng)的疾病。
在吃飯時說話,還易出現食物進入氣管的現象,引起劇烈咳嗽或者氣管堵塞,想必這樣的新聞案例,大家有所耳聞。另外,吃飯時說話,唾沫星子亂飛,容易污染食物,傳播細菌,從衛(wèi)生的角度來講,“食不語”也是一種文明健康的習慣。
(李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