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鳴
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開篇中有一段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這段話涵蓋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正在做的三件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則是十八屆四中全會的主題。三年三個“全面”,絕非無意的巧合,更不是簡單的文字排比,貫穿其中的是當代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線圖。
梳理三個“全面”之間的內在邏輯,可以讓我們以寬廣的視野認識、理解、展望“習大大”領導下的中國新常態與新未來。
有目標有方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要實現的奮斗目標。
但是,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中國小康社會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用我們常說的話就是已經總體實現小康了,但細究起來,這一小康社會依然還是低水平的。
比如,平均出來的小康決不能當作全部小康。我們一般使用“人均”這一概念對小康社會進行描述。但是必須注意到,平均數固然可以說明很多問題,平均數也可能會掩蓋更多問題。在我國目前區域發展差距沒有根本扭轉、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背景下,簡單地使用平均數會產生不小的誤導。比如,我國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896元,但處于平均數以下的農民卻依然占了一半多。
又比如,經濟小康也不能“以偏概全”當作全面小康。我國小康社會的各類指標中,經濟指標的實現率比較高,而其他指標的實現率就相對差一些。
還比如,我們要防止社會成本消解個體小康。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支出比2002年增長了78.6%,這一數據里占很大比重的不是居民住房面積的擴大,而是單位面積成本的增加;孩子上幼兒園不僅要交入園費,還要交各種名目繁多的“贊助費”;病人到醫院不僅要交醫藥費,不給醫生“紅包”上了手術臺也不踏實。這就提醒我們,在實現小康的過程中,沒有相應的公共服務水平,沒有相應的社會建設,個體的小康水平是要大打折扣的。
但是,2020年倒計時,現在已經只剩下六年時間了。如何盡快補上全面小康的“短板”,就要靠全面深化改革注入動力,靠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保駕護航。著眼于全面小康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影響全面小康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眼于全面小康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則是要更好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有動力能成事
中國的改革有輝煌的歷史,傲人的成就。但是,如何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再造輝煌,在“改革”前必須再加四個字“全面深化”。
先看“全面”。今日的中國社會,人民群眾對改革的期望已經不再僅僅是物質的溫飽,老百姓更關心的是經濟小康之后的政治小康、文化小康,要求社會主義民主大進步,要求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要求社會環境更美麗,過上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生活在更加公正、更加和諧的社會。現在來看,這一新期待,單靠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單兵突進是不可能實現的。
固然,改革不是也不可能齊步走,但相互之間不能差距太大,太大了會閃了腰、崴了腳。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從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六個方面全面開啟改革的大幕,是全面改革題中應有之義。
再說“深化”。所謂“深化”就是改革不能再遇到難題繞著走,發現雷區停下來;不能只在一些細枝末節的環節上大動干戈,在重大問題上視而不見。而要通過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為全面小康掃清障礙,通過規范社會主體的行為,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注入動力。
有規矩成方圓
在中國改革的初始時期,為了解放思想、沖破束縛,我們比較強調改革中的敢闖敢干敢冒,膽子大一點,步子快一點,這種導向確實打消了人們的疑慮、給予了人們勇氣。但也出現了另外一種傾向與苗頭,把改革不恰當地等同于挑戰法律,不僅默許見了紅燈繞著走,甚至還鼓勵闖紅燈。
固然,改革肯定要打破一些不合時宜的規定、政策、制度,但絕不意味著可以無視法律甚至踐踏法律。這些年來,一些改革之所以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與認可,引發矛盾、帶來危害,就是在做法上背離了憲法法律。
我們現在經常講一句話,改革要步穩蹄疾。何謂“步穩”?就是改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于法有據,改革走的每一步都在法治軌道上。“蹄急”不是亂折騰,沒有法治的“步穩”,蹄也疾不起來,勉強疾起來,也會摔跟頭。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改革必須從鼓勵利益追求轉向注重權利保障。當追求利益的行為惡性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一些群體對另一些群體利益的侵占,出現一些悖謬的現象:快速的城市化,出現了“失地農民”,是農民但已經沒有了土地;快速的城市建設,造就了“農民工”,已經干的是工人的活,但身份依然是農民;快速的舊城改造,被拆遷戶越來越走向城市的邊緣,補償款在原居住地買不到一半甚至十分之一的面積。我們不反對一個群體去追求自己利益的自由,但這個群體的行為不能以損害其他群體的權利為邊界,越過這一邊界就是不合法。
如何做到這一切?讓中國的改革步入法治的軌道,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來為全面深化改革保駕護航。
目標、動力、方略,三管齊下,繪就中國發展新藍圖;三足鼎立,共同撐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摘自《南風窗》2014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