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
“大師,她到底喜不喜歡我?”
“跟她一起出去玩,她喜歡你的程度同她手機剩余電量成正比。”
不管你信不信、服不服,大師指點的這條迷津,俗稱智能手機時代的“第一定律”,還是有幾分靈驗的。
在餐桌、馬路、公交車、床上、浴室、醫(yī)院……在你能想到的一切時間和地點,無論什么場合,捧著手機戳屏幕,“人在心不在”的情景,已是生活常態(tài)。
所以,她跟你出去玩,如果全程都插著充電寶,埋頭刷屏、抬頭自拍、掏出手機戳戳戳……怎么說呢,覺悟吧,少年。
可能“第一定律”刺傷了你的心,但請打起精神,警惕其他潛在的傷害。
美國舊金山一輛公交車上,一個槍手掏出一支點45口徑的手槍,向車廂的一邊瞄準,再將槍收回,之后再數(shù)次將槍掏出,左右揮舞,用槍口擦鼻子……攝像頭忠實地記錄了槍手的這些動作,但車廂內(nèi)的數(shù)十名乘客,竟沒有一個人注意到他。是的,有人同他只有一米左右的距離,也沒有注意到。
因為他們都在埋頭刷屏幕。
后來,一個乘客下車,槍手尾隨,并從背后開槍。直到這時,車上的人才驚醒過來。這個趁夜出動的槍手是一名學生,他懷揣武器,隨機尋找下手對象。他完成這一切如此輕易從容,就好像下樓去超市的貨架上慢慢挑選物品,沒有任何人在意他選好了哪一罐啤酒。
“第一定律”還可以這樣引申:你的安全程度可能同你的手機用電量成反比。
一項針對學生展開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使用手機時,40%的人會在天黑以后走到一些平時不會去的地方。“攜帶手機似乎能讓他們更有安全感,但其實沒有證據(jù)表明這是真的”。研究者表示,這些學生一邊用手機一邊走路,會對周圍掉以輕心,其實更不安全。
有一篇名為《公共場合使用移動電話造成的行人傷害》的論文,引用了100家美國醫(yī)院的數(shù)據(jù)來推測整個美國的情況。2004年,美國大約有559人因使用手機撞上電線桿,被送進醫(yī)院急救;到了2010年,因發(fā)短信走神受傷,不得不在急診室里寫完短信的行人數(shù),已超過1500人。這篇刊登在《事故分析和預防》雜志上的論文還說,如果你是在智能手機上閱讀,那么,年齡在15—25歲之間的男性,是最容易因為使用手機而撞上電線桿的。
當然啦,科學不能解釋全部。有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并非“年齡在15—25歲之間的男性”,也不幸在玩手機的時候滾下樓梯,進了醫(yī)院。
此人現(xiàn)在深深明白了一個道理,我們或許可以將其稱之為“第二定律”:無論你用的是iPhone、三星還是小米,你抓著手機倒地時受到的力都等于質(zhì)量乘以加速度。
“第二定律”已被大量案例所印證。上述論文的作者之一、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心理學者杰克·納薩爾表示,按目前的勢頭繼續(xù)下去,因使用手機受傷的行人,很可能2015年前就會在2010年的基礎上翻番。
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個數(shù)據(jù)還是過于保守。因為不是每個傷者都會就醫(yī),即使就醫(yī)的人也未必愿意坦白,自己是怎么在行走時撞上消防栓的。還有那些下床時捧著手機撞傷膝蓋、或者在客廳里被絆倒的人,他們都在踐行著偉大的“第二定律”,但又很可能羞于坦白。
我們要如何解決這些“陰險”的設備造成的傷害?
納薩爾建議說,可以從教育入手,“除了告訴孩子們過街時要左右看,還要強調(diào),一定得把手機收起來”。
還有人建議設立手機人行道,左邊一半“允許使用手機,但風險自負”,右邊一半“請勿使用手機”。
在我看來,人類真的應該提出“第三定律”:“智能手機的出現(xiàn),是讓人類更智慧,還是更愚蠢?”
(摘自《時代郵刊》2014年11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