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沫
周國平曾說過一句話,我印象很深: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最合宜的位置,只不過這個位置常常空著,因為大家都忙著找別的東西去了。
2013年夏天,我去蘇州平江路,晚8點有民間藝人的昆曲《牡丹亭》演出。
關于這位民間藝人,我聽說過她的江湖傳聞——她從未學過專業,但是天生喜歡唱戲,一年唱七百多場《牡丹亭》,遇到對眼緣的人,可以多唱一個小時,只是因為唱的人歡喜,聽的人開心。我對這種性情中人向來很好奇,一向不喜歡專家之類的人評判出來的結果,民間的東西可能更原汁原味。
聽過不同版本的《牡丹亭》,園林版的,青春版的,今天聽聽民間流水版的也不錯。
晚8點開唱,因為天氣太熱,不想到處閑逛,6點半就來到臨河茶館坐下。沒想到一進去就遇到一位小姑娘和一位中年女人。中年女人穿著旗袍,很居家的模樣,在吃飯。因為我是唯一的客人,便與她們隨意地聊天。聊起《牡丹亭》,她笑著問,你都聽過大腕的《牡丹亭》,為何來聽這種民間的東西?我說,我是沖著呂成芳的《牡丹亭》來的。她笑著說,我就是呂成芳。真正把我嚇一跳,她看上去那么幽默,有親和力。她說,我沒學過戲,就是一業余的,就是喜歡唱,天天唱,唱起來就很開心,三百六十五天,唱七百多場,連大年初一都是一場不落。替老板打工,老板開心死了,生怕我生病了。她說,老板因為她在,很放心,基本不來。“我這個打工的可以替他罩著場子。”她很自然地開著老板的玩笑。
呂成芳吃完飯,開始上妝,全套行頭,開臉,畫臉,拉頭發,吊眼角。我第一次知道眼角是靠頭發往后拉硬吊起來的,真不容易。
晚8點,演出開場。呂成芳一個人唱足兩個多小時,中間還要串場解說手勢、身段,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她古琴、琵琶、三弦樣樣都來,其間還說了一個段子:以前古琴用的是蠶絲,現在是鋼絲,蠶絲細得多,聲音輕柔得多,但是張生隔著墻還能聽得到鶯鶯纏綿憂怨的琴聲,現在即使就在一間屋子里彈古琴,也感覺聲音微弱,不易聽到。為什么?因為現在太嘈雜了,環境嘈雜了,人心也亂了,很難得靜下來。萬物靜中求。寥寥幾句,古琴知識有了,精神理念也有了,意境也有了。她教聽眾做杜麗娘撲蝶的手勢和身段,說那才是大家閨秀,如果換作現代人定義的小燕子,一定是一下子就撲上去了。她一個人,從《牡丹亭》的幾個經典唱段,到用蘇州評彈唱《白蛇傳》、《秦淮景》小調、唐詩《楓橋夜泊》、《茉莉花》,還用琵琶表達《琵琶行》的詩詞意境……真正吳儂軟語,手到眼到,讓人大開眼界。
看完演出,月色清明,我走出去在橋頭坐了好一會兒。想起呂成芳用蘇州話念的《楓橋夜泊》,那是真正楓橋夜泊的意境,它來自糯米腔的蘇州。她說,一輩子就做一件事就可以了——唱個戲,開心就好。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合宜的位置,做起適合的事你感覺不到累,它是一種享受。只是誘惑太多,大家都忙著找別的東西去了。我想起她跟我聊天時說起,在這里慢慢唱出名氣來了,又有許多人來挖角,許諾一個更大的舞臺。她說,我不是什么角,我就是民間藝人,我不需要什么大舞臺,我就喜歡在這個小舞臺唱,和大家近距離交流,接地氣兒。
(摘自《深圳青年》201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