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繼東
先賢說:父母在,不遠游。現在聽到這句古諺,我總是會心一笑,近十年間,我們兄妹三人帶著父母走中國的經歷浮現眼前。如今的時代,出行的方便快捷與古時不可同日而語,“父母在,共遠游”,是時代賦予我盡孝的新選擇。
自上世紀50年代父母結婚以來,我們一家五口在一起生活的時光不足六年。最初是父親在部隊帶兵,與母親兩地分居,后來父親離開部隊回到母親身邊,但那時我們兄妹三個已分散于全國各地。在2005年以前的記憶里,一家五口人的合影少之又少。
是年邁父親的一聲嘆息使這一切發生了改變。那年我回家探親,向來話不多的父親,那一天深深地嘆了口氣說:“孩子,知道你們都忙,這些年也從沒拖過你們的后腿,可爸爸年紀大了,要是你們誰有時間陪我們回老家去一趟,該有多好啊!”
我想都沒想就回答:“哪有時間啊?”父親嘆道:“這個我理解,可等你們真正想陪我們回去的時候,我和你媽媽可能已老得走不動了。”
望著父親的背影,我一陣心酸。父母都已是耄耋之年,再不陪伴他們做些想做的事情,我們可能真的會后悔一輩子。我的想法很快得到了身在外地的哥哥妹妹的共鳴。那一年,我們兄妹三人共同作出決定:利用年假盡可能一起多陪陪父母,無論多忙都要想辦法克服!
2005年金秋時節,我們兄妹三人開啟了帶著父母游中國的第一次行程——尋根之旅。分工是明確的:兄長擔任司機,保障出行安全,我負責攝影攝像和導航,妹妹負責記錄行程兼發布觀感博客。我們的原則是:只要父母累了,隨時休息;只要父母不舒服了,立即打道回府;只要父母提出要求,想去哪里我們就去哪里。所有旅行資費,由我們兄妹三人均攤,父母拾遺補缺。
在牡丹江愛河畔,父親舒心地笑了,他說,小的時候常在這條河里玩耍,參加革命后就再也沒有回來過。那一天,父親掏出手絹鋪在地上,捧了一把故鄉的泥土細心包好,放進貼身包里。父親起身時,夕陽在他身上抹上一層美麗而淡淡的光暈,讓我覺得能讓父親擁有這樣的時光真的很美好。
2007年,我們的“改革開放游”再次啟動。五千多公里東南沿海行程,讓我們真切感受到個人小家與祖國大家的契合之美。看著父母像孩子般把鞋倒提手上在海邊踏浪,我心里真是既溫暖又滿足。
漸漸地,全家共同出游成為我們一家人的常態。2009年,我們一家三代人同游云貴川,8600多公里的行程,三代同行的快樂遠非文字所能表達。之后2010年的“世博行”、2012年的“神農架行”、2013年的“闖關東回顧行”……母親甚至養成了“毛病”:就盼著一家人出游。
不知不覺間,我們帶著父母走中國的行程已累計近六萬公里。那走遍千山萬水的人生重溫與學習,讓我們更熱愛自己的生活,更尊重身邊的同事,更牽掛走過的地方,更期待下一次的同行。如今,我們又開始籌劃“西部絲綢之路行”“天山高原行”……
在路上,我們更明白了,愛父母、敬老人,不僅僅是常回家看看,還可以是常一起聊聊,常出去轉轉。
(摘自2014年8月26日《昆山日報》 ?圖:傅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