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煥



一千個人眼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時間進入2015年,新年以來最牽動中國人神經的消息,莫過于世界華人首富和商界領袖李嘉誠旗下兩大上市企業——長江實業(長實)及和記黃埔(和黃)1月9日宣布業務合并、重組方案,兩集團資產最終將分拆為兩間以英屬開曼群島為注冊地的新公司長和與長地。其中,長和將持有目前長實及和黃的非房地產業務,而長地將持有并經營房地產業務。
作為世界華人商界的標志性人物,李嘉誠一舉一動格外引人關注,這一“世紀大重組”特別是開曼群島注冊,自然引發各界人士強烈關注和各種解讀。
而就在去年,李嘉誠反復強調,長實、和黃不會將注冊地遷出香港,自己愛港愛國,永不遷冊。此番“遷冊”舉動自然引發更大關注和猜測,被外界解讀為李氏商業帝國大撤離,不僅在撤離大陸,還在撤離香港;意味著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可能會暴跌,中國的經濟已經很危險。有人認為李嘉誠如此決絕的撤離行動,一定是是已經聞到了一些變化,不管是政治上的還是經濟上的考慮。有人解讀為李嘉誠的兒子不擅長政商關系,李嘉誠此舉是為了保護自己家族和后代。當然,也有人認為這只是一種商業策略,無須過度解讀,在開曼群島注冊能夠享受的財務便利性是其中一個原因。香港上市公司只可從其可供分派的利潤中撥款以向股東派息,開曼群島公司則可以從股價溢價賬中分派,這有利于長和系股東的利益。李嘉誠自己也解釋為“方便做生意”。但如果僅僅出于股東利益,不必如此大費周章。怎樣才叫做“方便做生意”,本身也可以有一千種解讀,尤其是風口浪尖的標志性商界人物,有時候不得不像政客一樣話只能說一半,甚至真假難辨。
要清晰解讀李嘉誠此次遷冊行動,我認為需要一橫一縱兩條線才能精準定位。一橫,是指他除了關于遷冊還說了什么?是什么橫向的外部原因促使他遷冊?一縱,是李嘉誠商業王國內部過去十多年在時間縱軸上都做了什么?這兩個脈絡理清,李氏商業王國此次“世紀大重組”的遷冊行動,目的和原因也就自然而然撥云見日。
縱向時間軸看,在李嘉誠2013年撤離大陸房地產時,《新財富》雜志曾作了一篇圖文并茂、數據詳實的獨到分析,這篇由范博宏、錢夢吟共同完成的《李嘉誠資產騰挪背后的傳承邏輯》,仍然是解讀今日李嘉誠遷冊的重要標尺。它根據數據看出李氏商業王國十年前就開始把資產從發展中地區向海外發達市場遷移,原因之一是基于接班人更適應西方健全商業體系的比較優勢。文章說,“長和系”早已邁出走向世界的步伐。從2003年11月到2013年10月的10年間,和記黃埔進行了65筆重大的投資收購和出售拆分事項。其中,2003-2008年,和記黃埔及其旗下公司的資本運作就有43筆,因此“長和系”并非最近才加大對海外市場的投資力度。從不同地區交易數量也可看出,這10年,“長和系”資產逐漸從發展中地區向海外發達市場轉移。在這65筆交易中,40筆發生在發達國家,其中32筆為收購,8筆為出售,且主要集中在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對產權保護執法力度較大的普通法系國家。而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資本運作共25筆,其中17筆為收購,8筆為出售,而僅在中國內地的出售就有6筆。
統計不同地區交易金額則可更直觀地觀察到“長和系”近10年的資產轉移。“長和系”在不包括香港在內的發達地區并購額高達1995億港幣,遠遠超過在香港及發展中地區并購總和;而其在香港及包括中國內地在內的發展中地區出售總金額則高達2465億港幣。“長和系”從新興市場向海外發達地區的資產轉移一目了然。
數據顯示,這10年中,李氏家族在環境透明、法制健全、市場競爭充分的發達地區投資并運營資產,為“長和系”帶來了增長和收益,對“長和系”的價值有正面影響;而在需要良好的政商關系、對私有財產保護較為薄弱的發展中地區,“長和系”并沒有優勢,市場對于“長和系”在這些地區運營資產的長期收益能力不持樂觀態度。“長和系”的比較優勢在后李嘉誠時代將從政商關系轉移到職業化的市場競爭。
簡單說,李氏商業王國十年前就開始了向法治健全的發達國家轉移的乾坤大挪移,原因只有一個:法治健全,競爭簡單,利潤更高。從這個角度來看,除非香港和大陸的法治狀況有明顯好轉,否則,李嘉誠在有生之年親手把注冊地遷到發達國家和地區,恐怕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也因此,得出李超人2013年就神機妙算地提前預見大陸房地產2014年跌勢的結論并不靠譜;以今日李氏商業王國的“遷冊”行動,得出香港和大陸政商關系惡化、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可能暴跌、李氏商業王國從香港和大陸大撤退的結論也不嚴謹。
既然遷冊是遲早的事,為什么不早不遲偏偏是現在?也許緣于李氏商業王國內部各方面的條件成熟,這方面的原因也許只有李嘉誠最清楚。但是外部的橫向原因也不可忽視,甚至有可能更重要。這外部原因,即外部政治環境的變化促使李嘉誠下了決心。86歲的李嘉誠稱此次重組為集團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可見重組遷冊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重組完成后有利提升股東價值,公司架構簡化后,外部股東將與李氏家族站到同一水平線上。等于宣布股東價值至上。企業股票旋即大漲,說明這一行為得到市場認可。
回到“一橫”,即促使李嘉誠下定決心今日遷冊英屬開曼群島的外部原因到底是什么?那就是“占中”及相關的政治環境。媒體都已經注意到,李嘉誠9日宣布旗下長江實業及和記黃埔重組的“千億重磅”消息時,更直截了當地高調回應關乎香港發展前景的政改問題。
他明確指出,如果政改不行多一步,而是原地踏步,對香港的損害是無可估計的。“政制一定要進一步,如果不向前行一步,你同我、香港人全部都系大輸家。”
最后,遷冊是否意味著李氏商業王國在香港和大陸減少投資?答案是:不一定,看情況變化!此次李嘉誠把地產打包,是否預示香港地產已到頂了?李嘉誠近年來賣出不少香港和內地資產,是否對兩地發展失去信心?李嘉誠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是非常明確的,他表示,人民幣在國際市場屬強勢貨幣,“中國近代史內,從未有現在般好,內地再多些機會,一定會多做些,香港市場亦是一樣”。李嘉誠的接班人、長子李澤鉅則補充說,這次重組把加拿大的能源公司資產拿進香港,這不是體現信心嗎?李嘉誠說,過去十多年,75%以上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都選擇不在香港,而是在開曼群島等地方登記,他又反問指,“75%里面包括很多民企、國企,你說他們遷冊嗎?”
李嘉誠商業王國的構成中,地產業務一直在其中起著支柱性作用。近年來才逐漸轉戰西方發達國家資本市場。這次重組將有助于消除長期存在的上市公司股價折讓,能讓李嘉誠更好地提升地產業務價值,提高派息金額。因此,不論從感情還是從市場機會看,李氏商業王國都不會輕易放棄香港和內地市場。但做多做少,取決于市場環境的好壞。香港和大陸要怎樣才能“多些機會”?其實機會遍地都是,關鍵是法治建設不夠、自由市場化程度不夠。而李氏商業王國此番遷冊英屬開曼群島,誠如香港《明報》網站分析說,開曼群島屬于英國領土,李嘉誠在開曼成立長和,日后若遇到官司,香港可能對長和沒有司法權力,最終審核權由香港終審法院變為英國最高法院。這也就是明確告訴大家:規則不是隨隨便便由你們制定的,生意我還要做,但是我要遵守的是1215年英國大憲章以來人類社會最先進、最透明、最有效的制度和規則。實在不行,大不了三十六計走為上。
李嘉誠此番遷冊,不同的人可以讀出不同的信息。我真心希望社會各界不要浪費了給我們各種反思的“正能量”。
摘編自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