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馬志輝 張彥偉 韓永賓 劉哲 孫永強

[摘 要] 目的:探討經皮椎弓根鉆孔減壓術治療椎體骨內高壓所致腰背疼痛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本院2012年3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02例椎體骨內高壓致腰背疼痛患者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經皮椎弓根鉆孔減壓術治療,觀察治療前與治療后不同時間患者的疼痛評分、生活質量變化情況。結果:本組102例患者隨訪時間9~12個月,平均(11.2±0.7)個月,無患者失訪;術前患者平均VAS疼痛評分為(7.1±1.6)分,術后24h、術后1周、術后3個月、6個月、末次隨訪的VAS疼痛評分均顯著低于術前(P<0.05)。末次隨訪,102例患者中完全緩解83例(81.37%)、部分緩解15例(14.71%)、輕微緩解4例(3.92%),治療有效率達到100%。術后末次隨訪患者的QOL-BREF生活質量評分:生存質量主觀感覺、健康狀況主觀感覺、生理領域、心理領域評分較術前均顯著的提高(P<0.05);在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方面術前與末次隨訪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經皮椎弓根鉆孔減壓術可顯著緩解椎體骨內高壓所致腰背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 皮椎弓根鉆孔減壓術;椎體骨內高壓;腰背疼痛;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73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200(2015)03-100-03
骨內高壓(Intraosseous Hypertension,IOH)主要指患者骨內血流動力學異常所致骨內壓持續增高的病理過程 [1]。腰背痛是椎體骨內高壓所致的典型性臨床癥狀,負荷增加時疼痛加重或活動受限,嚴重時翻身、坐起及行走困難,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經皮經椎弓根鉆孔減壓術通過鉆孔促進血液循環,減輕骨內壓,但療效尚未明確。本文選擇我院收治的102例椎體骨內高壓致腰背疼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經皮經椎弓根鉆孔減壓術臨床療效。
1 材料與方法
1.1 一般材料
以本院2009年至2012年收治的102例椎體骨內高壓致腰背疼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組患者年齡44~76歲,平均年齡(63.2±6.3)歲,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6±2.3)年。
納入標準[3]:患者均表現為靜息狀態下腰背疼痛,尤其夜間加重,患者咳嗽、加壓呼吸時疼痛加劇;所有患者術前均經過CT、MRI檢查發現患椎。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功能、血常規、凝血功能異常的患者;術后未能接受隨訪觀察治療效果患者。
1.2 治療方法
患者保持俯臥位,在C形臂X線機透視下,準確定位患椎椎弓根正側位,常規消毒。穿刺點為皮膚至患椎椎弓根骨膜,使用9G骨穿針通過一側椎弓根穿刺至椎體后緣至椎體中線前1/3處,且沿針芯穿入空心針,拔出針芯,空心針口則會自動出血、減壓。此時也可以使用注射器抽吸減壓,再拔出空心針。按照同樣操作過程換角度再次穿刺。骨穿刺會帶有少量骨組織,術后送往病理檢查。術后患者臥床1-3d休息,靜脈注射抗生素,預防感染。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術前、術后24h、術后1周、術后3個月、6個月、末次隨訪的疼痛評分變化情況;觀察患者術前與術后末次隨訪時的生活質量評分變化情況。
術后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請患者在一條長10cm的軟尺上根據自己的疼痛感受標記處位置,軟尺一端10分表示疼痛難忍,一端0分表示無疼痛;由同一位醫師讀出數據并作好記錄。
疼痛療效結果采用WHO評定標準:完全緩解(CR):患者疼痛癥狀完全消失,生活能夠完全自理;部分緩解(PR):患者疼痛明顯緩解,無需口服止痛劑,偶有癥狀,大部份生活能夠自理;輕微緩解(MR):時有疼痛癥狀,口服止痛劑可止痛,部分生活能夠自理;無效(NR):術后患者疼痛無緩解,口服止痛劑不能止痛,需要強力鎮痛劑止痛。有效率=(CR+PR+MR)/本組樣本量×100%。
對兩組患者分別于術前、術后后采用WHOQOL-BREF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進行評分,該量表由28個條目組成,包括6個方面:自身生存質量總的主觀感覺、自身健康狀況主觀感覺、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每一個條目按照程度評分為1~5分,患者根據自身近兩周的感受進行評分,得分越高生存質量越高。
隨訪方式主要通過患者隨診、電話及登門隨訪。
1.4 統計學分析
統計分析在SPSS17.0中進行。計量資料以(x±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VAS疼痛評分變化情況
本組患者隨訪時間9~12個月,平均(11.2±0.7)個月,無患者失訪;術前患者的平均VAS疼痛評分為(7.1±1.6)分,術后24h、術后1周、術后3個月、6個月、末次隨訪的VAS疼痛評分分別為(2.2±1.2)分,(1.7±0.8)分,(1.2±0.6)分,(0.9±0.5)分,(0.9±0.6)分,均顯著的低于術前(P<0.05),變化趨勢見圖1。
2.2 末次隨訪患者的疼痛治療效果情況
末次隨訪,102例患者中治療效果達到CR的有83例(81.37%)、PR的有15例(14.71%)、MR 4例(3.92%),治療有效率達到100%。
2.3 患者術前與術后末次隨訪的生活質量差異
術后末次隨訪患者的QOL-BREF生活質量評分:生存質量主觀感覺、健康狀況主觀感覺、生理領域、心理領域評分較術前均顯著的提高(P<0.05);在社會關系領域、環境領域方面術前與末次隨訪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骨髓腔內正常狀態是其注入的動脈血與回流的靜脈血平衡,且骨內壓穩定。當受到各種原因侵襲后,打破了平衡,導致注入與回流發生障礙,骨內形成淤血或充血,產生骨內高壓[4]。椎體骨內壓增高時,酸性代謝產物反應,促使骨內毛細血管開放,髓內動靜脈壓差減少,血液處于瘀滯、滲透狀態,增加了髓腔內容,加重骨內靜脈引流障礙,導致血液淤積引發骨內水腫。臨床研究得出[5],椎體骨內壓增高,會增生骨髓內毛細血管,血管擴張,刺激痛覺神經纖維釋放神經遞質,引發腰背疼痛。恢復椎體腔內血液循環、釋放骨內壓是目前臨床治療椎體骨內高壓致腰背疼痛的原則[6]。本文對經皮經椎弓根鉆孔減壓術臨床療效及術后生活質量進行分析。
經皮經椎弓根鉆孔減壓術治療椎體骨內高壓致腰背疼痛的優勢包括以下幾個方面[7-8]:(1)減壓孔處形成新血管,增加骨內外血液流通,改善骨靜脈引流與血液流變學狀態。(2)減壓將骨內高壓所參與的惡性循環打破,恢復骨內血液循環與代謝水平,緩解椎旁竇椎神經內血管運動纖維功能,減少椎旁竇椎神經的不良刺激,減輕腰背疼痛程度。但在手術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9-10]:(1)骨穿針穿過椎弓根至椎體后緣,應拔出針芯,繼續將空心針穿刺椎體內,減壓時應帶出減壓道內骨質,保障減壓效果最佳。(2)1個減壓通道無法達到充分減壓的效果,手術操作過程中應在同一椎體內再鉆1~2個通道,達到充分減壓。(3)骨組織取出后應及時進行病理檢查,排除感染性疾病或腫瘤。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24h、術后1周、術后3個月、6個月、末次隨訪的VAS疼痛評分均顯著的低于術前(P<0.05)。經皮經椎弓根鉆孔減壓技術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松解關節壓力,促進關節液流通,加快軟骨的新陳代謝與炎性物質吸收,恢復椎體正常功能。通過減壓孔有效保障骨內壓處于正常水平。
綜上所述,經皮椎弓根鉆孔減壓術治療椎體骨內高壓所致腰背疼痛,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經減壓孔充分釋放椎體骨內高壓,有效緩解患者的腰背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治愈率,值得臨床使用。
參 考 文 獻
[1] 楊改琴,黃麗萍,黃崇亞,等.刺血療法對KOA模型兔膝關節骨內壓及血液中IL-lβ、TNF-α含量的實驗研究[J].陜西中醫,2014,01(09):1261-1262.
[2] 王錫三,王敏,劉赫,等.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J].中華內分泌外科雜志,2012,06(03):188-191.
[3] 徐學方,吳冰,吳天泉,等.經皮穿刺球囊擴張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8(05):592-594.
[4] E C, Rodriguez-Merchan,P, Gomez-Cardero.Delayed union of a fracture of the middle third of the clavicle presenting with a late subclavian pseudoaneurysm[J].Musculoskeletal surgery,2010,94(02):89-92.
[5] 趙平,耿家金,程加峰,等.髕骨鉆孔減壓改善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膝前疼痛[J].臨床骨科雜志,2014,01(03):277-280.
[6] Joshua D, Auerbach,Baron S, Lonner,etc.Quantification of intradiscal pressures below thoracolumbar spinal fusion constructs: is there evidence to support saving a level [J].Spine,2012,37(05):359-366.
[7] 周其璋,黃福立,嚴堅強.經椎弓根減壓配合脊柱后路內固定術治療胸腰椎新鮮爆裂性骨折[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3,15(07):622-623.
[8] 端木群立,毛謖,瞿杭波.傷椎鉆孔骨減壓治療相關性背痛19例[J].中國骨傷,2013,26(04):302-304.
[9] 崔虎山,李光浩,鄭炳周,等.微創前路經上位椎體椎間孔減壓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4,1(1):48-52.
[10] 王興東.鉆孔減壓植骨高壓氧聯合治療非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觀察[J].轉化醫學電子雜志,2014,01(0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