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波



火花的碰撞
這次參加D1scovery主導的國際紀錄片平臺交流活動,陳皓介紹說也是自己和同事陳大可導演一起探討決定參加的,而且是以個人身份去參加的有別于體制內紀錄片創作的活動。在當初知曉活動后,兩個人就在一起商量紀錄片的主題,匐述提案去競標獲得最終參與資格。最初的兩個人,陳自生是老南京人,而陳大可是新南京人,兩人又是南京廣電集團專題部同事,可以說每天都與專題片、紀錄片打交道的資深電視人,對南京題材的片子也做過很多了,結合到這次的活動主題,展現南京文化的傳承和代表,兩人不約而同的想到了南京的城墻,也是源于青奧會前城墻修繕并全面開放的消息。南京城墻為明朝初年所建,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的產物和象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而因青奧會契機,政府對明城墻進行大修并對普通居民開放,青奧火炬也會在明城墻上傳遞,通過這一系列關于城墻的修繕,其實在民間掀起了對于南京明城墻的討論,可以說關乎到每一個南京人。
陳皓導演介紹說,其實作為主創的兩個人,就是典型的民間代表,
個是老南京人,一個是新南京人,而南京明城墻又是他們新老南京人每天都可以看到接觸到歷史文化象征,其實新老南京人對明城墻的理解都不盡相同,這也就是對整個片子結構精髓的解構,不同的新老南京人、不同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層次的人對南京明城墻的理解和看法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每一個心中都有一個城墻,從而撐起一個片子的骨架,在加上人文情懷的血肉豐富片子,就會比較有看頭,也比較符合Discovery所需要的有血有肉有內涵的觀眾能看懂理解的片子。這也是兩人聯合導演部片子的初衷,做的更加國際化,更加貼合民眾心聲的片子。精良的制作
在片子選題通過后,陳皓和陳大可就開始籌備開拍,Discovery方是有些前期設備的推介,盡可能地保證片子的精良制作。作為本身從事電視制作的陳皓和陳大可有一定優勢,得到所在單位的支持,前期采用了兩臺索尼的F55,配備了索尼電影套裝鏡頭,成立攝制組大概有10個人,有專門的錄音師、燈光師等。片子中穿插了大量的人物采訪,通過不同社會身份的人去解讀南京明城墻,這些也是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城墻,有從修繕角度去解讀,也有從工程進度和質量去解讀,而普通市民又是從城墻對南京人的生活影響來談,各方人士對于保護城墻和修繕城墻的方式的探討和分歧,還有城墻對于南京人民生活中的影響和意義,這些編織了人物情感的條理。在談及片中出現的昆曲,陳皓表示,昆曲起源于江南,它的興盛從明代隆慶、萬歷年間開始,距今也有600多年的歷史,這中間有著從興盛到衰退到傳承的歷史階段,而明城墻也經歷戰火紛飛、太平盛世時期的洗禮,也是主要想通過昆曲這一“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結合明城墻形成一靜一動的文化韻味。
在使用索尼F55的拍攝中,采用內置存儲卡記錄高清XAVC格式,Discovery方對聲音的要求很高,全片都是外置話筒收音保證片中人物和環境聲的質量。在一些城墻修繕的鏡頭采用間隔拍攝,使用了佳能5D markⅢ,這也是片子拍攝最為耗時的過程,陳皓為了拍攝這些修繕工程的鏡頭,從工程腳手架的搭建開始到最終修繕完工都需要跟蹤拍攝,期間由于各方對修繕工程的一些分析一度停工又復工,還受天氣影響,幾乎每天都是去定點拍攝一些,慢慢積累,這其中還需兼顧影片拍攝的光線變化,很不容易。在最初的拍攝選景時,陳皓就策劃了一系列鏡頭,準備從太平門的修繕工程導臺城端進行間隔拍攝,每一個間隔拍攝點都進過精心設計,但陳皓介紹說,很可惜由于整體拍攝進度以及工程進度的變化,并沒有拍攝到像最初考慮的那么細,如果還有機會,會再去進行一些更為精細的拍攝,將這一段間隔影像串起來會比較有意思,也算有一點小小的遺憾。在全片中,為了表現宏大的明城墻氣勢,攝制組進行了航拍,航拍的高空角度對于表現這種依城而建的城墻更為合適,很多在地面拍攝無法很好的展現出城墻的宏偉和地理環境的交待,通過航拍就能很好的表現出來,也是鏡頭的多樣化選擇。航拍采用多旋翼無人機航拍,掛載佳能5D markⅢ配以廣角鏡頭,在鏡頭設計上,航拍的拍攝角度多為靈活,有高空的交待環境,有平行橫行運動的交待細節,也有跟蹤拍攝城墻人物運動的跟拍畫面。陳皓談及航拍還是比較興奮,但也有少許遺憾,這次航拍團隊是外請的,之前沒有在一起合作,有一些鏡頭并沒有完全按照導演的想法表現出來,這也是一個磨合的過程,但總體來說航拍鏡頭為全片提色不少。
國際眼界的開拓
談及與Discovery方合作的后期制作,陳皓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細節。對細節的把握主要在于畫面對于觀眾所能表達的元素能不能被完全吸收,讓南京以外的觀眾通過城墻去了解這座古代文明與現代文化交織的南京城。整片的粗剪是在國內做了一些,后期在新加坡的制作公司進行精剪,可以說剪輯了無數版本,每一個版本都是個磨練,也都是一次學習提高的機會。通過這次的拍攝活動,與國際紀錄片先驅者的合作,尤其是本身從事紀錄片創作的電視人來說是比較難得的。
陳皓與大可的聯合創作,一部分是出于對這座南京城的熱愛,對城墻的情感,更多的是出于對電視紀錄片的執著追求。 責編/王可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