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瑞紅
(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包頭 014030)
混凝土攪拌運輸車具有良好的時效性與靈活機動性等優點,使得其獲得了巨大的市場需求。隨著市場需求的提高,對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的結構進行調整,實現輕量化設計與節能減排,勢在必行[1]。
前支撐結構是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的重要承載部件,其強度特性直接影響著整車的裝載能力[2]。因此,有必要針對前支撐結構做進一步的研究。本文基于前支撐的靜力學分析和模態分析,在較好地綜合兩種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對前支撐結構進行了拓撲優化和尺寸優化,是對該項研究的創新性探索。
如圖1所示為簡化的前支撐模型,已簡化掉了多種輔助結構及工藝結構,如前支撐下部后橫梁處的連接結構、水箱支撐結構和多個工藝孔等。這些結構極大地增加了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網格劃分的難度,卻對結構的載荷分布影響不大,也不容易產生較大的應力集中現象。又如,水箱支撐結構會給整體結構提供一較小載荷,可以在去掉該結構后,在相關位置施加等效的載荷。
就混凝土攪拌運輸車整體而言,需要考慮的簡化工況有:針對動力性能,平直路面的最高車速工況;針對制動性能,極限制動工況;針對操作穩定性,水平路面的轉彎工況;針對平順性,不平路面工況;針對上坡能力,上坡工況;針對底盤扭轉承載能力,主車架扭轉工況。以上各種工況中,對前支撐結構影響最顯著的是,制動工況與不平路面工況,結合兩者的綜合工況作為本文研究的危險工況。

圖1 簡化的前支撐模型
制動工況主要體現在整車所受的縱向力,不平路面工況主要體現在整車所受的垂向力。在前支撐下部與副車架連接的梁結構處施加約束,在上部與減速器連接的2個結構處施加載荷。經計算,不平路面上制動的綜合工況,前支撐的受力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前支撐受力情況
前支撐結構的材料為Q345B,彈性模量E=2.06×1011Pa,泊松比μ=0.3,密度ρ=7850kg/m3,屈服極限σs=345MPa。按相關設計規范,安全系數應達到1.2,即相應的許用應力[σ]為287.5MPa。經靜力學分析,前支撐結構所受的最大等效應力為283MPa,小于許用應力,符合強度要求。最大應力位置為與副車架相連接的前支撐底部結構中的左側橫梁、后部縱梁的內側圓角處(如圖2所示)。底部梁結構的圓角,本身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應力集中,卻仍然成為了出現最大等效應力的位置。因此,底部的梁結構將是我們后續優化工作中的一個考慮環節。

圖2 最大等效應力

圖3 前支撐的振型
如圖3所示是模態分析中的前2階主振型。通過模態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對前2階模態響應最敏感的部位,都是前支撐結構中間部分的兩外側鋼板。由于,前兩階振型所處頻率是最低的,最接近外部載荷的激振頻率,是響應最敏感的振型,是最容易發生危險的振型。因此,為使整體結構振動響應更為遲鈍和均勻,兩外側鋼板應作為優化的考慮環節。
在靜力學分析中,底部圓角處有最大等效應力,但是對振動的響應不明顯。在模態分析中,兩外側鋼板對振動的響應敏感,但是在靜力學分析中,所受等效應力較小。因此底部圓角與兩外側鋼板,這兩個待優化環節的相互影響較小,即耦合作用可以忽略。這對后續的優化十分有利。可也分別解決最大等效應力的減小問題和振動響應情況的調整問題,而不用考慮,在優化這一方的同時,會對另一方有不利影響。
在后續優化中,減小最大等效應力,可通過調整底部圓角的半徑來實現,而且這對結構的振動響應情況影響較小。調整振動響應情況,可以通過調整兩外側鋼板的造型來實現,還可以盡量減小其對應力分布的影響。
根據強度分析的結果,初步提出了優化可以考慮的環節。在對結構造型進行調整之前,再利用拓撲優化,確定具體的調整方案。如圖4所示是以減少50%質量為目標的拓撲優化分析結果。左圖為原始結果,右圖為可移除單元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兩個外側鋼板,中間水平鋼板,底部后橫梁,都是可優化處理的結構。但是,其中的中間水平鋼板應該保留。整體結構中,只有頂部與中部兩組水平鋼板。在考慮強度問題的同時,還要考慮保持結構的剛度水平,以及不惡化結構的振動響應情況。中間水平鋼板對增強結構的剛度十分重要,不可去掉。若對其進行開孔等工藝,盡管既能保證剛度性能,又能減少質量。但是會增加工藝難度,增大成本。因此,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中間鋼板保持不變。

圖4 50%拓撲優化結果
考慮拓撲優化結果中的兩外側鋼板,需要結合模態分析的結果,即兩外側鋼板響應劇烈。同時,考慮到兩外側鋼板有圓形開口,容易出現應力集中。因此確定,將兩外側鋼板作為外形的調整對象。由模態分析看出,前2階主振型屬于側向振動。從結構方面考慮,主要是去掉兩個外側鋼板,新增兩個肋板,可有效減小側向振動的響應情況。其他相關結構如水箱支撐結構等,只需要做細小的調整。從加工方面考慮,肋板相對于兩外側鋼板,減少了圓形開口這道工藝,其他方面加工難度基本相同。從結構復雜程度及加工難度上,外側鋼板調整為肋板,不僅可節省成本,同時還解決了兩外側鋼板側向振動響應過于敏感的問題。其對應力的分布影響,需要在后續優化工作中研究。

表2 參數設置
考慮拓撲優化結果中的底部后橫梁結構,需要結合靜力學分析的結果,即在前支撐的底部梁結構的圓角處,出現最大等效應力。由于前支撐與減速器、副車架的裝配關系不宜輕易調節,因此前支撐的底部梁結構的外部的高、寬尺寸應該保持不變。針對以上情況,將前支撐的底部梁結構的圓角半徑作為優化參數。

圖5 參數化模型
綜合前面的分析結果,最終確定參數化模型包含3個參數,即底部圓角半徑R,兩側肋板所在平面與豎直面的角度A,兩側肋板側邊線與底邊線的角度B,參數化模型的網格模型如圖5所示,網格比較均勻,為后續優化提供了保證。各個參數如表2所示,其中參數的變化范圍是根據經驗設定。
利用ANSYS軟件的多目標驅動優化模塊,對參數化模型進行優化。結構質量M的目標設置為尋找最小值。最大等效應力P的目標設置為小于許用應力[σ]。
優化求解得到的最優參數如表3所示,即底部圓角半徑32mm,兩肋板所在平面相對于豎直平面向后旋轉2°,兩肋板側邊線相對于底邊線的角度68°。最大等效應力由283MPa減小到262MPa,減小了7.5%,安全系數增大到1.3。質量由187Kg減小到162.4kg,質量減少了13%。

表3 最優參數
前支撐作為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的關鍵受載部件,其現有結構過于笨重。利用ANSYS軟件的靜力學分析模塊、模態分析模塊、拓撲優化模塊和多目標驅動優化模塊的聯合仿真,以在不平路面上制動的綜合工況作為分析基礎,對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的前支撐的結構質量、最大等效應力以及振動響應情況進行優化。本次優化中,調整了振動響應最敏感部位的結構,減小響應程度;結構質量與最大等效應力同時降低,使前支撐性能全面提升。
[1]董中澤.混凝土攪拌車行業發展問題分析[J].科技致富導向,2010(07上),124-166.
[2]趙加清,劉倩,王增全.混凝土攪拌車前后支架拓撲及尺寸優化設計[J].機械設計與制造,2010(7):27-29.
[3]王海英.水泥混凝土輸送泵車結構優化設計[J].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4(1):88-91.
[4]夏宇輝.基于有限元法的攪拌車主副車架結構拓撲優化設計[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