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存立 1965年出生于山西運城。
1989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
1990年執教于山西運城美術學校。
1996年定居杭州。
1997年至今從事專業創作與藝術研究。
2010年擔任杭州天昊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
2012年擔任杭州大千油畫寫生俱樂部主席。
期間多次舉辦個展和聯展。
多幅作品獲獎并被國內外專業機構收藏。
畫家早年就學于西安美術學院,有學院派扎實的基本功,但意在拚棄學院派程式化的繪畫方法,對西方油畫做過系統的研究和探索,深得西方印象派的繪畫真諦。生活中注重學習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美學思想,汲取中國文化的精髓,提高個人的藝術內涵和修養。創作上注重面對大自然寫生,從中獲取激情和靈感。其作品著重研究繪畫自身語言的表現力以及繪畫表現方式的重塑。繪畫創作時刀筆并用,酣暢淋漓。作品厚重凝練,意趣橫生,渾然天成。畫家巧妙運用西方繪畫色彩表現的張力,體現中國文化的“意境”之美,二者完美結合呈現,集中西文化之大成,自成一派體系,開創油畫意象表現之先河。
近百年來西方油畫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大畫種。面對中國油畫的現在與未來,眾說紛紜,爭鳴不斷。在我看來,只要我們認真研究分析中西文化的差異與共性,吸納外來藝術優秀的技法,挖掘本民族文化精神精髓,二者有機地結合,即悲鴻先生早年所提倡的“洋為中用,中西結合”,一定會創作出具有我們民族特色的油畫來。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嘗試從西方印象派技法和我國文人畫的精神思想談起。“印象派”,即當時的是由印象派大師莫奈“印象·日出”得名。印象派注重的是對光色的科學分析研究,表現物型瞬間的精神感悟。印象派繪畫注重繪畫色彩造型的變革,將光色的科學觀念引入到繪畫之中,變革傳統固有色的觀念,創造以光源色和環境色為核心的寫生繪畫模式。建立起以色彩為主要表現力的獨特審美理念。成為西方現代繪畫的起點。印象派可總體概括為重寫生、重實踐、重自然光。印象派在藝術特色上構圖、造型、色彩、筆觸以及主觀精神的表現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義藝術有著明顯的區別。他們強調光色的真實傳達,真誠地面對自然。另一方面,他們擺脫了單純的事物再現,呈現出更加的自由的創作狀態。相對于傳統繪畫的應物象形,印象派藝術家強調對客觀物象的主觀表現,重視主題創造力的自由,把繪畫提高到主觀創造性的自由層面上來。他們通過藝術實踐,覺察到一切對描繪的外界的“型”是靠光顯現的色,才被我們視覺感受,同樣的景色不同情況下物體的呈現是不同的。于是強調“外光”的戶外寫生,成為他們解決自然的途徑。他們繼承了法國現實主義畫家庫爾貝“讓藝術面向當代生活”的傳統,使自己的創作進一步擺脫對歷史、神話、宗教題材的依賴,擺脫了講述傳統繪畫程式畫的約束。這一時期的代表畫家有馬奈,莫奈,塞尚,畢薩羅,梵高,雷諾阿等。印象派的藝術家們走出畫室,深入原野和鄉村、街頭,把對自然清新生動的感官放到首位,認真觀察沐浴在光線中的自然景色,尋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的相互作用,以看似隨意實則準確地抓住對象的迅速記錄手法,在豐富層次變化中表現出充滿生命氣息的形象,把變幻不定的光色效果記錄在畫布上,留下瞬間的永恒記憶。他們利用光色徹底顛覆了當時的“固有色”觀念,并因此改變了對物象輪廓的認識。這種理性的,科學規范的光色感與筆觸運動構成了印象派語言的基本體系。盡管這其中許多藝術家創造了各種不同的表現手法,展現了豐富的形象與色彩表現技巧,他們卻偏于理性的和諧建造,更偏向于外在的“物理”構造。
我們現在再談中國文人畫的形成和特點。傳統的中國文人畫的形成是在宋代之后,基本是以文人學士游心翰墨,寄情山水為主。是以畫或詩才優良,或書法超逸,故所做雖不精工,但自有一種秀逸文雅之氣。所謂士氣、書卷氣、野逸之氣。從審美的角度看,更注重的是“意”和“心理”的表達,即“心源造像”的呈現。“寫意”正是文人畫最為獨特的審美特征。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山水、古木、竹石、花鳥等等。表現手法多以水墨寫意為主,其代表人物有唐代的王維、元代的倪之林、明代董其昌、清代八大山人、石濤、吳昌碩等,他們的畫大多追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即杜甫講“意匠慘淡經營中”,其作品匠心獨運,可回味無窮。倪贊道:“畫者不過意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寫胸中之氣爾。”文人畫重簡,多以留白為趣。空白給人以悠長深遠,無限想象的空間。同時文人重書,書法的筆墨變奏、骨力、風神、氣勢、韻律、剛柔、起伏、緩急。使文人畫獲得了筆墨以外的形象和意境,達到了畫以外的靈動和氣魄。文人畫更重墨趣,用墨的干濕濃淡,渾厚蒼勁間的微妙變化,以單純的墨彩概括絢麗的自然。 “意境”的提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老莊美學,后經歷代的補充與豐富。到王國維時融貫中西,終集中國古典美學“意境說”之大成于一體。正像錢鐘書所說的“理之于詩,如水中鹽,蜜中花,體匿性存,無痕有味,現相無相,立說無說。”做到“含吐不露,弦外有音。”給人以“意境悠遠”,“品味無窮”之樂趣。
我國近代文人畫,又與西方印象派的意境多有相同,達到了異曲同工的效果。如黃賓虹、傅抱石等大家的山水畫,從立意、構圖、布局到筆墨的運用,一切都是為了表達畫家的思想情感和內心感受,營造情感所寄托的“意象”。雖然他們在繪畫材料上大有不同,但所有表達的情懷卻如此相通。一個是以色造形,一個是以墨代色。中國文人畫單純以“墨”取代繽紛的彩,強化中國文人掙脫繁復多變的外形,用心靈來創作繪畫的理念。
那麼,掌握了西方印象派繪畫的藝術語言,同時又能體會到我國文人畫的精神脈搏。這就為我們開創本土藝術繪畫體系打開了無限的空間和可能。近代一批優秀的藝術家在開創新時代繪畫道路上踏出堅實的腳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林風眠,徐悲鴻,劉海栗,吳作人,吳冠中等老一輩油畫家。林風眠長于人物,花鳥,山水畫作富有韻味。在水墨畫中運用色彩,構成了他的畫作特征。從作品中看,他在水墨中使用的色彩主要是西畫重光感的手法。他的許多畫在視覺上幾乎達到了油畫的色光表現力,卻并沒有油畫那種滯重感,依然保持了中國水墨筆法特有的華潤清逸之感。而吳冠中的創作也是減弱了明暗對比,整個畫面堆積為平面效果,所不同的是意境表達上,任意用油畫語言與中國鄉土氣息之間的結合美。西安畫派代表人物石魯,其畫風有強烈的個人風骨和狂放不羈的大氣,甚至得了“中國梵高之稱號。可見中西文化的相融共通性。
西方印象派繪畫,不但解放了色彩,形體,光線等方面的技巧。更為現代藝術打開了新的繪畫技法和思路。中國文人畫在事物的體現和主觀思想意志的表達上,亦給我們提供了創作理論上的營養。我們立足于本土文化,借鑒學習西方油畫的表現方法并傳承中國文化的思想內涵和審美特性,努力探索,使作品更具東方文化的哲學思想體系。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強,信息化帶來的新思想,新觀念和新方式,中國油畫必將建立一個多元化的藝術形態,著重發揮個人特色,發展個人的獨特經驗和思想,通過對藝術語言的不懈探索來完善確立自己的藝術特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