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四林
編者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研究所(UNESO IITE)發布的以“希望實踐”(Promising Practices)案例研究為主題的調查研究報告卷三,闡述了信息與通信技術(以下簡稱ICT)如何重塑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過程。基礎教育階段的ICT應用調查研究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所于2011年在其國際項目中發起的。調查研究報告的卷一于2012年發布,探索了研究起源、背景和舉措,側重研究綜述,對9所樣本小學進行了簡述,對基礎教育中的ICT應用多樣化策略進行了回顧,收集了國際范圍內富有啟發意義的案例項目和措施。發布于2014年的卷二側重政策、實踐和建議,更關注學校的實際行動,其中的每一章都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樣本學校的經典且真實的案例。為了更好地理解ICT在義務教育第一階段的應用,目前發布的這份調查研究報告的卷三描述了來自新加坡、俄羅斯、墨西哥、斯洛伐克、加拿大五個國家的優秀案例,以及這些國家在促進基礎設施建設、課程設計、教師ICT能力發展等方面的創新方法。整份報告為促進基礎教育階段ICT應用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而且能夠幫助教育實踐者基于三份基礎教育ICT調查研究報告中收集、描述、分析和總結的大量優秀教育實踐案例,去更好地做決定。為響應我國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號召,分享其他國家或地區在基礎教育信息化方面的經驗和值得借鑒的措施,本刊組織編譯、刊登基礎教育領域內信息通信技術應用分析調查報告卷三:“希望實踐”案例研究,以饗讀者。報告共有六章,本期刊登其中的第一、二章,第一章由香港教育學院的林質彬(Cher Ping LIM)教授執筆,第二章由新加坡崇輝小學的Lee Yong TAY教師和香港教育學院的林質彬教授執筆。
一、導論
這份案例研究描述并分析了世界不同地區的5所小學通過運用ICT有效提升教學水平的教育實踐。每一個案例均詳細分析了ICT在實現課程目標、發展21世紀的學生所應具備的能力方面的應用情景。通過將調研學校所采取的實踐與ICT提升教學的特定活動和輔助條件相聯系,這份案例研究描述了這些成功實踐項目的具體細節。比如,項目參與者如何保證項目在當地成功運行,項目在實施過程中所遇到的挑戰。這些真實案例對我們理解ICT在提高學生學業成就的應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將有利于豐富ICT知識庫,為教育實踐和政策制定提供參考。
二、理論框架
案例研究采用活動理論框架,以說明ICT在教學中的應用與社會文化背景之間的聯系機制。活動理論可用于分析復雜情境中的成功、失敗和矛盾,如大多數ICT學習環境。在活動理論視角下,ICT不僅能促進學生知識、技能和心理的發展,還可以作為促進學生發展的媒介工具。該視角強調參與者如何在適當豐富的社會文化活動中將ICT作為媒介工具,其中活動結構是分析的主要單元。
(一)媒介化學習模式
本研究調查了ICT在學習環境中的應用情景,將ICT作為基于媒介化學習模式進行教學的媒介工具。媒介化學習模式認為,活動結構由四個互動部分組成——教師、學生、非ICT工具和ICT工具。在這個模式中,教師將通過ICT教學媒介重新定義教學活動的內容,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某一科目的概念和理念,而這些從一開始就是學習環境中共同話語的一部分;同時,以合適的方式幫助學生內化這些概念和理念。通過該模式,學生可以在輔助情境中進步,教師的職責在于提供指導、戰略支持,以及幫助學生在以ICT為媒介的學習活動中獲得共識。同時,教師還在不斷地檢測學生是否能夠達到一個新的自我水平。這種互動模式沒有單向關系。基于這種模式,ICT對于教和學的有效性取決于技術與學習環境相協調的方式,以及學習環境的設計。在本研究中,媒介化學習模式被用來觀察ICT是如何在學習環境中促使學生獲得學科知識、技能、品行等的發展。
(二)作為花園隱喻的文化和社會文化背景
盡管媒介化學習模式呈現了學習環境中的ICT媒介化活動,但并沒有解釋教學活動所處的更廣闊的社會背景。因此,科爾(Cole)提出的“文化是花園”的比喻被用在了本次案例研究中。文化和花園有著共同的理念——以一定的工具和其他有機體為媒介,為年輕有機體的成長創造良好的人為環境。正如花園依賴于它所根植的更大的生態系統,教學活動所依賴的更廣范圍內的文化改革,比如學校環境的轉變等,都有可能影響到課堂以ICT為媒介的教學活動。
案例研究還應用了同心圓模式,連續的圓圈表示學習環境之外的大背景。媒介化學習模式的互動部分處于最里面的圓圈中。隨之往外的第二個圓圈包含學科課程(如課程、評價模式等)和教師角色。再往外的圓圈表示學校,包含學校類型、地點、校風、ICT設備、學生類型、ICT和非ICT課程時間表等。更外層的圓表示國家教育體系,包括ICT使用方面的教育政策、教師招聘、專業化發展等。最外層的圓代表一個國家的整個社會背景,包括ICT的使用、ICT基礎設施、家長和雇主的期待等。置于同心圓模式中的媒介化學習模式為本次案例研究檢驗ICT提升教學實踐活動的實效,鑒別支撐這些活動的社會文化維度提供了理論視角。
三、研究背景
本次案例研究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所開展的對基礎教育中ICT應用的研究中的一部分。2011年,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所成立了一支由9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組成的國際隊伍,對基礎教育階段ICT重塑兒童教與學的過程進行了長期研究。此次研究中的案例包括來自世界范圍內的5所小學。
?誗新加坡崇輝小學(Beacon Primary School)。崇輝小學是新加坡西部的一所位于典型工人階級社區的公立學校,創辦于2008年,其第一批學生已于2013年完成了為期6年的小學教育。崇輝小學是“新加坡未來學校”項目下的八所學校之一。
?誗俄羅斯莫斯科國立教育研究所(SFEI)教育中心(EC)的教育技術學校(The SFEIEC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作為信息技術和培訓設備中心的分支機構,該教育技術學校位于莫斯科,創辦于2003年。學校的目的在于為使用ICT和遠程學習技術的殘障兒童獲取高質量、更具包容性的教育提供持續的幫助。作為一家獨立的教育機構,國立教育研究所教育中心的教育技術學校于2005年10月26注冊成立,提供初等、中等教育以及其他更廣范圍的教育服務。
?誗墨西哥蒙特雷市的美國蒙特雷研究所(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Monterrey,AIM)。這所學校于1968年在墨西哥的蒙特雷市創辦,是一所主要為墨西哥學生提供雙語(英語-西班牙語)教學的私立學校。這所學校有兩個校區:圣佩德羅校區為學前至3年級的學生提供教育,圣塔卡琳娜校區為4~9年級的學生提供教育。
?誗斯洛伐克博薩尼初等學校(Primary and Lower Secondary School Bo?觢any)。博薩尼初等學校是一所位于斯洛伐克中部的公立學校,距首都伯拉第斯拉瓦約140公里。博薩尼是帕提贊斯克的第二大鄉鎮,擁有4300人口。除了為博薩尼本地的學生提供教育服務外,這所學校還是附近另外兩個較小村莊的區域學校。
?誗加拿大魁北克的圣安德雷學校(The Saint-Andr?伢 School)。這所小學位于加拿大魁北克格蘭比市,東距蒙特利爾100公里,有4.5萬人口,為幾百名1~6年級的學生提供教育。
三、學校ICT應用的輔助條件
這份報告歸納了所有案例中對“希望實踐”項目產生影響的輔助條件,包括政策與學校領導力、物質性和技術性的基礎設施、課程與評價、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一)政策與學校領導力
政策制定者與學校管理者應采取策略,克服制約教室中ICT應用一體化的各種障礙,且必須為實現這個目的提供充分條件。影響課堂ICT應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學校領導力,而學校的管理層應在這個項目中起主導作用。托特爾(Tondeur)等人指出,學校的相關政策,如ICT計劃、ICT支持、ICT培訓等,對教室中ICT的使用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當然,也需要國家層面的政策來解決各種問題,包括在學校實踐者中樹立共同的理念,建設良好的基礎設施,建立校企合作關系,為教師提供培訓等。利姆(Lim)從國家層面提出了三項政策建議,以推動ICT與教學活動的融合:第一,在選定學校制定促進學生ICT應用能力發展的策略;第二,為師生制定ICT應用能力標準;第三,重新設計評估模式,減少對考試分數的關注,以使ICT在教學中的效應最大化。利姆認為,應從社會文化視角出發,在學校中以系統化的方式學習ICT。他還指出,ICT研究應把關注點轉移到ICT應用情景中項目、活動、內容和人際關系過程的整體性、系統化配置上。
為執行國家和政府關于ICT的計劃和政策,有必要制定學校層面的ICT教學計劃和政策。托特爾等人揭示了學校層面的ICT政策對學校ICT一體化發展至關重要的5個方面:ICT政策計劃;以校長為代表的學校領導力;具備足夠的ICT設備、技能熟練的員工、ICT協調員等輔助條件;對ICT一體化實踐的評估;與其他學校的合作。利姆強調,學校所有成員的共同愿景、教職工之間的互相學習和分享、創新實踐的激勵機制等對于學校層面政策的重要性。在整個過程中,學校領導力是影響學校ICT一體化發展的關鍵因素。袁(Yuen)、羅(Law)、王(Wong)等人通過對香港學校ICT一體化的案例研究發現,學校領導力在學校應對ICT創新、ICT一體化程度等方面起主要影響作用。其中,校長尤其重要,因為他們通常是在戰略和實踐層面上發起ICT計劃的人。
(二)物質性和技術性基礎設施
ICT基礎設施是教育中ICT應用變革的基礎。必要基礎設施的建立需要首先考慮物理基礎設施(如服務器室、計算機室、電纜和網點、電力供應點),其次是ICT硬件和軟件、人力資源等的可用性,以支持每天的運行。
在確保師生擁有足夠的ICT基礎設施之后,學校需要雇用技術助理負責維修工作,并確保這些設備按照軟件和執行程序運行。ICT協調員的職責在于幫助學校追蹤ICT的最新發展,決定ICT應用的方向,組織相應的教師培訓。通過規劃、分配資源、預算,提供技術、課程支持,ICT協調員為教師提供指導,并協助其開展基于ICT的教學活動。
硬件和軟件的設計都要結合合理的學習理論和教學實踐。由于ICT服務有不同的形式,以及為了增加教學體驗,教育實踐者需要了解哪些軟件、硬件能在特定的學習環境中最大化地促進學生學習。那些處于從傳統教學向ICT教學過渡期的課堂可能會面臨許多教學困難,如缺乏合適的案例、不充分的課堂實踐、超負荷的教學內容、混亂的教學次序等。因此,成熟發達的軟件應是具有激勵性的、有序而互動的,能夠有助于ICT學習活動的構建,幫助學生在課外進行個性化學習。
(三)課程與評價
政府、學校和教師在促進ICT與課程的融合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國家在應用ICT提高教育質量方面出臺了相關政策。這些政策需要學校層面通過協調一致的規劃和行動去執行,包括學校領導、管理層、教師等。正如范德林德(Vanderlinde)和凡·布拉克(Van Braak)指出,ICT政策成功實施的重要前提是教育政策官員、學校和教師之間的良好溝通。為學校和教師持續地提供信息,可以使國家的ICT政策與學校政策緊密銜接。尤其是當ICT與課程融合引起快速變化時,來自學校層面的鼓勵和支持通常是與教職工的支持密不可分的。政策實施過程中一個潛在的問題是,國家層面的ICT政策和課程有可能與學校層面的實際情況不一致。托特爾等人建議,學校應注意到一些關鍵因素來避免這個問題:全校范圍的ICT課程規劃,改變或重新定向教育實踐策略,ICT與課程融合過程中課件獲取的途徑,教職工獲取專業化發展的機會。另外,只有當教師個人期望和教育實踐活動得到了關注和理解時,與ICT相關的課程改革才有可能獲得成功。學校環境中有規則、程序,以及為大家所接受的教育實踐。但是,某些規則和傳統做法可以稍作修改,以更好地支持ICT與學校課程的融合。比如,學生可以按照傳統方式上交作業,也可以上交電子版作業。
基于ICT評價的有效使用,對于促進ICT與教學實踐活動的融合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教師和學生的經驗都非常重要。ICT在其中得到良好實施的一種途徑是在教師同意且經實踐過的特定評估框架下,基于電腦評估工具的使用。因為,如果正式評估是通過電腦進行的,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會融入部分相似任務,使學生能充分地為評估作準備。此外,當學生在使用評估工具且被激發去思考學習過程時,ICT就是其學習的導向,這讓測試學生的行動和思考過程成為可能。因此,基于ICT的評估工具可以通過引導學生獲取有用資源、重述重要問題、提供問題的答案和輔助信息等方式來促進學生的學習。
(四)教師專業化發展
在促進ICT一體化的過程中,所有與之相關的員工都需要得到專業化的發展,而其中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是最重要的。利特爾約翰(Littlejohn)提出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幾個策略,以幫助教師將新的教學方法與ICT的使用相融合。這些專業化發展項目包括側重于可以評估成效的專業化發展,提供與ICT有關的教育理論培訓,安排專業學者協助教師策劃教學活動,提供強化的ICT技能。通常情況下,盡管教師專業化發展項目由專業學者制定,但真正的變化是由教師引起的,因此,考慮教師的觀點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不以學校具體實踐為導向的教育變革注定會失敗。因此,專業化發展應基于各地方、各學校、各學科的實際情況,這樣才對個體教師有內在價值。
有研究認為,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ICT的能力時,教學法比技術本身更重要,且有必要創新教學風格。有證據顯示,教育實踐者對自身的教學進行常規、嚴謹的研究,對教學有積極的影響。比如,讓教師在專業化發展過程中參與網絡論壇。這種做法可以培育教師批判性討論和共享的意識,促進ICT教學群體的發展。教師關于ICT和教育的理念,以及對ICT價值和目的的理解,也對他們是否以及如何在課堂上使用ICT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走近案例研究
這項案例研究是關于小學ICT“希望實踐”項目的說明性報告,描述了學校的環境,闡明了課堂中正在發生的變革。它深化并擴展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所開展的關于基礎教育領域ICT的研究,且強調了輔助條件對于“希望實踐”項目實施的重要性。活動理論框架使我們能對學習環境下甚至更廣的社會文化環境下的教育實踐進行研究和記錄。這些案例研究將為政策制定者、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把握機遇、克服困難,以及將ICT融進小學課程和更廣的社會文化背景中提供信息和啟發。通過總結5所小學使用ICT的社會文化背景的異同點,這份報告將進一步豐富有效促進ICT在小學中應用、整合的背景和因素的知識體系。
編輯 吳婷 ? 校對 朱婷婷